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蘊佳
師:《荷花淀》描寫了抗日戰爭時期白洋淀地區人民的斗爭和生活。茅盾先生說,孫犁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戰爭的風云變幻。你能否在文本中感受到這種“談笑從容的態度”?
生:能。通常戰爭小說都是硝煙彌漫、血肉橫飛的,但《荷花淀》不僅沒有這樣的場景,反而處處充滿歡聲笑語。
師: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在這篇以戰爭為背景的小說中,作者先后7 次描寫人物的“笑”,的確讓人費解。請同學們找出有關“笑”的語句并透過這個神態走近人物。
生:第1 處“笑”是水生嫂看到水生回來,“抬頭笑著問:‘今天怎么回來得這么晚?’”水生嫂一個晚上都很擔心,在等水生回來,看到丈夫回來后欣喜的“笑”。
師:僅僅是因為回來晚就如此擔心么?
生:還因為水生“今天領著游擊組到區上開會去來”,說明水生嫂很機敏,她意識到抗戰形勢緊張,擔心丈夫的安全,看到他回來,提著的心終于落了下來了,所以“笑”了。
師:一個“笑”字道出了丈夫平安歸來的喜悅,看出了水生嫂的體貼、機敏。
生:第2 處是寫水生的笑,這個“笑”很有意思,作者說“笑得不像平常”。這其實是因為前面水生嫂問“他們幾個哩”,水生故意打岔,先問“爹哩”,又問“小華哩”。能看出水生不想回答這個問題,但岔也岔不開,水生嫂還是問,這是被識破后的“笑”。
師:為什么不直接回答呢?
生:因為他們要離開家去大部隊,去抗日,生死攸關,家里人不一定同意啊。其他人就是擔心家人不同意,所以沒回來,公推水生回來和家里說一聲。水生的“笑”也暗含著對妻子是否同意的擔憂,不過他是一定要去打鬼子的。
師:能夠結合上下文揣摩情感,非常好。妻子的笑更多的是對丈夫的愛,丈夫的笑則飽含對祖國的愛,兩次笑,兩種偉大的情感就碰撞到了一起。那么第3 處,水生對全莊男女老少的“笑”又有怎樣的情感?
生:這里更多的是愧疚和感謝。雖然前文說“怕家里的人拖尾巴”,但你看水生的父親說“你干的是光榮事情”,還說“大人孩子我給你照顧,什么也不要惦記”,說明父親對水生積極抗日行為的認可和支持,讓他放心走。水生的“笑”里有不能照顧家人的愧疚,也有對父親、妻子、全莊人的感謝。沒有家人的支持,哪里能全力投入戰爭呢。
師:這一處“笑”的情感更復雜,也更深沉,其中的情感留白需要我們通過合理的想象去填補。正如孫犁先生說:“他們熱愛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妻子。他們當兵打仗正是為了保衛他們。暫時的分別正是為了將來的團聚。父母妻子也是這樣想。”文本中還有沒有水生的“笑”呢?
生:用手榴彈擊沉日軍的大船,殲滅敵人后,戰士們“就在那里大聲歡笑著,打撈戰利品”,水生就是他們中的一員。這一次的“笑”最痛快,因為他們這次伏擊很徹底,是激烈、緊張的戰爭后勝利的笑。
師:這群戰士的笑聲讓我想起前文提到年輕隊伍的唱聲,“出來唱,進去唱,我們一輩子也沒那么樂過”。戰爭是殘酷的,但是戰爭中的人是鮮活的。正是這群充滿歡聲笑語、熱愛生活的戰士,讓我們看到了抗戰勝利的希望。文中還有幾處女人們的“笑”,誰來分析分析?
生:探夫不遇之后,有點兒失望,有點兒傷心,但是接著又“說笑”起來,由此看得出這幾個女人很樂觀。
師:前面不是還“各人在心里罵著自己的狠心賊”么,怎么又“笑”了呢?
生:表面上看是“罵”,罵丈夫狠心,拋下自己,不顧家庭。但潛臺詞是自己的丈夫在積極抗日,“笑”里也有一種理解和夸耀。
師:通過分析潛臺詞來感受女人們的口是心非,讀懂“笑”的深意,這個方法值得借鑒。助夫殲敵后,她們怎么又“說笑”起來?
