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科目,向來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新課標提出了問題推進式教學法,即圍繞教學內容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能提高他們的英語理解能力,從而達到鍛煉聽說能力的目的。
問題推進的根源是提出問題,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來誘發學生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問題,建立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的意識。以人教版初一下冊Unit10 I’d like some noodles為例,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文中A部分的對話視頻,然后提出問題“What is the central sentence in the text?”“What foods are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此時學生可以明白基本的學習思路,并在與小組成員的探究中掌握“What would you like?”“I’d/don’t like...”以及嘗試如何將新學的食物詞匯順利地加入到句型對話中。通過此過程,學生能認真聆聽視頻語音、品讀課文內容、用流利的語言完成表達,對聽力訓練、口語能力提升具有較強的培養價值,能凸顯出學生的思考過程和主體意識。
初中生的學習能力不盡相同,對英語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教師應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向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設問,讓學生能在自己可以理解的高度充分調動大腦知識,體現出梯度化問題的教育價值。比如,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劃分不同的小組,結合生活實際來降低問題的難度,圍繞語篇主題分別設置基礎性、提升性、拓展性3種梯度問題,確保每個階段的學生都能用完整的句子來回答問題。
課本知識有限,教師不能單憑著一種方式讓學生達到“聽說讀寫”全面發展,所以除了對課本中句型和對話的練習以外,還可以創設開放式問題來引導學生掌握更多對話方法,讓他們在任何場合都能會說、能說、愿意說。比如,同樣以“I’d like some noodles”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先問學生們平時最喜歡吃什么,學生一邊說教師一邊用課件展示出英文發音和對應圖片,豐富學生對詞匯的掌握,然后與學生進行生活化的對話練習,讓他們暫時舍棄課本中的食物詞匯,根據自己的喜好重新完成對話;也可以加入其他句型,讓學生充分發揮表達潛力和創造力,繼而讓這些隨機產生的詞匯對話變成新的知識,達到聽力訓練、口語表達、想象力拓展的全面培養。
初中生的英語思維還沒有形成較為固定的模式,他們有時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某句話的意思,這就出現了即使會說,卻詞不達意的情況;有時學生在回答老師問題時,還會出現隨機性、膚淺化,無法調動大腦中的正確知識的情況。此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和反饋,如第一時間告訴他哪里存在問題,總結問題的中心點是什么,回答時的側重點又是什么,做到有目的的點撥、引導、總結和能力提升。教師還可以設立“裁判員”,讓學生參與到有針對性的問題反饋中,這樣有助于確保將問題情境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