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大興安嶺北段巖金和砂金礦床成礦規律

2024-02-09 00:00:00陸勝武廣張彤陳毓川
西部資源 2024年6期

[摘要]大興安嶺北段是我國重要的金礦產地,該區巖金礦床的主要成礦類型為巖漿熱液型和陸相火山巖型,砂金礦床的主要成礦類型為砂礦型。大興安嶺北段巖漿熱液型金礦與區域構造活動和巖漿活動關系密切,其主要分布于構造帶內及其附近;陸相火山巖型金礦與區域火山活動關系密切,主要賦存于火山巖地層中,受火山斷裂構造控制。大興安嶺北段西部金成礦作用與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有關,東南部的金成礦作用與古太平洋板塊的俯沖有關,成礦時代主要為早白堊世。大興安嶺北段砂金礦床分布于巖金礦附近,主要沿河流溝谷分布,賦存于現代河谷沖積物底部的砂礫層和含砂礫碎石層中,成礦時代為第四紀。巖金礦、含金高的地質體是砂金礦的物質來源,砂金礦的分布特征可以指導巖金礦的找礦工作。

[關鍵詞]巖金;砂金;成礦規律;成礦模式;大興安嶺北段

大興安嶺北段屬于大興安嶺成礦省(Ⅱ-12),包括上黑龍江盆地Au-Sh-Nb-Ta-石墨-泥炭-礦泉水成礦帶(Ⅲ-46)、新巴爾虎右旗-根河Au-Ag-Ph-Zn-Cu-Mo-W-Fe-Ti-硫鐵礦-螢石-石墨-煤(鍺)-煤層氣-石油-天然氣-白云巖-石灰巖-大理巖-蛇紋巖-膨潤土-芒硝-地下水-礦泉水成礦帶(Ⅲ-47)以及東烏珠穆沁旗-嫩江Cu-Mo-Pb-Zn-Ag-Au-W-Be-Fe-Cr-Ni-Ti-V-U-螢石-煤-石油-天然氣-石灰巖-大理巖-花崗巖-蛇紋巖-石英砂-膨潤土-芒硝-地下水-礦泉水成礦帶(Ⅲ-48)東北部地區。就金屬礦床而言,該區主要礦種為鉛鋅銀銅鉬金,主要礦床類型為陸相火山巖型鉛鋅銀礦、矽卡巖型鉛鋅銀礦、斑巖型銅鉬礦、陸相火山巖型金礦、巖漿熱液型金礦、砂礦型砂金礦。該地區成礦地質條件優越,金礦產豐富(陳行時,2013)。研究區內的金礦床以砂金礦為主,巖金礦較少,礦床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大型、超大型礦床較少,與該地區優越的成礦地質條件嚴重不符。前人對大興安嶺北段單個巖金礦床(武廣,2006;陸勝,2019;江思宏等,2018)和砂金礦床(徐倫先等,2007;陳滿等,2006)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關于二者成礦關系和區域成礦規律的研究較少(呂英杰等,1983),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該地區金的礦產勘查工作。本次對大興安嶺北段巖金和砂金礦床成礦規律進行研究,以期能為該地區的找礦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區域地質背景

