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共生理論在社會工作領域的適用性,基于袁純清《共生理論》的思考,深入分析了共生理論的基本要素、共生條件和分析框架,并綜述了共生理論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情況。特別地,本文著重研究了共生理論在社會工作領域中的適用性,包括社會工作者與政府、慈善組織之間的關系。本文指出,共生理論的三大基本要素:共生單元、共生環境和共生模式。為理解和優化這些關系提供了理論支撐,通過對共生理論的深入分析,本文旨在為社會工作領域中的組織關系提供新的視角,并為實現更健康的互惠共生關系提供策略建議。
關鍵詞:共生理論;社會工作;適用性;袁純清;《共生理論》
一、共生理論的內容和應用
(一)共生概念
共生理論源自生物學中的“共生”概念,該概念由德國生物學家A. De Dary(1878年)提出。他認為,共生是一種自我組織現象,生物體因生存需求而必然以某種方式互相依賴和互動,從而形成共同生存和協同進化的關系。后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共生”這一概念也得到了延伸和發展,也逐漸有了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共生指的是物種之間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關系,而廣義上的共生指的是二者之間存在能量交換即可認為二者之間存在共生關系。高夫(Goff)1982年指出:共生包括不同程度的寄生、共棲(又叫偏利共生)和共生。從廣義上的共生概念來說,共生這一概念雖然首先在生物學中提出,但其存在遠遠不僅限于生物學領域,在人類社會中不同主體之間存在共生關系的現象十分普遍。目前共生思想在經濟學、社會學、公共管理學等諸多學科都有得以體現和深化研究,不同領域也通過對共生思想的延伸和發展產生了不同的學術成果。
(二)共生理論定義和內容
袁純清教授在1998年深入研究了生物學中的共生概念及其相關理論后,洞察到共生現象并非僅局限于生物界,它同樣普遍存在于經濟學領域。基于這一認識,他將共生概念擴展至經濟學科的研究范疇,專注于小型經濟體的分析。袁純清教授創造性地將生物學中的共生理念與辯證唯物主義和系統論相結合,提出了共生理論,這一理論將生物學中的共生概念擴展至經濟領域的研究。
共生理論專注于探討共生單元之間在資源、信息和能量交換與分配上的相互作用。其核心在于分析經濟主體之間基于共生行為模式和組織程度所形成的共生關系。共生關系在行為表現上包括寄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等多種形式。在組織結構上,共生關系則可呈現為點共生、間歇共生、連續共生或一體化共生等不同狀態。共生理論進一步闡釋了共生關系的逐步形成和發展過程,并指出共生系統從初級階段向更高級階段演進的趨勢。對于共生系統而言,其最終目標是實現一種對稱性的互惠共生狀態,這種狀態標志著共生關系的成熟和穩定。
此外,共生理論有三大基本要素,分別是共生單元、共生環境和共生模式。共生理論后來被廣泛應用于生態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個領域,用以描述不同生物體或組織之間相互依賴、互惠互利的關系。共生理論的三大基本要素具體內容如下:
①共生單元:這是共生理論中最基本的要素,指的是參與共生關系的獨立個體或實體。在生物學中,這些單元可以是不同的生物種類;在社會學或經濟學中,則可能是不同的組織、公司或社會群體。共生單元在共生關系中各具特色,擁有不同的資源和能力,它們通過相互作用實現共同的目標或利益。
②共生環境:共生環境是指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的外部條件和背景。這個環境不僅包括物理環境,如氣候、地理等,還包括社會環境,如文化、政策、法律等。共生環境對共生關系的形成、發展和維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適宜的共生環境可以促進共生單元之間的有效互動,而不利的環境條件則可能阻礙共生關系的形成和發展。
③共生模式:共生模式描述了共生單元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這些模式可以是互利共生,即雙方都能從中獲益;也可以是寄生,即一方獲益而另一方受損;或者是共存,即一方獲益而另一方不受影響。在人類社會中,共生模式還包括合作、競爭、聯盟等多種形式。共生模式的識別和優化是實現共生關系的關鍵,它決定了共生單元之間能否建立長期穩定且互利的關系。
共生理論的這三個要素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共生關系的全貌。通過深入理解這些要素,可以更好地分析和優化各種共生關系,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社會中。
(三)共生理論在社會學和管理學的應用
在社會學領域,共生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不僅僅局限于對共生關系類型的描述,還探討了社會系統中共生關系演變的趨勢。社會系統中的共生關系發展遵循從較低階段向較高階段的規律,其中對稱性互惠共生被認為是共生關系的高級形態。另一個典型代表成果就是社會共生論的產生,社會共生論是一種社會學理論,以社會共生現象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研究社會組織如何獲得生存的發展。社會共生論認為,由于共生系統資源的有限性,各個主體需要協調與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各個主體之間必須就資源的使用達成一種協調機制,即共生機制,在主體間各自利益的實現得到平衡的同時,以最大發揮系統內資源的作用。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的胡守鈞教授指出,中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共生系統,由多個子系統構成。社會的和諧不僅依賴于各個子系統的和諧,還取決于這些子系統之間的共生關系。沒有社會子系統之間的和諧,整體社會的和諧也無從談起。在我國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離不開社會各個系統的有序運行,也離不開社會各個共生系統的良好運作。
