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滲漏隱患在水庫壩體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但由于滲漏通道隱藏在壩體內部,其具體位置難以確定。高密度電法作為一種非破壞性的地球物理探測技術,近年來在大壩滲漏隱患探測、水庫安全鑒定等工程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以四川盆地寶石橋水庫為例,詳細分析和探討了高密度電法在水庫滲漏檢測中的實際應用效果。結果表明:寶石橋水庫大壩存在一定程度的滲漏問題,其中主壩的滲漏位置主要分布在水庫大壩的均質土層區域,二副壩的滲漏位置主要集中于壩體左右兩側的底部,存在明顯的繞壩滲漏問題。
關 鍵 詞:大壩滲漏;病險水庫;無損探測;高密度電法;寶石橋水庫
中圖法分類號:TV221.2 文獻標志碼:A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4.S2.023
0 引言
中國水資源總量較為豐富,但存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分布不均勻問題,因此修建了水利工程進行調節。但修建較久的水庫一般會存在滲漏問題,一旦發生潰壩事故,會嚴重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對現有壩體進行滲漏檢測,發現滲漏位置并進行及時治理,對保障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大意義。故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術了解壩體滲漏位置及通道尤為重要。
寶石橋水庫于1958年動工興建,經過兩次復工,一期工程于1971年完成,建成主壩高28.56 m,一副壩高24.3 m,二副壩高13.80 m,形成總庫容5 423萬m3,后廂渠系配套完成。1999年底主體工程基本完工,2002年10月水庫樞紐擴建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形成現狀規模,水庫正常蓄水位為482.94 m。2019年12月進行了大壩安全鑒定,主壩及二副壩存在滲漏問題,需進行除險加固。
水庫滲漏物探探測技術主要有地震折射法[1]、地質雷達法[2]及高密度電法[3-6]。地震折射法要求下層波速大于上層波速,但主壩上層為黏土、石渣、碎石碾壓堆石填筑料,下層為均質土壩,上層波速偏大,而下層的均質土壩波速低。地質雷達法是一種高精度且高效率的電磁波反射技術,其探測深度與地下介質電導率以及天線頻率相關,由于淺層黏土填筑料對電磁波吸收較明顯,有效探測深度通常小于10 m,無法滿足探測深度的要求。高密度電法是一種以地下空間巖土體電性差異為基礎的探測方法,具有探測深度大,抗干擾能力強的優點。在實際應用中,為了降低電極附近的接地電阻,提高測量精度,通常會采用澆鹽水的方式。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電極與地下介質之間的接觸條件,降低接地電阻,從而獲得更高精度的視電阻率數據。本文以寶石橋水庫為例,詳細分析和探討了高密度電法在水庫滲漏檢測中的實際應用效果。
1 工程地質概況及地球物理特征
1.1 工程簡介
寶石橋水庫位于渠江水系明月江上游的白巖河,壩址在開江縣寶石鎮萬善橋上游約300 m,是一座以灌溉、供水、防洪等為主要功能的大(2)型水庫。水庫樞紐建筑物主要有主壩、一副壩、二副壩和溢洪道等。2002年10月水庫樞紐擴建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形成現狀規模。2019年經過安全鑒定,發現多處滲漏現象。為查明寶石橋水庫壩體滲漏情況,提供大壩除險加固設計依據,決定使用高密度電法對大壩主體結構進行無損檢測,包括主壩和二副壩。
1.2 工程地質概況