研究區位于中亞造山帶東段的額爾古納興凱期造山帶和興蒙加里東期-華力西期造山帶,其南界為二連-賀根山-黑河斷裂。該區經歷了一系列構造事件,包括元古宙羅迪尼亞(Rodinia)超大陸裂解,早古生代新林-喜桂圖洋洋內俯沖,晚古生代古亞洲洋的閉合和中生代晚期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閉合,以及侏羅紀以來古太平洋板塊的俯沖(毛景文等,2005;Xu etd,2013;Chai et al,2016a;Chai et al,2016b)。大興安嶺北段出露地層由老到新依次為前寒武紀基底、奧陶紀-泥盆紀海相沉積地層、中-上二疊統-下三疊統陸相沉積地層、侏羅紀陸相沉積地層、中侏羅世-早白堊世火山巖和火山碎屑巖建造以及新生代松散沉積物。巖漿巖包括四堡期、晉寧期、加里東期、華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以晉寧期、華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為主。斷裂構造主要呈北東向和北西向展布。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形成大量礦產,金屬礦產以銅鉬、鉛鋅銀、金為主,如多寶山斑巖型銅鉬礦床、銅山斑巖型銅鉬礦床、烏努格吐山斑巖型銅鉬礦床、甲烏拉陸相火山巖型銀鉛鋅礦床、額仁陶勒蓋陸相火山巖型銀礦床、砂寶斯巖漿熱液型金礦床、三道灣子陸相火山巖型金銀礦床、老溝河砂礦型砂金礦床、大林河砂礦型砂金礦床、韓家園子砂礦型砂金礦床等。大興安嶺北段是大興安嶺成礦省金礦床最發育的地區,尤以盛產砂金著稱。該區砂金礦為第四紀砂礦型,主要沿著黑龍江流域分布,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亦有少量砂金礦。巖金礦主要為陸相火山巖型和巖漿熱液型,成礦時代集中在早白堊世。巖漿熱液型金礦床主要分布于黑龍江盆地西北部,賦存于中侏羅系統二十二站組(J2er)碎屑沉積巖中(李向文,2015);陸相火山巖型金礦床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北段的東部,主要賦存于早白堊世中酸性火山巖中(曾國平等,2016;劉寶山等,2006)。

2巖金和砂金礦產概況

截至2024年,大興安嶺北段已發現小型及其以上規模金礦床118處,其中砂金礦95處,巖金礦23處,是我國重要的金礦產地(圖1)。

2.1巖金和砂金礦產資源稟賦

大興安嶺北段已發現巖金礦床23處,其中大型2處,中型3處,小型18處,巖金礦床以小型規模為主;砂金礦床95處,其中大型10處,中型25處,小型60處,砂金礦床主要以中、小型規模為主,但其中也不乏大型砂金礦的存在(圖2)。

2.2礦床類型

大興安嶺北段巖金礦床類型主要為陸相火山巖型和巖漿熱液型,并有少量的斑巖型,其中巖漿熱液型14處,陸相火山巖型8處,斑巖型1處。砂金礦床均為砂礦型,共95處(圖3)。

3典型礦床特征

大興安嶺北段已發現多處陸相火山巖型金礦床(如三道灣子、上馬場、北大溝、古利庫、旁開門等)、巖漿熱液型金礦床(如砂寶斯、瓦拉里等)及砂金礦床(如古蓮河、達拉罕、古利庫河、韓家園子等)。現將三道灣子金礦、砂寶斯金礦及達拉罕砂金礦典型礦床特征簡述如下。

3.1三道灣子金礦床

三道灣子中型陸相火山巖型金礦床位于黑龍江省黑河市北西38 km處,金金屬量15.4t,平均品位10.2g/t。大地構造位置隸屬于西伯利亞板塊、興蒙加里東期-華力西期造山帶、查干敖包-多寶山加里東期-早中華力西期活動陸緣,成礦區帶為東烏珠穆沁旗-嫩江成礦帶、呼瑪-多寶山成礦亞帶。

礦區地層出露有中侏羅統塔木蘭溝組(Jzt)、下白堊統光華組(Kign)及第四系(Q)。塔木蘭溝組在礦區大面積出露,為賦礦地層,巖性為粗面安山巖、粗安質火山角礫巖、安山巖、安山質火山角礫巖、含角礫巖屑晶屑凝灰巖、角礫熔巖等。下白堊統光華組出露于礦區的東部,覆蓋子塔木蘭溝組之上,巖性為流紋質含角礫凝灰巖、火山角礫巖、凝灰巖、英安巖、流紋巖等。第四系分布于礦區的西部,沿溝谷出露。礦區出露的侵入巖主要為印支晚期中粒二長花崗巖,分布于礦區東南部,呈北東向木規則巖席狀產出。脈巖僅見流紋斑巖和輝綠玢巖,為成礦期后脈巖(圖4)。礦區位于近東西向隱伏深大斷裂帶與北東向大斷裂交匯處西緣。礦區以北西向斷裂為主,近南北向和北東向斷裂次之。此外礦區內多見北西及北北東向斷裂破碎帶、節理和小斷層。

