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宋爽
流言:外傷病人在身體恢復期需要嚴格忌口,攝入海鮮、牛羊肉以及豆類等“發物”,不僅會導致傷口愈合緩慢,嚴重的還可能誘發感染。
真相:現代醫學認為,外傷病人在身體恢復的過程中需要消耗更多蛋白質,適量攝入蛋白質有助于加速身體的康復。臨床上也建議外傷或術后患者在飲食上適當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比例。
關于受傷后忌食“發物”的話題,從古至今均有提及,在民間廣為流傳。事實上,“發物”理論并沒有充足的證據,無論是在經典醫學典籍還是臨床醫學或營養學方面,都沒有相關記載。
據現有文獻記載,所謂的“發物”多指有刺激性、容易誘發某些疾病或加重已有疾病的食物。有觀點認為蒜和辣椒等辛辣調料是發物,也有觀點認為魚、蝦是發物,還有觀點認為牛、羊肉是發物。

外傷愈合的過程較復雜,主要受內因和外因的影響。內因主要是身體的健康狀況,如果身體本身存在營養不良或某些代謝性疾病,又或是蛋白質缺乏導致的免疫力下降,都會影響傷口愈合的速度,甚至導致預后較差。外因則包含更多,其中以由病原體和傷口異物等引起的感染影響最大,但其中并未包含食用海鮮等“發物”這個原因。
海鮮類食物多富含優質蛋白質,有利于傷口愈合。另外,一些深海魚類還富含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如EPA、DHA),有助于創傷患者修復神經系統,調節炎癥免疫反應。
但海鮮在新鮮程度較低的情況下,攜帶的致病菌含量較高。若再加工處理不當、意外沾染傷口,或食用后引發腹瀉、中毒、過敏等癥狀,的確不利于傷口愈合,甚至導致嚴重的合并感染等情況。因此,食用海鮮還需根據個人的情況而定,同時應從正規渠道購買海鮮,并將海鮮充分煮熟后再食用。
羊肉富含鐵、鈣等多種營養素,可為人體提供能量和蛋白質。但過敏體質或胃腸功能較弱的人在食用羊肉后,會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羊肉脂肪含量較高,胃腸道功能較弱的人群不宜多吃。另外,羊肉屬于高嘌呤食物,有嘌呤代謝障礙的患者也不宜多吃。
豆腐在中國已經有上千年的食用歷史,豆腐的制作工藝極大提升了人體對大豆蛋白的消化和吸收率。每100 克豆腐中約含有12.2 克蛋白質和4.8 克脂肪,還有鈣、鐵等礦物質元素,各式各樣的豆腐和豆制品成為人體最重要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無論是豆類本身,還是加工過程中添加的石膏或鹵水,甚至是豆制品中特有的植物雌激素大豆異黃酮,都不會影響外傷的愈合,適當補充豆制品更有助于傷口愈合。
《臨床營養學》中關于感染和外傷病人的營養治療原則強調,“熱量和蛋白質的含量應略高于正常水平,可用牛奶、雞蛋、瘦肉末、豆制品等優質蛋白質作為蛋白質來源”。外傷患者適當攝入優質蛋白質,有助于傷口愈合,并不存在外傷的飲食禁忌。
辟謠專家:張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
復核專家:宋爽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研究員
出品方:科學辟謠平臺(微信公眾號:Science_F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