共生理論同樣在公共管理學領域中得到運用,將共生理論運用在研究與優化組織關系中。無論是生物學中的共生,還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共生,共生關系的核心在于主體間的資源依賴。這種依賴關系不僅可以表現為自然生態系統中物種間自發形成的資源互動,也可以體現為社會系統中各主體有意識、有目的地建立的關系形式。由于共生關系的本質在于物種間或組織間的資源依賴,而這種依賴關系不僅限于自然界的生物物種或社會系統中的經濟組織之間,經濟組織與政府組織、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資源互動。因此,共生理論在公共管理領域同樣具有適用性。基于經濟學視角中以存在資源交換作為二者共生關系的切入點,將共生理論應用在研究經濟組織之間的關系,而組織之間的資源交往關系不僅僅局限于各個經濟組織之間,經濟組織與政府、社會組織與政府、政府組織以及組織與社會個體之間的互動都存在著資源的交互。
三、共生理論在社會工作領域的適用性
在分析政府與社工組織的關系方面,共生理論具有較高的適用性。目前社工組織與政府的關系主要表現為政府通過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項目。這種關系模式存在明顯的優點,也存在較為明顯的缺點。前幾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許多社工組織得以快速發展,全國各地的社工機構和社工站的數量大大增加。這種方式在快速推進全國范圍內社工機構和社工站的建立和部署,能夠有效提高社會工作專業的知名度,在政府的大力推進下,我國的社會工作組織的數量得到迅速增長,也推進了社會工作在我國的本土化實踐。在這一關系模式下,表面看二者是平等的資源交換關系,政府提供資金支持,社工組織提供專業的社工服務,但實際上社工組織更多的依賴于政府服務項目的購買,社工組織開展的服務也是在政府的要求下開展服務,因而會導致社會工作者的行政工作和非專業性工作的工作量較大,阻礙了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提供。在近兩年,由于國家財政的緊張,許多地區政府購買社工服務項目的數量大大減少,導致一些社工機構運營困難。在這個時候就體現出社工組織過度依賴政府提供的資金支持的負面影響。在共生理論視角下,政府與社工組織的這種關系基于二者存在能量和資源的交換,可以看做二者存在共生關系。
在共生理論的應用方面,可以根據共生理論的三大基本要素展開應用和分析,從共生單元、共生環境和共生模式三方面出發,研究如何分析政府與社工組織有的關系。共生單元是共生理論中的基礎概念,指的是參與共生關系的各個獨立實體。共生單元包括政府機構和社會工作組織。每個單元都有其獨特的功能、目標和資源,基于共生理論研究共生單元之間的互動模式。共生環境是指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的外部條件和背景。這一環境不僅包括物理和社會基礎設施,還包括政策、法律、文化和社會價值觀等抽象因素。共生環境對共生關系的發展和維持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共生模式描述了共生單元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包括合作、競爭、互利共生等多種形式。在政府與社會工作組織的關系中,共生模式的識別和優化是實現有效共生關系的關鍵。基于共生理論的視角,通過深入分析政府與社會工作組織之間的互動關系,并探討如何通過優化共生單元的互動模式來促進二者之間的健康互惠共生關系。這涉及到對共生單元的資源配置、角色定位、互動機制等方面的細致研究,以及對共生環境的適應性和調節能力的評估。基于共生理論的視角,從社工組織的角度出發研究如何優化二者的關系,使二者的關系朝更健康的互惠共生關系發展。
四、不足與展望
共生理論作為一種解釋和優化不同實體間相互關系的理論框架,在社會工作領域的應用展現出其獨特的價值和潛力。本文通過分析共生理論的三大基本要素,探討了社會工作組織與政府、慈善組織之間的共生關系,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探索如何促進社會工作組織與政府、慈善組織之間形成更緊密、更平衡的互惠共生關系。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入挖掘:第一,在資源交互與合作機制方面,研究應關注如何優化資源交互機制,提高社會工作組織的自主性和創新能力,減少對單一資源的依賴。第二,在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方面,通過鼓勵和促進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搭建協商共治的平臺,以滿足社會多元需求,增強社會組織的本地認同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第三,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方面,將共生理論更深入地應用于實踐,通過案例研究和實證分析,驗證理論的適用性和有效性,為社會工作領域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導。
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共生理論不僅為理解社會工作領域中的組織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實現更健康、更平衡的共生關系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未來的研究和實踐應繼續深化對共生理論的理解和應用,以促進社會工作領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整體的和諧進步。
參考文獻:
[1]羅秀麗,金曉斌,劉笑杰,等.共生理論視角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助推城市邊緣區城鄉融合機制與模式[J].自然資源學報,2024,39(05):1053-1067.
[2]胡守鈞,張鳳池.以社會共生視角開展社會研究[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3):59-63.
[3]袁純清.論我國小型經濟的體制轉型──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J].戰略與管理,1997(02):73-78.
[4]劉志輝,沈亞平.共生理論及其在公共管理學科的適用性研究[J].理論月刊,2016(11):154-159.DOI:10.14180/j.cnki.1004-0544.2016.11.028.
[5]劉威.從分立實踐到嵌合共生——中國社會工作與公益慈善的理想關系模式建構[J].學習與探索,2018(11):51-58.
[6]原珂.社區基金會視域下社區社會組織關系建構與發展走向[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3(03):114-120.
[7]梅俐. 合作共生:社區基金會參與社區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