含金石英脈主要充填在北西向斷裂帶中。該帶中含金石英脈大致呈現出平行排列的特征,成群出現,走向290°-320°,傾向北東,傾角40°-70°。F2-F8斷裂在空間上相距不遠,具有左行斜列分布特征,長120-550m,寬1-10m,斷裂內充填的含金石英脈,在平面上略呈反S型(呂軍,2019)。

礦石類型比較簡單,為單脈型、網脈型及復脈帶型,局部為含金蝕變火山巖型。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磁鐵礦、赤鐵礦,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毒砂、自然金、自然銀、輝銀礦和銀金礦;金銀主要以碲化物的形式存在,與之共生的碲化物還有碲鉛礦和碲汞礦。脈石礦物以石英、長石和方解石為主。礦石結構以自形、半自形、他形結構、交代結構及碎裂結構為主:礦石構造以致密塊狀、浸染狀、細(網)脈狀及角礫狀構造為主。圍巖蝕變以硅化、絹云母化、高嶺土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和碳酸鹽化為主。

根據三道灣子金礦床礦物組合及生成順序,將成礦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Ⅰ階段為石英-黃鐵礦階段,主要形成石英、黃鐵礦、磁鐵礦等,該階段礦物構成了石英脈的主體;Ⅱ階段為石英-金-多金屬階段,含礦熱液沿圍巖及前期石英脈裂隙進行交代,膠結了前期石英脈及圍巖角礫,局部形成角礫巖型礦石,金礦物大部分充填于石英脈內的微裂隙中,形成了顯微細脈-浸染型金礦化,熱液中含少量金屬硫化物(如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等),與金礦物緊密共生,該階段為主要金礦化階段;Ⅲ階段為石英-碳酸鹽階段,方解石、石英細脈沿早期巖石和礦體的裂隙及空洞進行穿插和充填(Zhao et al,2015)。

三道灣子金礦床的成礦流體主要為大氣降水組成,屬中低溫、低鹽度、低密度的體系(呂軍,2019;武子玉等,2005)。礦質沉淀機制為不斷冷卻降溫并發生流體沸騰作用(Zhao et al,2015)。成礦物質來源于地幔源(呂軍,2019)。成礦的時間約為120 Ma,與圍巖安山巖年齡相近(呂軍,2019;Zhao et al,2015),三道灣子地區成礦作用發生與早白堊世的中-酸性巖漿作用關系緊密(Zhao et al,2015)。

三道灣子金礦位于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交匯地帶,是蒙古—鄂霍茨克洋閉合后古太平洋板塊俯沖的疊加部位。三道灣子礦區西北側為火山口,成礦與該火山的噴發有著密切關系。成礦物質的來源及熱能由此火山提供,火山噴發物質來源方向與成礦流體的流動方向及礦體的側伏現象相吻合。古太平洋板塊俯沖觸發下部地殼和巖石圈地幔發生部分熔融。幔源與殼源巖漿混合的巖漿攜帶著成礦物質上侵,進入地殼淺層或噴發到地表。伸展作用又形成了后期的北東向張性斷裂,充填有中基性脈巖,對礦體有一定的破壞作用。三道灣子金礦床形成于早白堊世晚期,火山熱液提供了主要的Au、Ag、Te物質來源和熱能,深源的富含H2S、CO2、H20、CH4的流體在沿裂隙上升過程中,隨著大氣降水大量加入,使得大氣降水發生對流循環,與圍巖發生物質交換,將其中的部分金、銀淋濾出來,形成低鹽度的流體向淺部運移沿北西向張性斷裂充填富集成礦,形成了富含金、銀碲化物的低硫化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成礦模式圖見圖5。

3.2砂寶斯金礦床

砂寶斯大型巖漿熱液型金礦床位于黑龍江省漠河市西北約49 km的北極村河東岸,金金屬量33.2t,平均品位3.2g/t。大地構造位置隸屬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帶東南緣上黑龍江盆地(武廣等,2008a),成礦區帶為上黑龍江盆地成礦帶。