寶石橋水庫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邊緣地帶,區內地勢北東高、南西低。場區北東為大巴山區,并構成四川盆地邊緣,其海拔在2 000 m以上,地貌類型從中低山漸變為深淺丘。地層巖性主要由中生界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沉積巖組成,主要有砂巖、泥巖,各巖層呈不等厚互層狀,均呈整合接觸;局部薄層粉砂巖或粉砂質泥巖等軟弱巖性帶發生擠壓而變破碎。地表第四系覆蓋層分布較廣,緩坡地帶多以殘坡積含碎石粉質黏土為主,局部坡腳、陡崖腳為崩坡積碎塊石,溝谷處為沖洪積粉質黏土、砂、卵石層。為查明水庫大壩滲漏通道及位置,在主壩布置兩條高密度電法剖面,分別位于主壩壩頂及主壩上游側邊坡,編號2-2′、1-1′,見圖1;二副壩布置一條高密度電法剖面3-3′,位于壩頂,見圖2。
1.3 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寶石橋水庫主壩體為黏土斜墻石渣壩,壩體結構及填筑材料分區詳見圖3,主要是由老壩體和擴建加高壩體(黏土防滲區、碎石過渡區、石渣填筑區、碾壓堆石區)組成,底部下伏基巖主要為粉砂質泥巖、砂巖。二副壩為漿砌條石連拱壩,呈倒梯形狀坐落在基巖上,壩基巖體為粉砂質泥巖。工程區巖土層電阻率見表1。
完整砂巖、條石、均質土層表現為中等電阻率特征,而受風化、含泥巖夾層的影響電阻率值有所下降,地下水滲漏區域地下水區表現為低電阻率特征,填筑料與基巖結合較好時表現為高電阻率特征,結合較差時表現為低電阻率特征。因此,工程區具備開展高密度電法劃分出滲漏通道空間展布的物性前提。
2 高密度電法
2.1 基本原理
高密度直流電阻率法屬直流電阻率法的一種,基本原理與傳統普通直流電阻率法相同,不同的是它的裝置是一種組合式剖面裝置[7],如圖4所示。該方法以地下介質導電性差異為物理基礎,通過人工向大地提供穩定的直流電,獲取地下介質的視電阻率空間分布信息,進而達到認識地下地質體電性結構、指導地質解釋的目的。高密度電法直接獲取電流電位差ΔU(mV)和I(mA),視電阻率可以表示為
ρs=K·ΔU/I(1)
K=2π/1/AM-1/BM-1/AN-1/BN(2)
式中:ρs為巖土體的視電阻率,Ω·m;K為裝置系數[8-9];A,B是供電電極,M,N是測量電極,AM=MN=NB為一個電極間距,隨著間隔系數n由最大逐漸減小到最小,4個電極之間的間距也均勻收攏,詳見文獻[7]。
2.2 儀器設備及測量參數
本次物探測試采用EDGMD-60高密度電法測量系統,該系統以EDGMD-60高密度電法儀為測試主機,內置多路電極轉換裝置、分布式電纜和電極進行二維高密度數據采集。采用溫納裝置[10-11]數據采集系統(圖4),根據勘探深度要求,設置間距a=5,間隔系數[12]n為1~26,供電時間t=200 ms,斷電時間t=50 ms,每排電極布設60~80根。
3 高密度電法成果分析
測線1-1′視電阻率反演成果如圖5所示,視電阻率由淺至深呈低阻—高阻特性,局部存在低阻異常區域。地表以下6 m范圍內,視電阻率變化范圍為6~15 Ω·m,推斷為石渣填筑區,含水量較高;樁號100~150 m段,高程455~470 m范圍,如圖5所示A區域,視電阻率變化范圍為1~20 Ω·m,呈低阻異常,推斷為均質土層區域,含水量高;兩側壩肩30~100 m、160~220 m范圍,視電阻率變化范圍為100~220 Ω·m,對應下伏基巖,包括粉砂質泥巖、砂巖,完整性較好。
測線2-2′視電阻率反演成果如圖6所示,視電阻率由淺至深呈低阻—高阻特性,局部存在低阻異常區域。地表以下10 m范圍內,視電阻率變化范圍為100~220 Ω·m,推斷為黏土防滲區域,防滲性較好,含水量較低;樁號80~150 m段,高程440~470 m范圍,如圖6所示B區域,視電阻率變化范圍為1~20 Ω·m,呈低阻異常,推斷為均質土層區域,含水量高;樁號180~200 m段,高程460~470 m范圍,如圖6所示C區域,視電阻率變化范圍為1~20 Ω·m,推斷為溢洪道散浸區,此處常年向外浸水;兩側壩肩,視電阻率變化范圍為100~220 Ω·m,對應下伏基巖,包括粉砂質泥巖、砂巖,完整性較好。
測線3-3′視電阻率反演成果如圖7所示,視電阻率由淺至深呈高阻—低阻—高阻特性。其中樁號40~100 m范圍內是二副壩壩體,如圖7所示D區域,主要由漿砌條石構成,視電阻率在200~500 Ω·m之間,呈現高電阻率特征,壩體完整性好;樁號40~60 m、90~110 m段,高程460~480 m范圍,如圖7所示E、F區域,視電阻率在1~20 Ω·m之間,呈低阻異常,推斷為漿砌條石與基巖接觸帶之間強富水;兩側壩肩,視電阻率在100~220 Ω·m之間,對應為下伏基巖,包括粉砂質泥巖、砂巖,完整性較好。
