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推動傳媒領域發生歷史性變革,互聯網平臺快速崛起,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傳播形式深受年輕受眾歡迎。面對媒體格局的深刻變化,傳統廣播電視機構遭遇收視率下滑、廣告收入減少、受眾流失等嚴峻挑戰。當前,5G技術大規模商用、人工智能廣泛應用、大數據技術日趨成熟完善,為廣播電視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撐。國家持續推動媒體深度融臺發展,并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傳統媒體轉型升級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媒體消費需求日益多元化、個性化,受眾對優質內容的渴求不斷提升,為廣播電視機構轉型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推動廣播電視高質量發展,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數字化時代廣播電視機構發展現狀及轉型關鍵方向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傳統廣播電視機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收視率持續下滑、廣告收入逐年減少、受眾流失問題日益突出等。新媒體平臺快速興起,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傳播形式深受年輕受眾歡迎。在此背景下,廣播電視機構要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路徑,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生產效率,推動內容創新滿足受眾需求,完善運營機制增強市場競爭力。其中,轉型關鍵方向包括:構建智能化生產體系,打造融合傳播平臺,創新內容生產模式,優化用戶服務體驗,培養復合型人才隊伍。
廣播屯視機構的轉型實踐案例
聚焦地域特色,打造本土精品內窖
地方廣播電視機構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創作具有地域特色的節目。紅塔區融媒體中心推出《傾聽聶耳》特色節目,通過主持人出鏡、虛擬演播室錄制、影視資料引用、實地拍攝等形式,講述音樂家聶耳的創作故事。《義勇軍進行曲》專題在云南省新媒體聯盟的閱讀量這12萬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總閱讀量達152萬次。節目以賡續紅色精神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強大精神力量為主題,獲得了受眾的喜愛與主管部門的肯定。
地方廣播電視機構堅持以本土特色打造精品內容,深耕本地新聞,關注民生熱點。通過挖掘地方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發展成就等題材,制作貼近群眾生活的節目。在內容表現形式上,地方廣播電視機構注重創新,運用全媒體手段提升傳播效果。
培養創新團隊,提升內容創作能力
紅塔區融媒體中心通過“1+1+4”的工作方法培養人才,定期召開編研會議提升業務水平,利用選題周報促進工作落實,開展四大行動提升整體效能。同時,還構建新老記者傳幫帶機制,為年輕記者提供成長機會,組建多支專班團隊,打造紅塔融媒團隊形象,有效提升內容創作質量。
構建“媒體+”平臺,推進融合發展
紅塔區融媒體中心作為云南大學新聞學院教學實習基地、玉溪師范學院協同教育實踐基地,為1000余名大學生提供實習平臺。紅塔區融媒體中心積極參與民生服務,承辦了紅塔區總工會“會聚良緣職工交友聯誼活動”“中國農民豐收節云南省主場”直播活動、“奧運冠軍劉浩載譽歸來歡迎儀式”等大型節目網絡直播,累計觀看流量超200萬次。同時,開通慢直播服務,讓受眾足不出戶欣賞當地美景,接收實時交通信息。
創新傳播形式,優化受眾體驗
紅塔區融媒體中心推出《二十四節氣》《紅塔文脈》《晨光紅塔》等系列節目,鼓勵全媒體記者自編、自導、自演,為內容增添新鮮感、吸引力。《晨光紅塔》節目通過與攝影家協會合作,采用圖文、視頻等方式展現紅塔區的美麗風光,深受受眾喜愛。《晨光紅塔》節目還設置投稿方式,引導受眾積極參與。目前,《晨光紅塔》節目已播發35期,累計閱讀量達2.5萬次,評論量超1000條,轉發量超800次。節目通過創新表現手法,增強互動性,突出用戶參與,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紅塔區融媒體中心還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打通線上線下,提升遣血機能。創新舉措豐富了傳播形式,提升了受眾體驗,為縣(區)級融媒體探索了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構建智能化生產體系,提升內容創作效率
紅塔區融媒體中心引入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智能采編系統,實現了新聞線索自動收集、素材智能分類整理。通過運用語音識別技術,將采訪錄音自動轉換為文字稿,提高了記者的編輯工作效率。通過采用智能寫作輔助工具,為記者提供數據支持、素材推薦,船陜新聞稿件的撰寫速度。
紅塔區融媒體中心引入智能剪輯系統,自動完成視頻素材粗剪、配音等基礎工作,為編輯人員節省了時間。通過建立全媒體內容管理平臺,實現素材共享、一鍵多平臺發布,提高內容生產的流轉效率。通過構建智能化生產體系,顯著提升了內容創作效率,為記者節省出更多時間深入采訪調查,提高內容質量。智能化改造推動了生產方式變革,助力媒體數字化轉型升級。
數字化時代廣播電視機構發展面臨的挑戰
傳統運營模式與新媒體環境不適應
廣播電視機構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運營模式滯后的挑戰。多年來形成的“條塊分割、部門林立”的組織架構,導致機構運營模式效率低下,具體表現在決策機制僵化、部門壁壘嚴重、考核機制落后等方面。其中,決策環節層層把關,從選題策劃到內容審核往往耗時過長,容易錯失新聞時效;各部門信息不互通、資源不共享造成人力物力的重復投入;考核評價仍以播出數量為主要指標,忽視新媒體的傳播效果。由于管理層對新媒體認識不足,戰略定位模糊,改革方向不明確,導致數字化轉型舉措難以落地,無法適應當前媒體融合發展的要求。
內容創新能力與用戶需求存在差距
