葛慧楠
在包容性增長視角下研究農村人力資本增長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舉措,亦是優化農村地區人力資本配置的有效途徑。本文借助資源配置框架,在包容增長視角下探討了農村人力資本各要素與包容性增長理論的關系,推算農村地區包容性全要素生產率,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提升農村人力資本水平的策略,以期提升農村地區人力資本配置效率,解決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的內生性問題,進而促進農村人力資本流動,實現鄉村振興。
共同富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這與包容增長的內涵不謀而合,都蘊含了資源共享、機會平等的含義。而對于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在包容性增長的視角下逐漸破除人力資本流動障礙,實現農村人力資本配置效率的最大化是推動農村地區經濟轉型的關鍵,也是緩解城鄉發展差距的內在要求。
一、包容性增長視角下提升農村人力資本水平的意義
實踐證明,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而農村地區人力資本開發水平低是不爭的事實,其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是包容性增長則強調相關主體公平,本質上是分享經濟增長成果,讓更多的人享受經濟紅利,因此在包容性增長視角下提升農村人力資本水平是必然選擇。
(一)促進農村地區教育公平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是實現民族振興的根本途徑,也是人力資本開發的基礎。在包容性增長視角下,加強對農村人力資本的開發是促進農村地區教育公平的目的。因此,國家應當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合理規劃教育資金比例。鄉鎮各級政府要承擔起推動農村教育公平的職責,鼓勵更多企業在農村助學,為農村發展做出貢獻。此外,借助宣傳活動或公益廣告等形式向農民普及推動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其加大對教育的投資。進一步完善農村教育設施建設,打破城鄉之間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性,完善農村教育體系,推動農村地區完成對人力資本的轉化。
(二)提升農村人力資源素質水平
隨著市場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社會對勞動力的要求逐漸提升,但是以我國目前農村地區人力資本開發較低的情況難以達到社會對勞動力的要求,因此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進而改善勞動力綜合素質偏低的現狀。同時,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案例,成立職業教育中心,對適齡的農村勞動力進行技能培訓,實現農村人力資本與社會企業的有效銜接,確保農村人力資源素質水平符合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此外,著眼于提升農村人力資本水平,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政策,為農村地區吸收高素質人才,推動農村地區人才流動。
對于城市勞動力而言,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渠道較為單一,絕大多數農村地區勞動力從事種植業、林業、養殖業等第一產業,其就業發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提升農村地區人力資本水平則可以啟用一部分農村地區富余的勞動力,使其參與到農村地區經濟建設中。因此,國家要采取相應手段解除農村地區勞動力的就業限制,例如制定新型的戶籍制度,逐步開放農村戶籍,在保障農村勞動力權利的基礎上,讓農村地區人力資源合理流動,最大程度上激發農村人力資源的潛力。此外,政府還可以鼓勵部分企業在農村地區落戶,為其提供財政補貼和政策支持,以便拓寬農村地區勞動力的就業渠道,推動農村人力資本運轉。
二、包容增長與農村人力資本的相關性研究
對于包容性增長與農村人力資本相關性的研究,要明確測算指標和影響因素,通過劃分農村人力資本層次,研究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以及人文環境,進行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本水平與包容性增長的關系實證。