主壩兩條高密度測線視電阻率反演成果基本與寶石橋水庫主壩壩體結構相吻合,結合圖5和圖6,推斷異常區域A和異常區域B形成一個滲漏通道,滲漏通道的高程上限約為470 m,高程下限440~455 m,滲漏通道的寬度50~70 m,越靠近下游,滲漏的范圍變得越大;二副壩主體結構完整性較好,壩體不存在滲漏現象,但壩體與基巖結合處存在滲漏通道。
4 結論
(1)通過對主壩的兩條高密度測線視電阻率反演成果分析,基本確定了滲漏通道的位置、大小、走向;溢洪道散浸區在視電阻率反演斷面中顯示出低阻異常,這表明該區域存在滲漏問題。二副壩主體結構完整性較好,但在漿砌條石與基巖接觸帶存在滲漏通道。
(2)通過對比所掌握的地質資料包括壩體結構、填筑材料,與高密度反演斷面對比分析,兩者基本吻合。這表明高密度電法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大壩的地電信息,分析物探異常空間分布,對病險庫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進城,周振廣,劉慶國.地震折射波法在壩基巖體質量檢測中的應用[J].內蒙古水利,2023(12):49-51.
[2] 劉宗輝,劉毛毛,周東,等.基于探地雷達屬性分析的典型巖溶不良地質識別方法[J].巖土力學,2019,40(8):1-9.
[3] 陳秋.水庫滲漏檢測中高密度電法探測技術[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22,51(1):53-55.
[4] 宋先海,顏鐘,王京濤.高密度電法在大幕山水庫滲漏隱患探測中的應用[J].人民長江,2012,43(3):46-47,51.
[5] 姚紀華,羅仕軍,宋文杰,等.綜合物探在水庫滲漏探測中的應用[J].物探與化探,2020,44(2):456-462.
[6] 劉小軍,李長征,王家林,等.高密度電法概率成像技術在堤防隱患探測中的應用[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06,3(6):415-418.
[7] 孔繁良,徐超,李軍.高密度電法在新疆某水庫大壩病險隱患探測中的應用[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22,19(1):16-20.
[8] GAN JJ,ZHANG YX,LIU X.An application of the high-density electrical resistivity method for detecting slide zones in deep-seated landslides in limestone areas[J].Journal of Applied Geophysics,2020,177:104013.
[9] YIN QF,TAO PF,XIA YM.Active faults and bedrock detection with super-high-density electrical resistivity imaging[J].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2020,79(10):5049-5060.
[10]馬鳳山,底青云,李克蓬,等.高密度電阻率法在海底金礦含水構造探測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報,2016,59(12):4432-4438.
[11]李乃旺,李曉昭,徐鳴潔,等.高密度電法在老山隧道勘察中的應用[J].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2007,29(4):412-415.
[12]楊庭偉,盧超波,姜洪亮,等.基于隔離系數-比值校正高密度電法淺部不均勻體效應的方法[J].西部交通科技,2018(6):1-4.
(編輯: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