廣播電視機構內容創新面臨著深層次問題。在選題策劃方面,缺乏對用戶需求的數據分析和深入調研,過度依賴以往的經驗,導致內容難以引起受眾共鳴。節目形態和表現手法相對單一,無法滿足受眾個性化的觀看需求。內容生產效率低下,采編流程繁瑣,且缺乏科學的質量評價體系,難以及時響應受眾反饋。重大主題報道存在形式主義傾向,新聞語言生硬且深度調查不足,難以形成有效的傳播影響力。制作團隊思維方式過于陳舊,對新媒體傳播的規律認識不足,難以適應全媒體傳播要求。內容審核機制復雜,影響節目的制作效率和傳播時效性,同時節目制作標準不統一,質量參差不齊,影響整體傳播效果和品牌形象。
人才儲備與轉型發展需求不對稱
廣播電視機構人才隊伍建設面臨嚴峻挑戰,具體表現如下:第一,人才結構存在明顯短板,專業人才年齡層次分布不合理,中青年骨干力量匱乏。第二,人才引進機制不夠完善,優秀人才招聘難、留存難的問題突出。第三,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健全,培訓內窖陳舊且缺乏針對性,難以滿足全媒體人才培養需求。第四,考核評價機制過分強調資歷,忽視實際能力和創新表現,薪酬待遇缺乏市場競爭力。
資源整合能力與融合傳播要求不符
廣播電視機構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過程中,資源整合問題日益突出。新聞采編資源分散,各部門獨立運作,導致重復采訪、重復報道現象頻發。再加上,缺乏完善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之間聯動不足,導致難以實現“一次采集、多種呈現、多元傳播”的目標。此外,由于區域媒體合作機制不健全,缺乏統一的資源共享平臺,難以形成傳播合力。
廣播電視數字化發展的策略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
廣播電視機構應從體制機制入手深化改革創新。首先,優化組織架構,將原有的科室重組為采編中心、制作中心、傳播中心等功能性平臺,實行扁平化管理,提高決策效率。其次,創新工作機制,推行項目制管理模式,組建跨部門工作專班,增強協同效率。再次,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將新媒體傳播效果、用戶反饋等納入考核指標,還要建立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將崗位價值、業績貢獻與薪酬待遇掛鉤。廣播電視機構要推行竟聘上崗制度,打通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建立開放共享機制,推進媒體資源整合共享。最后,設立新媒體商業開發部門,探索“內容+服務”的商業模式,開發短視頻、直播等新業務增長點。同時要加大創新投入,建立專項創新基金,支持技術和內容創新。
優化內容生產體系,提高創作質量
廣播電視機構要構建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內容生產體系,組建專門的數據分析團隊,通過大數據分析掌握用戶興趣和市場動向。同時,要設立全媒體內容創新工作室,探索短視頻、直播、可視化等新興內容形態,不斷創新采編流程,推行“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傳播”的融媒體生產模式。針對不同平臺的特點進行差異化內容定制,建立包括傳播數據、用戶反饋、社會影響力等在內的多維度評價指標。此外,廣播電視機構要設立原創內容扶持基金,對優質的作品給予資源傾斜,并且要明確制作新媒體內容的規范,確保產品質量。當然,對于廣播電視機構而言,構建用戶反饋快速響應機制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構建用戶反饋機制,便于廣播電視機構及時優化調整內容。
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構建專業隊伍
廣播電視機構要建立分層分類的培訓機制,針對不同崗位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廣播電視機構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新媒體技術培訓合作,提升員工的數字化技能。同時,還要完善人才引進機制,重點引進新媒體運營、數據分析、技術開發等專業人才,打造一支專業的、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此外,還要實施青年人才培養計劃,選派優秀的年輕人才到重點崗位鍛煉,以提升青年人才的工作水平和業務能力。
加強技術創新應用,提升運營效能
廣播電視機構要推進技術創新升級,構建智能化生產運營體系。目前,廣播電視機構要配置4K/8K超高清制作系統、虛擬演播室等先進設備,提升節目的制作水平。還要開發智能采編系統,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新聞線索智能發現、素材自動分類、稿件智能審核等功能。當然,建立數據中心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整合備類數據資源,為內容生產和決策提供支持。此外,要努力開發個性化推薦系統,實現內容的精準推送。
數字化轉型是廣播電視行業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必由之路。面對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深刻變革,廣播電視機構,必須主動求變,通過深化改革釋放發展活力,依托技術創新提升運營效能,以內容創新贏得用戶青睞,靠人才支撐推動轉型升級。在推進轉型的過程中,要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技術賦能為支撐,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以人才隊伍為保障,加快構建新型廣播電視傳播體系。未來,廣播電視機構應持續推進全媒體建設,強化融合發展理念,深化改革創新,以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在建設現代化傳播體系的進程中,廣播電視機構要堅持守正創新,把握時代脈搏,加快構建融合傳播新格局,推動廣播電視事業在數字化浪潮中實現跨越式發展,為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簡介
張偉鳳(1985-),士,漢,吉林省吉林市,編輯,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廣播電視。
(作者單位: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