礦區出露的地層由老到新依次為中元古界興華渡口巖群、下-中泥盆統泥鰍河組及中侏羅統二十二站組。興華渡口巖群出露于礦區的東部,巖性為片麻巖、斜長角閃巖、變粒巖、混合巖、大理巖。泥鰍河組出露于礦區的西北部,巖性主要為灰巖、變粉砂泥質巖、板巖等。二十二站組在礦區大面積出露,為賦礦地層,巖石為砂巖和粉砂巖,以中細粒砂巖為主。礦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以北北東、北東、北西和南北向為主,礦體主要受北北西、南北向斷裂構造控制,為容礦構造(趙春榮等,2008)。礦區內巖漿巖及脈巖不發育。

砂寶斯金礦床已發現5條礦化蝕變帶,圈定工業礦體5條。各礦體總體走向為南北向,大致平行產出,礦體西傾,Ⅰ號礦體整體為近水平狀;Ⅱ-1和Ⅱ-2號礦體傾角10°-30°;Ⅲ-1和Ⅲ-2號礦體傾角60°-70°。金礦(化)體主要賦存于中細砂巖中,礦體呈條帶狀、透鏡狀、似層狀和脈狀展布,礦體沿走向及傾向具有分支復合、收縮膨脹及尖滅再現現象(圖6)。I號礦體長度350m,出露寬度2.00-35.00m,平均厚度11.40m,金品位1.03-13.06g/t,平均品位為3.50g/t。Ⅱ-1號礦體長度600m,最大延深1400m,厚度1.00-39.26m,平均厚度為7.41m,金品位為1.71-19.57g/t,平均品位為3.21g/t;Ⅱ-2號礦體長度450m,最大延深265m,平均厚度為2.40m,金品位為1.02-11.61g/t,平均品位為2.73g/t。Ⅲ-1號礦體長度550m,最大延深150m,厚度0.50-8.83m,平均厚度7.14m,金品位為0.37-11.80g/t,平均品位為3.15g/t;Ⅲ-2號礦體長度260m.最大延深100m,平均厚度4.02m,金品位為0.25-15.28g/t,平均品位為3.72g/t(圖6)。

礦石類型主要為蝕變砂巖型和構造破碎蝕變巖型。礦石中金屬礦物含量很少,但種類較為復雜,有自然金、銀金礦、黃鐵礦、毒砂、方鉛礦、黃銅礦、輝鉬礦、輝銻礦及磁鐵礦等;脈石礦物以石英、長石為主。礦石結構以自形一半自形晶、他形粒狀、交代及碎裂結構為主;礦石構造以浸染狀或細脈浸染狀、角礫狀、團斑狀、網脈及脈狀等構造為主。圍巖蝕變以硅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及綠泥石-綠簾石化為主,其中硅化、黃鐵礦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

根據脈體穿插關系、礦石結構、構造、礦物共生組合及礦物標型特征等對砂寶斯金礦床成礦階段進行了劃分(賈偉光等,2004;李良等,2015),各劃分方案的成礦階段演化趨勢基本一致,僅成礦階段劃分詳細程度有所差異。綜合前人劃分方案,該礦床可劃分為2個成礦期,即熱液成礦期和表生期;劃分為6個成礦階段:I階段為黃鐵礦-石英階段,該階段黃鐵礦自形程度高,石英顆粒粗大,含礦性差;Ⅱ階段為硫化物-石英階段,為主成礦階段,硫化物呈細粒浸染狀分布,石英呈團粒狀或細脈狀分布;Ⅲ階段為細粒黃鐵礦-石英-黏土礦物階段,石英、黃鐵礦及黏土礦物呈浸染狀、脈狀分布于礦石之中;Ⅳ階段為輝銻礦-石英-方解石階段,為熱液活動晚期產物,不含金;V階段為成礦后期石英階段,石英呈乳白色脈狀分布,脈寬數十厘米,未見金屬硫化物,不含礦;Ⅵ階段為表生期蝕變砂巖呈褐黃色,發育有褐鐵礦、孔雀石等。

