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公共藝術在城市微更新中的關鍵作用進行深入探討,提出了一套創新的實踐策略。首先分析了城市微更新的背景,指出微更新作為精細化的城市改造方式,其目的在于提升城市空間品質,滿足居民對美好居住空間的需求。同時強調公共藝術介入城市微更新的必要性,認為其不僅可以美化城市環境,還可以激發社區的活力,提升居民對社區文化的認同感。在此基礎上,提出以促進公眾參與城市公共區域、改善城市形象、實現城市有機更新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系統性創建策略,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居民的生活品質。
關鍵詞:城市微更新;公共藝術;開放性;參與性
一、項目研究概述
(一)項目研究背景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提升城市品質的雙重目標下,城市微更新以其實踐門檻低、社會參與度高、形式多樣等優勢,成為城市更新的主要模式。隨著城市微更新的推進,老舊社區特別是具有文化底蘊的歷史街區成為政府、藝術家、設計師、管理機構關注的焦點。因此,城市微更新的理念、現狀及存在問題、發展方向成為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公共藝術在城市微更新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具備開放性、參與性、民主性等特征,可通過建筑、雕塑、繪畫、新媒體、景觀、水體、燈光等方式呈現。公共藝術與城市微更新都具備自下而上的共同精神。政府、非營利組織、藝術團體和街道可以在不同層面有意識地通過公共藝術來改善城市社區和歷史街區的公共環境,提升城市公共生活的品質。針對城市更新過程中產生的城市結構混亂、功能缺失、人文關懷缺乏等問題,本文從城市微更新的視角,探討以公共藝術介入城市老舊社區公共空間和歷史街區的方法及策略,旨在探尋更加合理的更新方式,促進城市公共區域公眾參與的內在微更新。
(二)項目研究的意義
首先,公共藝術的介入可重塑城市形象。在以往城市更新建設的過程中,城市公共空間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城市功能結構破壞、生態環境破壞、人文關懷和城市特色缺失等。挖掘城市特色、實現人文關懷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工作,而公共藝術的創作活動與之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因此,公共藝術介入城市微更新的建設中,對構建城市特色文化和多元參與性的城市,以及提升公共空間的藝術性等都是無可替代的。這里提到的公共藝術的介入,不僅僅指雕塑、裝置、影像等傳統的公共藝術媒介。在新時代背景下,公共藝術擁有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的技術,比如將聲、光、電、機械等都融入公共藝術中,這大大增加了公共藝術本身的活力。
由于城市更新設計的理論體系不完善,在更新設計過程中又涉及多個部門,且各部門之間的分工聯動不足,因此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常常由于缺乏管理和保障機制而難以實施。而城市微更新與公共藝術因有著自下而上的實施模式,以其實踐門檻低、社會參與度高、形式多樣等優勢,能夠有效避免該問題。該研究也在通過探討公共藝術如何介入城市微更新的建設過程以及發揮怎樣的作用,從而指出城市微更新的方向,促進城市微更新中更廣泛的公眾參與。公共藝術的介入核心是公共參與,公共參與在這里不僅僅指大眾作為公共藝術的體驗者而存在,也是作為公共藝術的主導者而參與。只有政府、社會、市場以及相關從業者共同完成的公共藝術作品,才能夠展現公共空間的人文情懷,從而喚起微更新過程中公眾參與的自覺性。
面對城市建設日益飽和的狀態,城市微更新因具有內在的主動自愈性而受到人們的關注。公共藝術對于展現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城市的微更新探索也在推動公共藝術學科的發展,賦予了公共藝術更多的時代可能性。該研究以城市微更新中公共藝術的介入為研究點,探索城市微更新與城市之間的關聯,并對城市微更新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尋公共藝術介入城市微更新中的方法。
(三)城市微更新理論及現狀
