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聚焦鄉村振興戰略背景,深入探討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對策。通過分析現代農業園區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及發展現狀,揭示其面臨的規劃、資金、人才、技術、市場等多方面問題,針對性地提出科學規劃、多元融資、人才培育引進、強化科技支撐、拓展市場渠道等一系列發展對策,旨在推動現代農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鄉村振興;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對策
一、現代農業園區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一)推動產業興旺。現代農業園區以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為基礎,整合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形成完整的農業產業鏈。通過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發展特色農業、高效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業附加值,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為鄉村產業興旺提供強大動力。例如,山東壽光的蔬菜產業園區,不僅大規模種植高品質蔬菜,還發展了蔬菜加工、物流配送、農業科技服務等產業,帶動了當地及周邊地區蔬菜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促進生態宜居。現代農業園區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如生態種植、循環養殖、節水灌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這些措施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保護了農村生態環境,同時打造了優美的田園風光,為鄉村生態宜居建設提供了示范。例如,江蘇的一些現代農業園區,通過建設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將畜禽養殖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料,用于園區農作物種植,既減少了污染,又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
(三)助力生活富裕。一方面,現代農業園區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吸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另一方面,通過土地流轉、農民入股等方式,讓農民分享園區發展紅利,實現財產性收入增長。此外,園區帶動周邊農村服務業的發展,進一步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如浙江的一些休閑農業園區,不僅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導游、餐飲服務等工作崗位,還通過土地流轉和入股,使農民每年獲得穩定的租金和分紅收入,同時帶動了周邊農家樂、民宿等服務業的繁榮,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多元化增長。
二、現代農業園區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規劃缺乏科學性與前瞻性。部分現代農業園區在規劃過程中,未能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存在盲目跟風、同質化建設的現象。園區功能定位不清晰,產業布局不合理,導致資源浪費和發展效益低下。一些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交通、水電、通信等配套設施不完善,影響了園區的正常運營和發展。
(二)資金投入不足且渠道單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包括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科技研發、設備購置、人才引進等方面。然而,目前許多園區面臨資金短缺問題。政府財政支持有限,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不高,金融機構對農業項目的貸款門檻較高,導致園區建設資金主要依賴政府財政補貼和少量銀行貸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難以滿足園區大規模建設和持續發展的需求。
(三)人才短缺與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需要大量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高素質人才。但由于農村地區生活環境和發展機會相對有限,難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園區內現有人員大多文化水平較低,缺乏專業的農業知識和技能,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同時,園區與科研院校的合作不夠緊密,技術創新能力薄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水平較低,制約了園區的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四)市場開拓能力較弱。部分現代農業園區對市場需求的研究和分析不夠深入,產品定位不精準,品牌建設意識淡薄,缺乏市場競爭力。在銷售渠道方面,主要依賴傳統的線下銷售模式,對電商、直播帶貨等新興銷售渠道利用不足。此外,園區在市場信息收集、分析和反饋方面存在滯后性,難以及時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生產經營策略,導致產品滯銷、價格波動等問題時有發生。
三、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對策
(一)科學規劃園區布局。一是深入調研與精準定位,在規劃園區前,要組織專業團隊對當地的自然條件(如土壤、氣候、水資源等)、農業產業基礎、市場需求、文化特色等進行全面深入的調研。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和當地實際情況,明確園區的功能定位,如打造以特色種植為主的高效農業園區、以農產品加工為核心的產業園區,還是以休閑旅游為特色的田園綜合體等。二是合理布局產業根據園區的功能定位,科學劃分生產區、加工區、科技研發區、物流倉儲區、休閑旅游區等功能板塊。各功能板塊之間要實現有機銜接和協同發展,避免相互干擾。例如,將生產區布局在土地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區域,便于農產品的運輸;將科技研發區與生產區相鄰,便于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應用;將休閑旅游區與自然景觀優美的區域相結合,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點。
(二)多元化籌集資金。一是加大政府財政支持,政府應設立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專項資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財政資金用于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科技研發、人才引進等方面的補貼。同時,整合各部門涉農資金,如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農田水利建設資金、農村產業發展資金等,集中投向現代農業園區,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二是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如稅收減免、土地優惠、財政貼息等,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鼓勵企業、合作社、個人等通過獨資、合資、參股、租賃等方式投資園區項目。例如,對于投資農產品加工項目的企業,給予一定期限的稅收減免政策;對于參與園區建設的社會資本,在土地流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和價格優惠。
(三)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一是加強本土人才培養,依托當地的職業院校、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等,開展針對農民和園區從業人員的培訓。開設種植養殖技術、農產品加工、市場營銷、園區管理等專業課程,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培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定期組織農民和園區工作人員到先進的現代農業園區參觀學習,拓寬視野,更新觀念。例如,每年選派一定數量的人員到農業發達地區的園區進行為期1-3個月的實習,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二是引進高素質人才,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高校畢業生、農業科技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等到現代農業園區創業就業。為引進人才提供住房補貼、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方面的保障,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設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專項資金,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給予科研啟動資金和生活補貼。例如,對于引進的博士研究生,給予10-20萬元的科研啟動資金和每月3000-5000元的生活補貼,連續發放3-5年。
(四)強化科技支撐。一是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鼓勵現代農業園區與科研院校建立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共建農業科技研發中心、試驗示范基地等創新平臺。科研院校為園區提供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支持,園區為科研院校提供實踐場所和應用推廣平臺,實現互利共贏。例如,園區與高校聯合開展新品種選育、新技術研發等項目,共同攻克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難題。二是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政府和園區經營主體應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力度,設立農業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支持園區開展農業科技創新活動。鼓勵企業增加科技研發投入,對研發投入達到一定比例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例如,對于園區內科技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達到3%以上的企業,給予其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稅收優惠政策,并按照研發投入的一定比例給予財政補貼。
參考文獻:
[1]章慧,杜小強,單金,等.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國內外經驗借鑒研究[J].農業經濟,2023,(10):11-13.
[2]陳易依,姜衛兵,魏家星.復合型現代農業園區發展規劃的理論框架構建[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23):319-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