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旅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三種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該課程中的實踐與應用。通過具體案例的展示,分析“三種精神”如何融入《旅游概論》的教學過程,以及其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旅游專業人才方面的作用,旨在為旅游管理專業及其他相關專業的課程思政改革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旅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
一、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旅游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強烈的責任感。《旅游概論》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理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課程思政改革是當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作為新時代的重要精神內涵,對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旅游概論》課程中融入這三種精神,不僅是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徑,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對于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旅游專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二、“三種精神”在《旅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中的理論探討
(一)“三種精神”與旅游行業發展的契合性
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與旅游行業的發展密切相關,旅游行業作為一個服務行業,對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勞動技能和工匠精神有著極高的要求。勞模精神能夠激勵從業者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投入工作;勞動精神能夠培養從業者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價值觀念;工匠精神則能夠提升從業者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因此,將“三種精神”融入《旅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對于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旅游專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二)“三種精神”在旅游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在旅游人才培養過程中,“三種精神”發揮著重要作用。勞模精神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的精神風貌;勞動精神能夠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和職業素養,提升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團隊協作能力;工匠精神則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使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因此,將“三種精神”融入旅游人才培養過程,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三種精神”在《旅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中的多維度融入
(一)“三種精神”促使課程設計理念更新
課程思政改革確實首先需要從課程設計理念入手,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學緊密結合,確保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受到正確的價值引領。在《旅游概論》課程的設計中,這一理念尤為重要,因為旅游行業不僅是一個服務性行業,更是一個需要高度職業素養和人文關懷的行業。具體而言,在挖掘《旅游概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時,我們通過深入挖掘旅游行業中的優秀典型,特別是勞模導游的事跡,講解其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的精神,展現他們在工作中表現出的專業素養,以及在服務中展現出的深厚人文關懷和職業道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確保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受到正確的價值引領。
(二)“三種精神”促使教學內容創新
教學內容的創新是課程思政改革的核心環節,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需要將時代精神、社會熱點與專業知識相結合,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在《旅游概論》課程中,這一創新理念尤為重要,因為旅游行業作為一個不斷發展的行業,其面臨的熱點問題和挑戰層出不窮,為課程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例如,我們在講解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時,介紹那些在長期致力于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的旅游工作者,講述他們如何以勞動精神為動力,堅守崗位,默默奉獻,為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做出了貢獻。在探討旅游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時,強調工匠精神在旅游文化創新中的重要性,通過匠心獨運的旅游文化產品、旅游服務項目,展示工匠精神在旅游行業的具體體現。
(三)“三種精神”促使教學方法改革
教學方法的改革對于提升課程思政的效果至關重要,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已經難以滿足現代教學的需求,因此,需要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旅游概論》課程中,我們通過采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互動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例如,通過設定特定的旅游場景和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導游、游客、旅游企業管理者等,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親身體驗旅游行業的工作流程和職業要求,感受這些精神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此外,通過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為學生提供更加生動、直觀的學習體驗。
(四)“三種精神”促使評價體系完善