砂寶斯金礦床是在成礦流體處于中低溫、低鹽度、低壓淺成、偏堿性、高硫低氧、相對還原環境的物理化學條件下形成的(齊金忠等,2000)。成礦流體是巖漿熱液與大氣降水的混合流體,成礦晚階段大氣降水增多。成礦物質主要與深源地幔物質有關,并有少量的地層物質加入(王曉勇等,2005)。砂寶斯金礦的成礦年齡應在130 Ma左右,成礦時代為早白堊世(Liu et al,2015)。

砂寶斯金礦床為巖漿熱液型金礦床,該礦床目前是大興安嶺北部發現的唯一大型巖金礦床,礦床位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帶內。早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洋自西向東閉合,洋盆閉合后的陸陸碰撞造山作用自西向東始于三疊紀-早侏羅世(Tang et al,2014),早白堊世本區處于造山后伸展環境(武廣等,2008b)。砂寶斯金礦床形成于早白堊世蒙古—鄂霍獲克造山后碰撞擠壓向伸展轉換階段。侏羅紀早期額爾古納地塊強烈拉張,形成斷陷盆地并沉積二十二站組初始礦源層;早白堊世期間,深部殼幔物質發生部分熔融,發生大規模構造巖漿活動。起源于深部的巖漿熱液攜帶大量成礦物質沿張性斷裂上侵,萃取圍巖地層中成礦物質,并與大氣降水等其他低溫低鹽度流體混合。含礦流體沿斷裂運移,不斷與圍巖發生水巖反應,隨溫度、壓力和流體化學成分的改變導致Au從熱液中沉淀形成礦體。其成礦模式見圖7。

3.3達拉罕砂金礦床

達拉罕砂金礦床位于黑龍江省呼瑪縣北西70 km處,金金屬量9.25t,平均品位0.333 g/m3,為大型砂金礦床。大地構造位于興蒙加里東期-華力西期造山帶海拉爾泥盆紀-石炭紀弧后盆地,成礦區帶屬新巴爾虎右旗-根河成礦帶根河-韓家園成礦亞帶。礦區出露的地層有中元古界興華渡口巖群、新元古界-底寒武統倭勒根巖群及第四系。興華渡口巖群呈東西向大面積分布于礦區,巖性以片巖、片麻巖、變粒巖、淺粒巖為主;倭勒根巖群呈東西向分布在礦區的南部(倭勒根河北岸),巖性為鈣質千枚狀板巖、粉砂質板巖、鈣質千枚巖、夾變質長石砂巖、條帶狀結晶灰巖。第四系沿溝谷分布,晚更新統一級階地堆積含砂礫黏土層、含黏土砂礫層、含黏土碎石層,全新統河床、河漫灘堆積碎石層、砂礫層、巨礫層、腐殖土層、黏土層。礦區出露的巖漿巖有加里東中期、華力西晚期和燕山期。礦區以東西向和北西向構造為主,礦體位于構造的復合部位。礦區地勢為北西高,南東低的丘陵地貌,發育兩級夷平面和三級階地。海拔高度250-450m。達拉罕河為呼瑪河的二級支流,屬黑龍江水系,全長25 km,向南流入倭勒根河(圖8)。

該礦床由6個砂金礦體組成,其中2條礦體賦存于達拉罕河谷西側一級階地上,其他4條礦體賦存于達拉罕河谷及倭勒根河谷的河漫灘中。礦體穩定,產狀平緩。礦體呈帶狀分布,長1283-17750m、平均寬97.81-248.73m、平均厚3.74-6.51m,平均品位0.1519-0.3410 g/m3。主礦體品位具有中間富,兩端貧的變化規律。其他砂金礦體縱向上存在上游品位高,下游品位低的變化規律,橫向上受河谷地貌和谷底基巖起伏所控制,砂金礦品位變化較大,在谷底基巖的低洼處或侵蝕岸或有較強沖刷能力的河床地段砂金礦的品位變富。

