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精神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農民精神風貌、促進農村社會文明進步具有關鍵意義。本文深入探討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現狀,剖析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針對性的策略,旨在為加強農村精神文化建設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指導,推動農村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關鍵詞:農村精神文化建設;鄉村振興;文化設施;文明鄉風
一、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一)促進農民全面發展。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夠拓寬農民的視野,提升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技能。通過參與各類文化活動,農民可以接觸到新的思想觀念、科技知識等,有助于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
(二)增強農村社會凝聚力。農村精神文化建設有助于傳承和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增強農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共同參與文化活動能夠增進村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形成團結互助的良好氛圍,從而提升農村社會的凝聚力,為農村發展提供堅實的群眾基礎。
(三)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特色的農村文化可以轉化為經濟資源,如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產業,將農村的自然風光與民俗文化相結合,吸引游客,帶動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二、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現狀
(一)文化基礎設施有所改善但仍需加強。近年來,各地加大了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部分農村地區建立了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文化廣場等設施。然而,從整體來看,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仍相對薄弱。一些文化活動室設備陳舊、圖書資源匱乏且更新不及時,農家書屋的書籍種類與農民實際需求脫節,文化廣場的配套設施不完善,限制了其功能的發揮。
(二)文化活動形式逐漸多樣但質量有待提高。隨著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推進,文化活動形式日益豐富,如舉辦文藝演出、民俗活動等。但這些活動往往存在形式化問題,內容缺乏深度和吸引力。部分文藝演出節目質量不高,民俗活動商業化傾向嚴重,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無法真正滿足農民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的需求。
(三)農民參與精神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有所提升但主體作用發揮不足。隨著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宣傳和推廣,部分農民對文化活動的關注度有所提高,參與積極性有所增強。然而,在實際建設過程中,農民的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多數文化活動由政府或村委會組織,農民處于被動參與狀態,缺乏自主策劃、組織文化活動的能力和機會。
三、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投入不足。農村精神文化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用于文化設施建設、活動開展、人才培養等方面。但目前政府對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有限,且缺乏多元化的資金籌集渠道。社會資本對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投入積極性不高,導致資金短缺成為制約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因素。
(二)人才隊伍匱乏。專業的文化人才是推動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關鍵力量。然而,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工作環境和待遇較差,難以吸引和留住文化專業人才?,F有農村文化工作者大多缺乏專業培訓,業務能力和創新意識不足,無法為農村精神文化建設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三)價值觀念受到沖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互聯網的普及,城市文化和外來文化對農村傳統價值觀念產生了強烈沖擊。部分農民盲目追求物質利益,忽視了傳統美德和鄉土文化的傳承,導致農村社會出現一些不良風氣,如攀比之風、封建迷信活動抬頭等,影響了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
四、加強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策略
(一)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文化基礎設施
1.強化政府主導作用。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設立專項財政資金,并建立穩定的增長機制。合理規劃資金用途,重點支持農村文化設施的新建、改建和擴建,以及文化設備的更新和維護。例如,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農家書屋圖書的更新,確保書籍內容符合農民生產生活需求。
2.拓寬資金籌集渠道。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精神文化建設,通過政策引導,對投資農村文化產業、文化項目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支持。同時,發動村民自籌資金,鼓勵村民自愿捐款或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籌集資金,用于本村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活動開展。
(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服務質量
1.吸引專業人才下鄉。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文化專業人才到農村工作。如提供住房補貼、子女教育優惠等,改善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鼓勵高校文化相關專業畢業生投身農村精神文化建設,通過志愿服務、實習就業等方式,為農村帶來新的活力和理念。
2.培養本土文化人才。加強對農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養,通過舉辦培訓班、專題講座等形式,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業務能力。挖掘農村文化能人,發揮他們在文化活動組織、傳統技藝傳承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文化人才隊伍。
(三)豐富文化活動內容,滿足農民多元需求
1.結合農村實際,創新活動形式。深入了解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結合農村生產生活實際和地域文化特色,創新文化活動形式。例如,舉辦農業技能大賽、農產品創意展示等活動,將文化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線上文化活動,如農民短視頻創作大賽、網絡文化講座等,拓寬文化活動的傳播渠道和參與范圍。
2.提高文化活動質量。加強對文化活動的策劃和組織,邀請專業的文化團隊進行指導,提高活動的藝術水平和文化內涵。在文藝演出方面,注重節目內容的篩選和創作,貼近農民生活,反映農村新變化;在民俗活動方面,深入挖掘文化底蘊,保持其原汁原味,避免過度商業化。
(四)提升農民主體地位,激發參與熱情
1.加強宣傳教育,增強農民文化自信。通過開展文化下鄉、主題演講等活動,宣傳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增強農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例如,舉辦“家鄉文化故事”分享會,讓農民講述家鄉的歷史變遷、民俗風情,激發他們對家鄉文化的熱愛。
2.鼓勵農民自主參與。建立農民文化活動自組織機制,引導農民成立各類文化社團,如書法協會、戲曲表演隊等。政府和村委會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讓農民成為文化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同時,設立文化活動獎勵機制,對表現優秀的農民文化社團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激發農民參與精神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五)培育文明鄉風,營造良好文化氛圍
1.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開展道德模范評選、文明家庭創建等活動,弘揚尊老愛幼、鄰里互助、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通過宣傳欄、文化墻等形式,宣傳道德模范事跡,發揮榜樣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2.整治不良風氣。加強對農村不良風氣的整治力度,通過村規民約等方式,抵制攀比之風、封建迷信活動等。成立村民監督小組,對違反村規民約的行為進行監督和糾正,營造健康、文明的農村社會風尚。
農村精神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對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當前農村精神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和農民自身共同努力。在未來的發展中,應持續關注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探索創新,推動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參考文獻:
[1]梁建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實踐的路徑研究》,《山東農業工程院學報》,2024,41(11)
[2]張雪純:《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研究》,《智慧農業導刊》,202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