評價體系的完善是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保障,在評價體系中,應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其思想道德品質、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表現。在《旅游概論》課程中,我們通過設計一系列與旅游行業相關的實踐項目,如旅游線路規劃、旅游市場營銷策劃、旅游文化推廣活動等,要求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與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相結合,通過實際操作來解決問題。通過實踐項目的完成,考查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能力,以及他們在實踐中展現出的創新思維、團隊協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觀察學生是否能夠在實踐中體現出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的精神風貌。
四、“三種精神”在《旅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中的具體應用
(一)應用案例一:校園旅游服務實踐
實施過程:在校園內設立旅游咨詢點或導游服務臺,為師生提供旅游咨詢服務或校園導覽服務,學生分組進行輪崗服務,每組服務一周。在服務過程中,學生需要了解校園的歷史、文化和特色景點,制定導覽路線和講解詞,為來訪的嘉賓提供優質的導覽服務。
融入元素:通過校園旅游服務實踐,學生不僅鍛煉了導游技能,還深刻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與價值,在服務過程中,學生需要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確保為游客提供滿意的服務,這種實踐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和職業素養。
反饋與成效:師生對校園旅游服務實踐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認為這種實踐方式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增強了校園的文化氛圍和師生的凝聚力,學生表示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與價值,增強了對旅游行業的熱愛和認同感。
(二)應用案例二:旅游企業實習實訓
實施過程:與旅游企業合作,安排學生到酒店、旅行社、景區等進行實習實訓,在實習過程中,學生需要了解旅游行業的工作流程和業務規范,參與實際工作的各個環節。
融入元素:通過旅游企業實習實訓,學生不僅學習到了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深刻感受到了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魅力。在企業中,他們看到了優秀員工如何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對待工作,如何以精益求精的態度追求卓越的服務品質,這種親身感受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職業熱情和奮斗精神。
反饋與成效:學生在酒店實習期間,深入了解了酒店的服務流程和業務規范,觀察到酒店服務員在繁忙時段仍能保持高效細致的服務態度,對每一位客人都給予熱情周到的服務,這種敬業精神和服務意識讓學生深受啟發,決心將這種精神應用到自己的學習和未來工作中。
(三)應用案例三:勞模精神專題講座與訪談
實施過程:邀請旅游行業的勞模或邀請勞模進行線上講座,分享他們的職業成長經歷和勞模精神的具體體現,講座結束后,組織學生與勞模進行線上或線下訪談,深入了解勞模的內心世界和職業追求。
融入元素:通過勞模的親身經歷和感人故事,學生深刻感受到了勞模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勞模們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對待工作,不斷追求卓越和創新,為旅游行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種精神激勵著學生樹立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的職業目標。
反饋與成效:勞模在講座中分享了自己的職業成長經歷,如何從一個普通的導游做起,通過不斷努力和創新,最終成為旅游行業的佼佼者,始終堅持以游客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注重細節和品質的追求,贏得了廣大游客的贊譽和信任。這種精神讓學生深受啟發,他們表示要以勞模為榜樣,努力成為旅游行業的優秀人才。
(四)應用案例四:工匠精神專題研究與技能展示
實施過程:讓學生選擇一個具體的旅游產品或服務作為研究對象,如某家酒店的特色餐飲服務或某景區的文化體驗項目,通過實地考察、訪談顧客和員工等方式,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工匠精神,并撰寫研究報告。同時,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旅游相關技能,如茶藝表演、手工藝制作、旅游攝影等,體現工匠精神在實踐中的應用。
融入元素:通過工匠精神專題研究與技能展示,學生深入了解了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學生看到了優秀員工如何以精益求精的態度追求卓越的服務品質,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每一個工作細節中,這種實踐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創新能力。
反饋與成效:學生在景區進行工匠精神專題調研時,深入了解了景區的文化體驗項目,觀察到景區工作人員在設計和制作文化體驗產品時,注重細節和品質的追求,力求為游客提供最佳的文化體驗。同時,學生還展示了自己的旅游攝影技能,通過鏡頭捕捉景區的美景和文化元素,體現了工匠精神在實踐中的應用。
五、結語
通過將“三種精神”融入《旅游概論》課程思政改革中,學生不僅掌握了旅游基本知識,還深刻理解了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逐漸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意識。此外,該課程思政改革促進了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新,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果,通過案例分析、實踐體驗、專題討論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再者,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實習實訓、專題講座等活動,加強了學校與企業的聯系和合作,企業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就業渠道,學校也為企業輸送了更多具備良好思政素養和職業能力的優秀人才。
課程思政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探索。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課程思政改革,探索更多有效的融入方法和實踐內容,為培養高素質旅游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吳晉,岳佳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邏輯理路與路徑優化[J].甘肅教育研究,2024,(20):63-66.
[2]朱赫.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與高校教育的融合路徑研究——基于社會學習理論的視角[J].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24,39(04):10-19.
[3]石超,鞠巧新,馮紫昊.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辯證關系探析——以“真善美”的價值追求為視域[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24,38(06):77-84.
[4]陳素娟,朱劍波,宗延延.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合培育路徑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4,(23):145-148.
[5]成莞莞,魏文靜.高職院校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有效融合育人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4,26(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