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些小學生在課堂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孤獨”現象,這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所謂課堂“孤獨”,指學生在課堂上因與課堂環(huán)境格格不入而產生的一種無依無靠、孤獨煩悶的情緒體驗和心理狀態(tài)。這種現象主要表現為學生認為自己是孤獨的個體,在課堂上常常感到時間漫長、難熬,無法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作為語文課堂的設計和創(chuàng)新者,語文教師應主動承擔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嘗試采用多種方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搭建一個敞開心扉交流的平臺,讓課堂“孤獨者”不再感到孤獨。
現行部編版語文教材所選入的課文大都是充滿哲思和教育意義的精品,這些課文中的很多內容與思想品德緊密關聯,可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使用。不過,這些素材有些是顯性的,可直接使用,有些則是隱性的,需要教師深度挖掘。為此,教師需仔細研究語文教材,全面深挖心理教育元素,采用一切可行的方法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身陷課堂“孤獨”的學生往往渴望在課堂上獲得情緒的調動和情感心理的共鳴,而語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內容上恰巧滿足了學生的這一心理需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17課《我變成了一棵樹》是一篇童話故事,通過對“我變成一棵樹”這一神奇事件的描述,表達了“母親是最了解自己的人”這一中心主旨,字里行間滲透著絲絲母愛。授課時,教師以“母愛”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母親,喚醒學生對母愛的認知,從而讓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獲得“孤獨”情感的釋放。為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教師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母親是這個世界最了解你們的人,為什么?請結合生活中的實例來簡單談談。”教師可給學生2分鐘思考時間,然后讓學生自由討論后發(fā)言。討論中,學生既能體驗參與課堂學習的樂趣,同時還能感悟母愛的無私與偉大,以及萌生感恩與回報母親的可貴情感。
傳統語文課堂形式以“滿堂灌”為主,教師機械地傳輸,學生被動地聽講。久而久之,學生的“孤獨”式亞健康心理逐步形成。因此,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要學會對癥下藥,從豐富課堂組織形式方面入手,讓語文課堂趣味生動,以便調動學生的情緒情感。近年來,如小組合作、角色扮演、主題辯論等課堂形式頗受教師關注和青睞。
課堂組織形式的選定需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來判斷,何種內容適合何種形式,應當仔細斟酌和綜合考慮。比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8課《富饒的西沙群島》和第20課《美麗的小興安嶺》屬于寫景散文,二者皆是對祖國壯麗山河、秀美風景的描繪。教學時,教師可嘗試結合課文內容,組織小組合作、主題辯論等活動。例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中,為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啟迪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師可創(chuàng)設如下小組合作任務:“①西沙群島的3個特點是什么?②祖國地大物博,風景秀麗,作為中華兒女,你將為中華民族復興做出怎樣的努力?請歸納兩三點。”以上小組合作任務,可以讓課堂“孤獨”的小學生主動敞開心扉,與同伴在課堂上盡情討論、合作、探索和歸納,最終完成合作任務,獲得成就感,提高自信心。總之,優(yōu)化課堂組織形式,可以為心理健康教育搭建平臺,提高教育質量。
游戲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課堂教法,它能構建一種趣味生動的課堂氛圍,使全體學生參與其中。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將心理游戲融入課堂,一則可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體會到識字、寫字、閱讀與自信表達的樂趣,二則還能讓學生在活躍的氛圍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游戲是一種互動競賽性的活動,很多學生在玩游戲中形成果敢、堅毅、合作、競爭等品質,實現心理健康發(fā)展。
心理游戲有很多種,如闖關游戲、猜謎游戲、講故事競賽游戲、卡片配對游戲等,這些游戲異常熱鬧,讓課堂“孤獨”學生的心靈有了可棲身的場所。例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2課《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講述了老屋與小貓、老母雞、小蜘蛛等之間的故事,宣揚和贊頌了老屋善良真誠、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可貴品質。執(zhí)教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組織“講故事競賽游戲”。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討論故事情節(jié),在討論中精準把握故事情節(jié),斟酌語言表達技巧,最后由小組代表在課堂上聲情并茂地講述故事。競賽前,學生們?yōu)榱诵〗M的集體榮譽,很早就在課下學習、討論和練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不但發(fā)展了小組友誼,而且增強了競爭和合作意識,也鍛煉了果敢的品質。此外,教師還可組織“猜迷游戲”,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例如:教師給出老屋幫助別人的一些細節(jié)信息,學生們在討論后應立馬說出這是對哪個小動物的幫助。該游戲以搶答形式進行,在規(guī)定時間內最快回答,且回答正確的小組,視為挑戰(zhàn)成功。以上游戲,十分活潑生動,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開口表達的激情。
讓課堂“孤獨”學生對教師敞開心扉,不一定非要通過口頭表達,也可以通過寫作或繪畫的方式。有些學生的心理較為敏感、脆弱,且性格內向、不喜言談。教師如果始終按照普通方法,讓學生主動向教師傾訴,不僅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因此,教師可采用繪畫日記療法,即讓學生將想對教師說的話,以繪畫和寫作的形式展示出來。很多心理自卑的學生,喜歡在筆尖下流淌自己的思緒,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讓學生通過繪畫日記來表達心聲。三年級學生并不具備獨立寫作長篇文章的能力,而繪畫日記是一種“寫作+繪畫”表情達意的方式。課堂上,對于心理自卑、孤獨的學生而言,教師可單獨輔導他們,鼓勵他們使用繪畫日記。拿到學生的繪畫日記后,教師要研究繪畫日記的每一個細節(jié),剖析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然后對其進行因材施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課堂上,教師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提高學習自信心、緩解課堂“孤獨”心理具有積極意義。教師可通過深挖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豐富課堂組織形式、巧妙引入心理游戲、嘗試運用繪畫日記療法等4個方面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真正走出課堂“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