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敘利亞駐華大使穆罕默德·哈桑內·哈達姆(Muhammad Hassanein Khaddam)將他在2023年9月巴沙爾總統出席杭州第19屆亞洲運動會開幕式并成功訪華后撰寫的題為《歷史性訪問揭開新世界的序幕》(A Historic Visit Heralds a New Emerging World)的英文文章提供給《世界知識》雜志,并授權以中文發表。本刊將哈桑內大使的文章翻譯成中文后全文照發。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總統巴沙爾偕夫人訪華標志著中敘雙邊關系發生轉變。尤其是戰略伙伴關系協議和其他文件的簽署,進一步堅定了巴沙爾總統在2004年訪問中國時所提出的“向東看”政策。
這一政策建立在敘利亞與亞洲國家之間悠久的經濟文化紐帶之上。在與西方的交往中,我們曾歷經磨難,然而亞洲并未有任何對敘利亞地區造成負面影響的計劃。
敘利亞位于亞洲的西陲,而中國則是亞洲的東大門。巴沙爾總統此次訪華,無疑為敘利亞與亞洲的復興拉開了新的序幕。
陪同總統閣下訪華的官方代表團中還有外交和僑民部、經濟與外貿部、總統事務部的各位部長以及計劃與國際合作署副署長。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強、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趙樂際的正式會晤表明,針對國際局勢前所未有的變化,敘中雙方持有諸多一致的觀點和共識。我們共同期望以滿足各方利益、惠及全球各國的方式建立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關系的更為公正、公平的全球新秩序。
巴沙爾總統高度贊揚了中國在全球發展和安全方面的倡議,并強調這些倡議反映了全球所有追求發展與和平的國家的共同心聲。
敘利亞堅定地支持這些倡議,因為它們符合我們的愿景,即建立一個共享未來以及共同面對發展、科技進步、健康與和平等方面當前和未來危機的人類社會。巴沙爾總統對那些導致某些西方國家對敘利亞實施單邊制裁的思想表示失望,這些制裁措施嚴重破壞了供應鏈,導致農作物減產,給敘利亞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進一步加劇了權力集中在少數國家手中的狀況。
巴沙爾總統還強調,敘利亞希望在貿易往來中改用人民幣,因為中國是敘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與主流的美元體系相比,使用人民幣對雙方都更有益。他繼續表示,人民幣將有助于促進中國企業參與敘利亞的重建進程,同時進一步擴大敘利亞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參與范圍。
中方領導人高度贊揚了敘利亞在過去十多年中堅定對抗西方影響的努力,并明確表示將在國際舞臺上全力支持敘利亞打擊恐怖主義、捍衛其主權和戰略獨立、實現發展愿望以及全面參與惠及兩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敘利亞在地理上的優勢,有助于中國增加對敘利亞產品的進口,從而惠及敘中兩國。
總統夫婦還訪問了杭州的鄉村振興示范村。在多個部門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所有省份都在推廣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超過八億人擺脫貧困。中國政府現在致力于保持這種發展勢頭,確保這些村莊免受經濟因素的影響。
總統夫人還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發表了演講,眾多教授、學生和外交官齊聚一堂。她重點闡述了國際關系以及語言在其中的作用。她強調,在人類進步的同時,身份認同及其堅守至關重要,并倡導緊跟科學發展的步伐,維護各種文明的社會價值和人類道德。她還高度贊揚了敘利亞與中國的深厚歷史情誼。

2023年12月21日,穆罕默德·哈桑內·哈達姆大使接受世知社專訪。
總統夫婦北京之行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是與居住在中國的敘利亞民眾、商界人士、研究人員和學生會面。總統閣下談到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和身份認同,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與祖國保持緊密聯系。同時,他也對古老且友善的中國文明給予了高度評價,鼓勵在華敘利亞人士積極融入中國社會,努力學習。總統閣下認真聆聽了每個人的在華經歷和有益于敘利亞的建議,并委托敘利亞駐華大使館繼續與在華敘利亞民眾保持溝通,把他們的成功故事傳回祖國。
盡管相距甚遠,但中敘兩國之間有著深厚的歷史紐帶,自古以來,兩國民眾就在貿易和文化交流中建立了友誼。
公元前二世紀,西漢的漢武帝曾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與其他民族建交。張騫的出使線路便是沿著后來享譽世界的“絲綢之路”。公元一世紀,東漢時期,皇帝派遣甘英出使巴爾米拉。羅馬詩人賀拉斯曾提到過自公元前一世紀以來敘利亞商人在將中國絲綢運送到羅馬方面的貢獻,巴爾米拉的陵墓中保存有一百多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紀的中國絲綢、錦緞和棉布。中國歷史學家還記錄了小麥及其種植技術于4600多年前從敘利亞和西亞傳入中國的歷史。公元七世紀時,敘利亞教會人員最先抵達長安。這些只是兩國之間歷史交往的冰山一角。
此次敘利亞總統及夫人的中國之行延續了兩個古老文明間的深厚友誼,也恰逢人類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多極化的世界秩序蓬勃發展,每個國家都能夠為塑造未來作出貢獻。
高級別領導人協商與持續溝通是促進國家團結與合作的關鍵。幾個世紀以來,西方一直在主導世界,這不僅為西方帶來了財富,同時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苦難和似乎無休止的沖突。西亞地區或許是苦難最為深重的地方。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國家將目光轉向中國及其基于原則的政策。這些政策在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尤其是在中東地區,越來越受歡迎。
中國一直是全球經濟的領先者與引擎,直到19世紀中葉,當時西方國家發動了鴉片戰爭,旨在削弱中國并持續從貿易中牟求財富。他們掠奪了中國的文化和經濟財富,使得中國陷入了極度貧困的境地。然而,中國人民憑借著堅定的意志和對國家的熱愛,重新站立起來,在科技和經濟等諸多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個歷史教訓值得我們仔細研究,它告訴我們:只要一個國家及其人民保持信念、擁有堅定的歸屬感,他們就會立于不敗之地。這正是敘利亞人民在近期磨難中展現出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