生:她們剛剛經歷真正的戰爭,而且還大獲全勝,刺激興奮,和戰士們一樣是勝利的笑。另外,“今天的事不算光彩”,自己也覺得有點好笑。
師:為什么“不算光彩”呢?
生:因為丈夫們在戰場上保家衛國,而她們還“藕斷絲連”“牽腸掛肚”啊,這不就是“拖后腿”,是“落后分子”嘛。(生笑)
師:她們一直“落后”么?“說笑”完,她們做了什么?
生:不落后了,這一年秋季她們就成立了隊伍,學會了射擊,也參與到抗戰中來,“配合子弟兵作戰,出入在那蘆葦的海里”。
師:看來“笑”中的樂觀、自信也帶來了她們的成長。小說的開篇,以水生嫂為代表的婦女們還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手指上纏絞著葦眉子;但到小說的最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她們就已經拿起了槍,走上了戰場,成長為一名戰士,和丈夫一起投身到保家衛國的戰爭中。難怪孫犁說:“我認為女人比男人更樂觀,所以總是以崇拜的心情寫她們。”可是,只有笑沒有淚的戰爭是不是不太真實?
生:也有過一次“淚”,水生囑咐“不要叫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們拼命”,水生嫂“流著淚答應了他”,能看出戰爭的危險和殘酷。也許其他男人也都囑咐過,其他女人也都流過淚。不過作者沒有過多描寫“淚”,要不然文章的色彩就變了,作者還是想寫積極的一面。
生:戰爭破壞了這群愛笑青年們的美好生活、美好家園,寫“笑”對侵略者和戰爭的痛斥就更有力,更加堅定了他們保家衛國的決心。
生:更多地寫“笑”,既符合人性,也能看出男人、女人,甚至老人、孩子的抗日熱情,積極抗戰、全民抗戰,連荷花淀的荷葉都像銅墻鐵壁,荷花箭都如同哨兵,“笑”中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師:孫犁的文字看似淺顯平白,實則深沉老辣,意味深長,需要我們細細品味。小說除了水生之外,其他人都沒有名字,也沒有他們相貌的描寫。一次又一次“笑”的背后,能看到他們精神上的共性——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正是孫犁想要歌頌的白洋淀兒女們。
戰爭題材的小說能否寫得詩情畫意?能否充滿歡聲笑語?《荷花淀》自發表以來便被視為革命文學經典,幾十年來一直被收入中學課本,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荷花淀》所在單元的主題為“苦難與新生”,從文學角度建構“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在本單元的選文中,《荷花淀》無疑是通過一種“別開生面”的方式讓學生深刻認識革命歷程,獲得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沒有硝煙彌漫、血肉橫飛的戰場,文本中的“笑”就像從水淀里刮來的一陣清風,帶著荷花的清香,讓人眼前一亮。笑,這個生活中極其平常的神態似乎和戰爭這個特殊的背景格格不入。作者卻讓笑聲蕩漾全文,最終讓文本充滿濃郁的詩意氛圍,形成強烈的情感沖擊,讓讀者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詩意美和人情美。
作者通過“笑”這個切入點串聯起文本的主要情節,推動著情節一步步向前發展,也塑造并展現了人物鮮明的性格特點。它猶如一線串珠,讓文本更具整體性,擺脫了傳統小說以情節取勝的固有思路,更讓讀者體會出詩化小說淡化情節的特點。探究“笑”,能夠發現它背后復雜而深沉的情感,讀懂不同的“笑”、“笑”的留白、“笑”外之音以及“笑”中之淚,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走近作者。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指橋頭)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孫犁先生用“笑”架起了一道和讀者相見的橋梁,這道橋梁引導讀者走近戰爭中鮮活的人們,讓“革命”與“人性”建立了和諧的聯系,表現出了作者內心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抗戰必將勝利,革命的終極目的就是要將幸福生活還給白洋淀這些充滿歡聲笑語的人們。如此,教師就能在引領學生抓住文本細節、小切口,細探究,含英咀華、走進文本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審美感受能力,真正將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這一教學任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