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新年的陽光,照耀氣象萬千的中原大地;奮斗的激情,為這方熱土注入磅礴活力。
韶光流轉,盛事如約。由“中國農村改革之父”杜潤生先生親筆題寫刊名的《農村·農業·農民》,自1986 年創刊以來,進入第38 個光輝歲月。經過幾代期刊人的不懈奮斗,已經由一個普通的省級刊物發展成為全國性、綜合性刊物,擁有相對穩定的發行網絡、傳播渠道和讀者群體,初步成為“三農”領域的重要信息傳播平臺和新型智庫,具有較高的品牌價值和影響力。躋身農家書屋指定刊物、BIBF精品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綜合評價(AMI)入庫期刊、全國優秀農業期刊及河南省一級期刊。
應時而生,順勢發展。1986 年,“三農”百花園一株幼苗——《農村·農業·農民》在沃野千里的中原大地破土而出、向陽而生。在30 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以“政策性、指導性、權威性”為引領,立足中原,面向全國,注重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探索,守正創新,精益求精,持續報道農村改革發展進程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傳播“三農”最強音,講好“三農”新故事,奏響“三農”主旋律。
風雨兼程,矢志“三農”。《農村·農業·農民》堅持質量第一,內容為王,努力打造“三農”精品期刊。新聞報道文章注重真實、客觀、典型,突出專業水準和文化貢獻,推出一批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暖人心,有思想、有溫度、有筋骨、有品質的精品力作。重點策劃文章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大局,寫出了內涵,贏得了喝彩。理論探索文章視野廣、思路清,具有良好的理論和學術價值……記錄了新時代農業轉型、農村發展、農民奮斗的傳奇道路,見證了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艱辛歷程,描繪了欣欣向榮的鄉村振興美好藍圖。
日月其邁,時盛歲新。按照河南省委關于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工作部署,原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刊物編輯部所屬《農村·農業·農民》雜志劃轉交由河南農業大學主辦。這既是把加快建設農業強省擺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重要位置的體現,也是我們主動融入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鄉村振興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的需要,更是發揮河南農業大學學科優勢、人才優勢、技術優勢的彰顯。為更好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服務鄉村全面振興、助力農業強國建設,新的《農村·農業·農民》要立足河南,面向全國,重點關注“三農”問題研究,策劃報道農村黨建、產業振興與可持續發展、“千萬工程”經驗與鄉村治理、農業科技與改革雙輪驅動、糧食安全與農業供給安全、農村社會發展與轉型、農村土地制度與土地流轉、農民增收與共同富裕、生態經濟與環境治理、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文化與鄉土中國等研究成果和實踐動態,奮力譜寫期刊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把期刊打造成指導“三農”實踐的信息傳播平臺、開展理論宣傳和研究闡釋的學術研究陣地、提供決策咨詢服務的新型高端智庫,躋身全國有影響力的期刊行列,推動黨的“三農”政策和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農村·農業·農民》要深深扎根“三農”沃土,以夢為馬,不負韶華,砥礪前行,在新時代新征程創造新輝煌!
祝長期關心支持我刊的專家學者、作者、讀者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