礦石松散,由砂礫石、含砂礫碎石組成。金顆粒呈金黃色,有時見少量金顆粒表面具污染現象,偶見金顆粒被方鉛礦所包裹。金粒形態以板狀為主,次為粒狀、片狀及少量的辮狀、鉤狀、棒狀和柱狀。金顆粒磨蝕程度以中等和較差為主。金粒度大小多數在0.2-0.5 mm,其次為0.1-0.2 mm和0.5-1.0 mm。砂金成色一般介于807.6-848.1,平均為845.1。伴生礦物以鈦鐵礦、黃鐵礦、角閃石、綠簾石為主,其次為榍石、磁鐵礦、鋯石、赤鐵礦、電氣石、磷灰石、陽起石。

達拉罕砂金礦床成因類型為沖積砂金礦,成礦時代為第四紀。礦床處于興華隆起內,區內興華渡口巖群、燕山期花崗閃長斑巖及原生金礦化等為砂金礦的形成提供了物質來源。區內自古近紀以來,新構造運動至少有過3次不均衡的升降運動,但總的趨勢是上升幅度大于下降幅度,新構造運動的多次間歇性緩慢上升,不斷使物源區高于侵蝕基準面,而接受長期的風化剝蝕,河流于下游切割興安期夷平面形成河谷,為砂金礦的形成和砂金進一步富集于谷底提供了有利條件。第四紀河流沖積-洪積成礦環境下,達拉罕河谷不斷被侵蝕加深和擴大,至晚更新世達拉罕河谷呈不對稱的箱形谷,縱向坡降小,河谷寬窄變化大,為砂金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搬運、分選、沉積條件。侵蝕岸或有較強沖刷能力的河床地段有利于砂金的富集,有強力沖刷能力的河岸地段其搬運能力強,以河谷底部的碎屑物形成了活動層,是良好的篩選條件,這些地段不斷接收礦質,又不斷沖刷運走活動碎屑物,砂金逐漸向下運移,最后停留在底部,沖積-洪積作用是砂金富集成礦的主要機制,其成礦模式見圖9。

4區域成礦規律

4.1時間分布規律

大興安嶺北段巖金成礦作用主要集中于早白堊世,與早白堊世的淺成侵入體、次火山巖、火山巖密切伴生。大興安嶺北段巖金礦床的成礦年齡具有自北西向南東總體表現為逐漸趨于年輕,大興安嶺北段西部的砂寶斯金礦床的成礦年齡為約130 Ma,大興安嶺北段東南部三道灣子金礦床的成礦年齡為120 Ma。大興安嶺北段砂金礦成礦時代為第四紀。

4.2空間分布規律

大興安嶺北段巖金礦床主要分為巖漿熱液型金礦、陸相火山巖型金礦及少量的斑巖型金礦。巖漿熱液型金礦與區域構造活動和巖漿活動關系密切,其主要分布于構造帶內及其附近,如砂寶斯金礦分布于漠河推覆構造帶內,瓦拉里金礦分布于瓦拉里-北西里推覆構造帶內,寬河金礦分布于嫩江-黑河推覆構造帶內。陸相火山巖型金礦與區域火山活動關系密切,主要賦存于火山巖地層中,受火山斷裂構造控制,如三道灣子金礦床賦存于中侏羅統塔木蘭溝組及下白堊統光華組中酸性火山巖地層中,旁開門金礦賦存于下白堊統龍江組中基性火山巖地層中。斑巖型金礦與成礦斑巖體關系密切,金礦體賦存于斑巖體內,如二十一站金銅礦床賦存于早白堊世花崗閃長斑巖中(趙廣江等,2006)。

巖金礦是砂金礦的物質來源,砂金礦多分布于巖金礦附近,巖金礦的形態、規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砂金礦的分布形態。砂金礦床多分布于深大斷裂及其旁側次級裂隙所出露的范圍內、不同的構造單元接合部位的兩側及構造隆起區以及區內的構造交匯部位或直接分布于構造谷中。大興安嶺北段砂金礦多為單層礦體,賦存于河谷基巖之上的河谷沖積物底部的砂礫石層中,呈平緩的帶狀平行于現代的河谷分布。常在含礦支流與砂金礦體的匯合部位、河谷開闊地段的前端、河流急轉彎處的前后端、河谷的低洼處、含礦階地陡坎下等水流速度突然變慢的部位形成富礦地段。