(一)變量數據
1.被解釋變量
本文借助農村地區人力資本體系中的經濟發展、收入分配以及機會公平3個指標,研究包容性增長與農村人力資本發展的相關性。參考邦費羅尼曲線法,研究社會包容度與收入水平,進而直觀地體現人力資本增長效率。此外,將包容性全要素生產率作為切入點,以增長和收入差距倒數作為期望產出,以便體現農村地區人力資本增長水平。在距離函數的基礎上,進行數據包絡分析,測算農村地區包容性增長全要素生產效率。
2.解釋變量
本文涉及的解釋變量主要包括核心變量和中介變量。核心變量,主要通過社會公平、機會均衡以及收入差距三個維度進行刻畫,研究農村地區人力資本的覆蓋廣度、使用深度以及當地的支持程度。中介變量,則主要是指在農村地區人力資本到包容性增長的傳導機制中,選取人力資本作為中介變量,以農村地區人力資本的提高對經濟發展產生的作用作為指標,目的在于衡量人力資本的收入支出和受教育年限。但是,考慮到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不僅是人才數量的增長還包括勞動力質量的提升,因此在確定解釋變量的過程中,將人力的知識、技術(即教育水平)作為評價衡量標準,并決定選取農村就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來衡量人力資本的發展情況,測算農村地區人力資本發展水平。
(二)傳導機制
包容性增長的內涵可以簡單分為增長和分配兩方面,優化人力資本配置能夠充分發揮經濟潛力,扭轉收入分配格局,進而對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包容性增長產生影響。一方面,拓寬人力資本流動渠道,拓展人力資本流動空間,優化農村地區的要素投入結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拉動農村地區經濟內需;另一方面,促使人力資本由低生產效率地區流向高生產效率地區,提高人口流動活性,進而增加流動人口收入。同時隨著該地區人力資本的進一步流出,本地的就業壓力會進一步縮小,減少收入差距。在本文研究中因為涉及多個解釋變量的非線性關系,為考察解釋變量與中介變量的因果關系,并以此作為傳導機制的依據,在研究中將重點關注人力資本配置效率對全要素生產效率與收入差距回歸結果,即解釋變量與中介變量的實證關系。
(三)測算指標(這部分就是測算,自然資本和物質資本是指標,公式是過程,后面是結果)
1.自然資本(經濟發展)
自然資本的定義是不可跨區轉移的生產要素,本文對農村地區自然資本進行研究,以經濟租金作為衡量目標,將農村地區的自然資本劃分為林業、礦產、農業耕地以及漁業四類,通過測算租金并加總得到當地自然資本數據,其中主要用以測評三個測算指標中的當地經濟發展情況。通過對當地自然資本數據的收集(即經濟發展情況)可以發現,自然資源租金(K)在當地總租金中占據較大的比重,整體年利潤率為9.6%,尤其是農業耕地年租金能夠達0.3左右。而通過對當地典型農作物利潤率進行加權平均可知,整體年利潤值為當地農業平均利潤率不足10%,將其與農業產值相乘,再通過最小二乘虛擬變量法求出變截距,預估出自然資本與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較低。
Kt=Kt-1(1-δt)+10%
2.人力資本(收入水平)
根據教育函數的產出計算該地每年的就業人員受教育程度值(即收入水平),假設s為本年度的人力資本存量,a為自然常數,α為教育回報率,則根據公式(1)對當地農村地區男性與女性教育回報率的平均值計算可知,
(1)(a=0、6、9、12、15、15、16、19)
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力資本對包容性增長的影響差異較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就業收入也會相應提升。人力資本與包容性增長呈現倒U型曲線,在初期人力資本流入能夠帶動當地包容性增長,但是由于邊際效益逐漸下降,在經過拐點處時,人力資本流入將抑制該地區的包容性增長。研究結果表明,在解釋變量中,本地內部人力資本流轉能夠產生顯著的效果,其他時間包容性增長水平為負值。因此,對于人力資本配置過剩的地區,該地區人力資本流動對包容性增長的影響并不顯著。
(四)地區異質性
基于上述對被解釋變量計算和傳導機制選取后可知,該地區收入水平為(α1),經濟發展情況為Kt=Kt-1(1-δt)+10%(α2),再加上已知量機會公平性(α3),從對農村地區層面的檢驗結果總和(α1+α2+α3)來看,每組解釋變量對不同農村地區的包容性增長都起到了正向作用,其中部分區域達到了90%的置業水平。此外,在測算過程中通過對農村地區α2與其他地區對比可知,該地區的邊際效應遠高于其他地區,這表明該地區農村地區人力資本的發展對東部地區包容性增長水平的促進效果比其他地區更加明顯。這種現象驗證了該地區可能積累了更多的人力資本,擁有更多的全要素生產率,對于包容性增長產生了反哺效應。