城市微更新作為一種城市規劃理念的革新,其理論基礎源自對城市肌理的保持和對已有城市空間進行小范圍、小規模的局部改造。這種更新模式注重在不破壞城市原有結構和風貌的前提下,通過對局部空間的改造來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質。城市微更新理論的研究趨勢體現在對研究內容的深化、應用規模的擴大及研究領域的拓展。研究內容從傳統的建筑規劃設計,擴展到城市社會學、經濟學和文化研究等;應用規模從單一的建筑或街區層面,擴展到城市片區甚至整個城市;研究領域也從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擴展到城市治理、社區參與和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
目前國內城市更新的主流模式是城市微更新。隨著城鎮化率的不斷提高,城市微更新已經成為存量規劃時代的必然選擇。城市微更新在強調社區參與、挖掘文化價值的同時,還注重物質空間的提升。城市微更新的實踐現狀可以從多方面反映出來,包括整治老舊住宅小區、保護活化歷史街區、優化公共空間等。對于老舊小區的改造,可以采取增加綠地和休閑設施等方式,這樣既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條件,又提高了居住品質;對于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活化,重在賦予其新的功能和活力,同時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活化;對于公共空間,可以通過改善城市公共街道、廣場等來提升環境品質。
二、公共藝術介入城市微更新的必要性與原則
(一)公共藝術介入的必要性
第一,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價值。公共藝術可以提升城市空間的藝術性和文化價值,打造城市與公共空間的特色文化,實現人文關懷。
第二,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公共藝術的介入有助于城市形象的重塑,藝術創作活動通過與城市更新精神保持一致,為城市特色文化的打造和城市形象價值的提升做出貢獻。
第三,推動社區參與。強調社區參與和民主的公共藝術介入,可以推動市民參與城市更新設計。自下而上的執行模式,可以有效避免管理和保障機制的缺位,實現城市微更新與公共藝術的結合。
第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公共藝術介入城市微更新,能帶來商業價值,也能促進空間環境的更好發展。此外,公共藝術也可以提升城市空間的使用價值,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這種空間的活化,可以帶動周圍的商業活動發展,形成新的熱點經濟板塊。比如,公共藝術可以與夜間經濟相結合,通過燈光裝置、互動藝術等方式,吸引市民夜間外出,對餐飲、娛樂等行業起到促進作用。
(二)公共藝術介入的原則
第一,文化敏感性是公共藝術介入城市微更新設計的基礎。公共藝術作品與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相協調,是設計過程的重點所在。在城市微更新的設計和實施中,藝術家與設計師要對社區的人文歷史知識有深刻的認識,以及對社區的文化傳統與價值理念有透徹的了解。
第二,促進社區參與和改善公眾體驗,是城市微更新設計的核心目標,也是公共藝術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從項目的早期規劃階段,就要積極鼓勵和引導社區居民參與公共藝術項目,包括收集居民的想法和期望,通過研討班、工作坊、調查問卷、社區會議等形式,讓居民對公共藝術項目有深入的了解,并能給予反饋。居民參與既增加了項目的透明度,又保證了最終的藝術作品能真實地反映社區的文化特色和居民的實際需求。
第三,堅持以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為基礎。通過采用環保材料和技術來創作和維護公共藝術,以改善城市的環境質量和降低長期的維護費用。同時鼓勵藝術家和設計師在公共藝術作品中嘗試新的創意和方法,這些創新可以是藝術形式的使用方式、材料的選擇,甚至是與社區互動的方式等。
三、以公共藝術介入推動城市微更新的策略
(一)開放性——公共藝術消解空間邊界
公共藝術介入城市微更新的開放性設計策略,核心在于通過藝術的力量打破物理和人們心理上的空間界限,促進社區融合和空間共享。
首先,無障礙設計通過保證平坦寬敞的通道,以及坡道、扶手、盲道等必要的輔助設施,使殘障人士、老人和兒童都能便捷地進入空間、使用空間,從而消除空間邊界感。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尊重與包容。
其次,開放式設計策略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創造多功能空間。這些空間可以是適應藝術展覽、社區活動、公眾討論等不同活動需求的戶外展區、互動藝術裝置、開放式工作室等。多功能空間的設計鼓勵多元化的使用方式,讓不同背景、不同興趣愛好的人,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天地。