4.3控礦因素

4.3.1地層對成礦的控制作用

大興安嶺北段巖漿熱液型金礦床主要分布于黑龍江流域和多寶山地區,可能與中元古界興華渡口巖群和早古生代地層有關。陸相火山巖型金礦主要分布于早白堊世中酸性火山巖或次火山巖中,早白堊世陸相火山巖提供了部分成礦物質。

大興安嶺北段砂金礦的分布與巖性關系密切,老變質巖及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巖和沉積巖等含金背景值較高的地層在沉積變質或成礦過程中,經過了活化、遷移和進一步富集作用,經風化剝蝕后,就可為砂金礦的形成提供豐富的物質來源。

4.3.2構造對成礦的控制作用

大興安嶺北段構造運動強烈,區內斷裂褶皺均十分發育,褶皺多被斷裂破壞。構造對大興安嶺北段金礦床的形成和保存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巖漿熱液型金礦受區域斷裂控制,為成礦提供了導礦構造和容礦空間。陸相火山巖型金礦與火山活動關系密切,火山活動過程中產生的火山構造控制了金礦體的分布。

大興安嶺北段砂金礦床的形成與新構造運動關系密切,表現為振幅不大的升降運動,上升幅度大于下降幅度,導致多次侵蝕作用,為砂金的進一步富集提供了有利條件。砂金礦床多分布于深大斷裂及其旁側次級斷裂范圍內、不同構造單元接合部位的兩側、構造隆起區以及區內的構造交匯部位或直接分布于構造谷中,這些部位均是形成原生金礦的有利部位,也間接地控制了砂金礦的分布。

4.3.3巖漿巖對成礦的控制作用

大興安嶺北段巖金礦床的形成與巖漿活動關系密切,巖漿巖形成時代、規模及性質均對成礦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巖漿侵入活動既可以為成礦作用提供熱力學條件,又可以為成礦提供成礦流體和豐富的成礦物質。巖漿熱液型金礦床與晚侏羅世-早白堊世酸性、中酸性和偏堿性的巖漿巖有關。大興安嶺北段中生代火山巖大面積分布,陸相火山巖型金礦主要與早白堊世中酸性次火山巖有關。

4.3.4主要地質事件對成礦的控制作用

中元古代西伯利亞板塊東南緣發生裂解,沉積興華渡口巖群沉積巖、基性火山熔巖、火山碎屑巖。中-新元古代的四堡運動和晉寧運動,使興華渡口巖群發生強烈的褶皺和角閃巖相的變質作用,并伴有原地、半原地型花崗巖、基性-超基性侵入巖,西伯利亞古陸向南東增生,額爾古納地塊基底形成(武廣,2006)。古生代期間,受新林-喜桂圖洋洋內俯沖和古亞洲洋的閉合影響,產生大量的中酸性巖漿巖,使得中元古界興華渡口巖群巖石內金元素有了一定的活化。早中生代,大興安嶺北段主要受蒙古-鄂霍茨克洋俯沖作用的影響,興華渡口巖群及古生代巖漿巖、地層均發生了強烈的糜棱巖化,使得其金元素有了一定的富集,并為后期熱液的灌人提供良好沉淀空間(陸勝,2019)。晚中生代,大興安嶺北段西北部主要受蒙古-鄂霍茨克洋閉合和后造山影響,東南部受古太平洋板塊俯沖的影響,發生廣泛的巖漿活動和構造運動,巖漿熱液和大氣降水混合,并萃取了成礦圍巖的金元素,隨著溫壓條件的降低,成礦物質沉淀析出成礦,區域上大量的巖金礦床形成于該階段。總體上,大興安嶺北段西部(上黑龍江盆地和額爾古納地塊)巖金成礦時間集中于140-130Ma,與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有關;大興安嶺北段東南部(多寶山、黑河、呼瑪地區)巖金成礦時間集中于120-110 Ma,與古太平洋板塊的俯沖有關。

