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區域金融集聚對城市集群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機制對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本文章通過實證的研究結果發現:(1)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金融集聚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2)金融集聚還可以通過影響技術創新水平來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3)在不同的高等教育水平、工業化水平和技術創新下,該地區金融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是非線性的,兩者的關系存在門限效應。本文的研究結論將為經濟圈的建設和制定更有力的政策規劃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金融集聚;區域高質量發展;技術創新;門檻效應
一、引言
關于區域可持續發展、資源配置效率和經濟高質量增長等方面的影響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1-3]。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已經形成了多個的金融集聚區域,因此有不少的學者以不同的金融集聚區域為對象,探討金融要素集聚所帶來的影響:譚蓉娟和郭寶琳(2021)基于珠三角區域的數據,認為金融集聚有望通過增長極效應和外溢效應促進產業集聚的發展,同時產業集聚的發展也可能對金融集聚產生協同效應[4]。程德智和王滿倉(2021)則把研究視角放在黃河流域,認為金融集聚對于高質量發展的各方面都具有正向促進效應和空間溢出效應。汪浩瀚(2018)以京津冀和長三角區域為例,分析認為不同城市群的金融集聚對于產業升級的影響都具有異質性[5]。綜合來看,金融集聚不僅體現為地理上內在一體的發展演變現象,同時也具體表現為金融要素與區域內其他經濟要素之間相互協同、共同發展的具象空間形式[6]。然而,由于經濟發展受多種因素的促進或限制,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十分復雜,與科技創新水平、數字化程度、地理位置等因素密切相關[7,8],因此許多學者對金融集聚在經濟效應上的影響結果通常呈現出一定的區域異質性。
關于成渝雙城圈的研究,在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政策下,成渝雙城圈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其快速發展的科技創新水平給當地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了顯著的積極影響[9]。楊力和朱國龍(2021)認為金融創新與技術創新交互協調發展、加大創新人才的培養有助于落實成渝雙城經濟圈的科技創新驅動戰略[10]。針對成渝雙城圈的高質量水平測度,陳子曦等(2022)用33個指標組成的面板數據構建了指標體系,深入分析了成渝地區的時空收斂性[11]。
二、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金融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直接影響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在創新發展方面,金融集聚能夠提供豐富的資金支持,吸引高素質人才和創新型企業聚集,形成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的富集,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12]。其次,在協調發展方面,金融集聚能夠促進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與協調,提高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13]。在綠色發展方面,金融集聚可以通過綠色金融工具的創新和應用,引導資金流向環保、清潔技術等領域,推動經濟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14]。在開放發展方面,金融集聚有利于吸引外資和國際金融機構進入,促進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和開放化,推動經濟與全球市場的深度融合。最后,在共享發展方面,金融集聚可以通過發展普惠金融和社會保障體系,促進收入分配公平,實現經濟發展成果的更加廣泛、均衡地惠及全體社會成員。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1:
H1:金融集聚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有直接促進效應。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基于研究結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議:第一,充分發揮利用成渝雙城經濟圈金融集聚的資源,積極推動并謹慎規劃金融業格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結合技術創新機制的引導,深度發揮金融集聚在區域高質量發展中的輻射帶動作用。在構建金融集群的過程中,需全面考慮技術創新、地理位置、產業特點等多方面因素,為成渝雙城經濟圈注入新的發展活力。第二,通過引導調配各種金融要素在區域內流動,完善中心城市的金融體系,重點加大對經濟欠發達的外圍城市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動區域的協調發展。貫徹執行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綠色金融發展的指導方針,加大對綠色發展貸款的支持力度,同時加強對傳統企業、高污染和高能耗企業的技術改革支持,推動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參考文獻:
[1]唐榮,黃抒田,林小玲.制度分割視域下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集聚對制造業升級的影響[J].經濟體制改革,2023,(02):69-76.
[2]于斌斌. 金融集聚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嗎:空間溢出的視角——基于中國城市動態空間面板模型的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17,(02):12-23.
[3]張昌兵,王曉慧,顧志蘭.金融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實證檢驗——基于2005~2019年省際面板數據[J]. 工業技術經濟, 2021, 40(02): 99-109.
[4]譚蓉娟,郭寶琳.金融集聚與產業集聚相互作用的機制與路徑:以珠三角制造業為例[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21,36(05):103-112.
[5]汪浩瀚, 潘源.金融發展對產業升級影響的非線性效應——基于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城市群的比較分析[J].經濟地理, 2018,38(09):59-66.
[6]張忠俊,郭曉旭,張喜玲,李賓.金融集聚、人力資本結構演進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統計與決策,2021,37(02):10-14.
[7]王艷華,趙建吉,劉婭娜,馮海龍,苗長虹.中國金融產業集聚空間格局與影響因素——基于地理探測器模型的研究[J]. 經濟地理,2020,40(04):125-133.
[8]茹樂峰,苗長虹,王海江.我國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水平與空間格局研究[J].經濟地理,2014,34 (02):58-66.
[9]魏奇鋒,徐霞,楊彩琳,楊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耦合協調度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38(14):54-61.
[10]楊力,朱國龍,魏奇鋒.金融創新、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的嵌合驅動研究——基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數據實證[J].經濟體制改革,2021,(04):195-200.
[11]陳子曦,青梅,楊玉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及其時空收斂性[J].經濟地理,2022,42(04):65-73.
[12]程德智, 王滿倉. 黃河流域金融集聚對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1,31(08):137-147.
[13]劉強,馬彥瑞,徐生霞.數字經濟發展是否提高了中國綠色經濟效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2,32(03):72-85.
[14]袁華錫, 劉耀彬, 封亦代.金融集聚如何影響綠色發展效率?——基于時空雙固定的SPDM與PTR模型的實證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 2019,27(11):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