(五)穩健性檢驗
為驗證農村人力資本提升與包容性增長的關系,對研究模型進行穩健性檢驗,本文通過核心變量、去除極端值、增加趨勢項的方式進行檢驗。首先,通過重新測算農村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再次測算包容性全要素生產率。其次,重新測算本地區的人力資本配置效率,利用收入法計算該地的人力資本存量,并將人力資本的終身收入納入到計算模型中,結合計算公式(2),其中P為包容性全要素生產率,x為可支配收入,s為極端值,t為人力資本存量,L為趨勢項,通過測度該地人力資本的配置效率是:
(2)
三、包容性增長視角下提升農村人力資本水平的策略
基于上述農村人力資本的研究結果,要想提升該地區的人力資本水平,需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財政收入,完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進而推動當地產業結構轉型,拓展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空間,改善就業環境,提升農村地區人力資本流動活性。
(一)加大農村地區財政投入
教育因素是影響農村地區人才收入差距的關鍵因素,也是影響該地區人力資本水平的首要因素,因此當地政府必須重視這個問題,加大對該地教育費用投入,尤其要對邊際效益更大的地區增加教育投資。例如,政府通過財政撥款優化當地小學教育環境,完善教育設施,提升當地的基礎教育水平。此外,增加職業教育在當地教育的比重,基于當地發展需求開展多樣性的培訓班,整合當地教育資源,培養一批職業型、實用型人才,提升當地人才的綜合素質,滿足當地產業發展的需要。
(二)推動醫療基礎設施建設
健康資本是人力資本的基礎性需求,其對人力資本的生產效率能夠產生直接的影響。通過對農村地區發展情況的探究來看,城鄉發展處于不平衡狀態,導致農村地區醫療環境面臨著基礎設施不完備、從業人員素質低下的窘境。而人力資本一旦受到健康因素的影響,就可能導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局面的出現。因此,政府要通過改善當地的醫療水平解決農民看病貴、看病難等問題,實現人力資本增值。
(三)調整農村地區產業結構
調整農村地區產業結構是優化當地人力資本配置的前提。通過對農村人力資本的調查來看,城鄉建設水平嚴重失衡,農村產業結構單一,仍舊將農業作為經濟發展支柱,阻礙了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因此當地政府要想有效解決該類問題,應當充分發揮其在人力資源配置的主導作用。例如,引入電商直播以及特色旅游產業,轉變農村經濟發展結構。政府還要抓住農村產業轉型的關鍵期,充分開發當地人力資本潛力,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專業化培訓,確保農村勞動力兼具管理能力和生產能力,引導人力資本向新興產業轉移。
(四)改善農村地區就業環境
政府發揮保障作用是改善農村就業環境的關鍵。政府在為農村人力資源提供保障的基礎上,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任務,基于當地經濟發展現狀,填補農業發展實用型、專業型、創新型的人才缺口,以便為當地農業發展提供穩定的人才資源。此外,要注重吸納高素質人才,提升人才留存率。通過優化創業環境和人才福利待遇,完善相關政策和社會保障機制,提升當地公共服務水平。給予愿意投身于農村經濟建設的人才教育、醫療和住房財政補貼,全方位保障人才基本需求,促使人才在當地獲得歸屬感,為農村發展提供人才動力。
(五)完善農村地區養老體系
政府要踐行養老保障機制,發揮農村養老保險機制的主導作用,尤其要著重轉變城鄉養老二元結構局面,不僅要為農村地區人才提供經濟支持,還要為其提供養老保障,進而使所有老年人享受高質量的養老生活。在保障當地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同時,實現吸引和留存人才的目的,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優化社會保障機制。
結語:
綜上所述,在包容性增長視角下提升農業地區人力資本水平,要從收入和分享兩方面入手,采取針對性措施優化各層面人力資本配置效率,在促進當地經濟增長的基礎上,提升人力資本流動活力,更好地發揮產業集聚效應,進而利用人力資本拉動農業發展內需,升級產業結構,不斷調整適應經濟一體化下的產業分工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