4.4區域成礦模式

4.4.1陸相火山巖型金礦床成礦模式

大興安嶺北段陸相火山巖型金礦床主要賦存于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火山巖中,該時期大興安嶺北段受到蒙古-鄂霍茨克洋閉合和古太平洋板塊俯沖的雙重影響(施璐等,2013;Lu et al,2020)。陸相火山巖型金礦床成礦年齡與該期火山活動時間基本一致,礦體受火山構造控制明顯,成礦物質主要來自火山巖地層。成礦過程中,火山活動晚期的次火山熱液攜帶成礦物質沿火山構造不斷上升,與大氣降水發生混合,從而降低了成礦流體的氧逸度以及pH值,使得流體中含礦元素絡合物的運載平衡被破壞,金在此過程中大量析出沉淀,富集成礦(Fan et al,2003)。其成礦模式見圖10。

4.4.2巖漿熱液型金礦床成礦模式

巖漿熱液型金礦床與巖漿侵入活動密切相關,是巖漿在侵入過程中形成的,產在構造-巖漿活動帶內,一般形成在侵入巖的內、外接觸帶以及上部圍巖構造中。礦化多產在石英脈和破碎帶蝕變巖中,形成石英脈型和破碎帶蝕變巖型礦體。大興安嶺北段巖漿熱液型金礦床主要形成于晚中生代,該時期主要受蒙古-鄂霍茨克洋閉合和古太平洋板塊俯沖的影響(圖11)。

4.4.3砂金礦床成礦模式

大興安嶺北段砂金礦床為第四紀砂礦型,主要沿河流溝谷分布,賦存于現代河谷沖積物底部的砂礫層和含砂礫碎石層中。大興安嶺北段地勢總體呈西南高,東北低,自第三紀以來,至少有過3次不均衡的升降運動,但總的趨勢是上升幅度大于下降幅度,區內金含量較高巖漿巖、古老地層、原生金礦化不斷遭受剝蝕,給砂金礦的形成和砂金進一步富集于谷底提供了有利條件。

5結論

(1)大興安嶺北段巖金礦床的主要成因類型為巖漿熱液型和陸相火山巖型,砂金礦床的主要成因類型為第四紀河谷砂礦型。

(2)大興安嶺北段巖漿熱液型金礦與區域構造活動和巖漿活動關系密切,其主要分布于構造帶內及其附近;陸相火山巖型金礦與區域火山活動關系密切,主要賦存于火山巖地層中,受火山斷裂構造控制。大興安嶺北段西部金成礦與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有關,東南部的金成礦與古太平洋板塊的俯沖有關。巖金礦床的成礦時代主要為早白堊世。

(3)大興安嶺北段砂金礦床分布于巖金礦附近,主要沿河流溝谷分布,賦存于現代河谷沖積物底部的砂礫層和含砂礫碎石層中,成礦時代為第四紀,巖金礦、含金高的地質體是砂金礦的物質來源,砂金礦的分布特征可以指導巖金礦的找礦工作。

致謝 黑龍江省第五地質勘查院的蘇道成、王冶、倪福慶,中國地質調查局哈爾濱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的陳桂虎、陳洪鵬、李增濤參加了野外地質調查,審稿人提出了詳細的修改意見及建議,在此一并致以誠摯的感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免费jizz在线播放|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亚洲性色永久网址| 亚洲aaa视频| www.狠狠| 九色视频最新网址 |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成人在线第一页| 日韩视频福利|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久久久噜噜噜|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88av在线|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亚洲精品黄|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亚洲天堂久久新|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91在线中文|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色天堂无毒不卡| 国产91线观看|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18|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亚洲高清资源| 日韩无码黄色|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欧美精品1区| 99在线免费播放|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a亚洲天堂|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亚洲最黄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国产欧美日韩va| 日韩午夜伦|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毛片|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中国精品久久| 午夜a视频|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69视频国产|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