最后,藝術裝置的互動性是開放設計策略的另一個重要方面。設計要講究交互性,鼓勵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樣就把空間的界限感消解掉了。比如,可以設計一些讓人成為藝術品一部分的藝術裝置,這些裝置可以觸摸,可以操作,甚至可以改變。這樣的互動不僅能增加藝術品的趣味性,還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二)生態性——公共藝術維持平衡之姿
公共藝術介入城市微更新利用的生態設計策略,旨在通過藝術與生態的和諧融合,保持城市空間與自然環境的平衡。這種策略強調既要注重藝術的美學價值,又要注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公共藝術可結合綠色空間進行營造,如在公園、廣場等公共區域設置既美化環境,又能提供休閑教育功能、促進人與自然互動的生態雕塑或互動水景。又如,通過營造棲息地、安裝鳥巢或建造生態墻等方式為城市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增強城市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保護生物多樣性。
(三)經濟性——公共藝術煥活空間業態
公共藝術介入城市微更新利用的經濟設計策略是一種旨在通過創新和藝術的力量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同時保證空間的可持續性和社會價值。
實現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資金來源的多元化。通過政府資助、民間投資、社區籌資多種方式,可以降低單一資金來源的風險,增加項目的財務穩定性。同時,這種多元化的招商方式,也能促進社區對項目的認同與支持,提升人們的歸屬感。經濟設計戰略也著重于對城市空間進行經濟潛能的激活。如設置獨具特色的藝術裝置、雕塑等,打造極具吸引力的公共藝術空間,吸引游人和藝術愛好者,使之成為城市的標志性景點。還可以定期舉辦藝術展及文化活動,通過提供租賃空間及商業服務,帶動餐飲、零售及娛樂業的發展,并扶持本地藝人及企業家,帶動社區經濟發展。
(四)創新性——公共藝術觸發媒介融合
以藝術為媒介,引發不同領域、元素的融合,從而激發城市公共空間的潛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城市空間,是公共藝術介入城市微更新中的創新設計策略的關鍵所在。在創新的設計策略上,首先是對傳統形式——大眾藝術的擴張。藝術作品不再是單向的觀賞對象,而是通過與數字媒體藝術、互動裝置、光影技術等現代科技相結合,創造出一個可觸摸、可感受,甚至可共同創造的空間,從而使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運用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等現代數字技術,可以打造出具有高度互動性的大眾藝術品,為大眾帶來多維度體驗。同時,可以將創意座椅、燈光裝置等公共藝術與城市家具設計相結合,增強城市空間的藝術性和實用性。
四、結語
對城市空間進行文化重塑和社會凝聚力增強的探索,是公共藝術介入城市微更新的設計研究的重要內容。公共藝術在這一研究領域,既是城市景觀的裝飾,也是城市文化的載體,更是歷史的載體,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公共藝術介入城市微更新的系統性研究有幾個要點需要引起重視。第一,公共藝術的介入要保證藝術作品與社區脈絡相協調,這要建立在對社區歷史文化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第二,設計藝術品需要鼓勵社區成員的參與,增強社區成員對公共空間的歸屬感與責任感;第三,藝術項目要在減少對環境影響的同時,采用可持續性的材料和工藝,保證長久的可維護性;第四,提升城市空間的藝術性和功能性,要將地方特色與現代審美相融合,實現公共藝術的創新設計。
參考文獻:
[1]呂夢珠.公共藝術介入社區微更新的設計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23.
[2]阮悅來.以“精”為進:中國城市更新語境下的公共藝術創作與策略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23.
[3]孫振華.公共藝術的觀念與方法[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2.
[4]楊奇瑞.公共藝術實踐案例解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1.
作者簡介:
宋曉楠,大連藝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