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群

2023年12月21日,安哥拉礦產資源、石油和天然氣部長迪亞曼蒂諾·阿澤維多宣布,安哥拉決定退出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圖為位于奧地利維也納的歐佩克總部大樓。
2023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迎來成員“一進一退”:拉美第一大產油國巴西于12月2日宣布以觀察員身份加入“歐佩克+”(由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組成),而非洲第二大產油國安哥拉于12月21日宣布退出歐佩克。歲末年初,這“一進一退”給全球能源市場投下兩枚“石子”。從市場角度看,由于巴西不參與“歐佩克+”原油生產配額制度、安哥拉在歐佩克中原油產量配額有限,兩枚“石子”或難產生太大漣漪。從地緣能源變局視角看,安哥拉退出歐佩克一事反映出多方面問題,值得重視。
安哥拉是一個飽經殖民蹂躪與內戰戰亂的西非國家,石油資源豐富。1975年,安哥拉脫離葡萄牙獨立后即陷入內戰,到2002年方才止戰重建。安哥拉擁有豐富的油氣、礦產資源,經濟嚴重依賴石油和鉆探產業,石油和天然氣出口約占其總出口額的90%。憑借石油、鉆石等資源出口,安哥拉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并于2007年加入歐佩克,2008年迎來原油產量200萬桶/日的產量高峰,一度超過尼日利亞成為非洲最大產油國。2016年以來,受外部市場變化和國內政治影響,安哥拉經濟開始走下坡路,一度出現負增長。經濟滑坡致安哥拉油氣行業引資不足、產量下滑,反過來又拖累經濟。其石油產量一度達不到歐佩克確定的配額,所謂減產“完成率”經常超過100%。比如,2023年6月前,安哥拉原油產量配額約為150萬桶/日,其2021年產量僅為113萬桶/日。相比之下,沙特原油產量配額在1100萬桶/日上下浮動,2021年實際產量為1059萬桶/日。
“歐佩克+”實施減產保價政策以來,隨著減產不斷深化,原油產量控制的實際操作區間明顯收窄。相比“歐佩克+”2020年4月協議達成時日均減產原油900萬~1000萬桶,逐步演變為在日均減產50萬~100萬桶這樣的量級上進行累積性調整,目前即便是日均10萬桶這一基準產量的變化,也能釋放很大的政策空間。從產能水平看,歐佩克成員中一類是沙特這種有大量富余產能、隨時可以調動的成員,一類是安哥拉這種產能有限、甚至不能達標的成員。壓減前者的產能實際等于減少收入,而壓減后者產能短期內只是賬面數字變化而已。為此,歐佩克必然盯上尼日利亞、安哥拉、剛果(布)這類實際產能低于原油產量配額的國家,要求讓出配額用于減產。盡管安哥拉110萬桶/日的原油產能在“歐佩克+”日均4100多萬桶原油總產能的池子里無足輕重,但將其原油產量配額從150萬桶/日逐步調降到110萬桶/日,能帶來40萬桶/日的相對產能變化,對擴大政策空間而言非常可觀。
在安哥拉等國看來,調低基準產能短期可能只是數字變化,但如果未來產能回升,可能就意味著要實際壓減產能、減少收入,由此非洲三國與歐佩克矛盾不斷加深。據報道,在2023年6月第35次“歐佩克+”會議上,三國因被調降原油產量配額而憤然離席。之后,歐佩克聘請相關能源咨詢機構對三國實際產能做外部公允評價。11月30日,第36次“歐佩克+”會議宣布將安哥拉原油產量配額確定為111萬桶/日,低于安哥拉主張的118萬桶/日。安哥拉對此表示強烈不滿,稱“在歐佩克里的作用已不再重要,離開的時機已經到來”。

2023年11月30日,美國總統拜登與安哥拉總統洛倫索(左)在白宮會晤。
歐佩克于1960年成立,成立的目的是把非西方主要石油出口國力量集中起來,打破西方國家壟斷,實現石油生產和定價自主。安哥拉等中等產油國加入歐佩克后,將生產和定價決策權上交,避免西方國家干涉本國能源政策。否則,如在沒有歐佩克做擋箭牌的情況下,安哥拉這樣政權不強、資源豐富的欠發達國家,其能源政策很容易被美、歐、俄及地區外部力量介入。如若不從,外部力量可能支持反對派,輕則政權更迭、重則引發內亂。加入歐佩克也可以顯著降低交易成本,特別是改善國內能源腐敗等問題,并得到長期技術和資金援助,這對中小產油國同樣至關重要。當然,作為歐佩克成員需要讓渡利益,履行產能指標義務,盡管這種約束有時并不嚴格。
中小產油國根據內外部形勢變化,權衡是否要留在歐佩克。此次安哥拉顯然認為離開“利大于弊”,抓住“配額摩擦”這一看似合理的理由宣布退出。但安哥拉退出歐佩克顯然還有其他原因。
其一,美安關系升溫,為退出決策提供了政治保證。在安哥拉宣布退出決定前,2023年11月30日,安哥拉總統若昂·洛倫索訪美,拜登在與其會晤后表示:“美將對非洲傾盡全力。”在此前的9月9日,美國和歐盟在二十國集團(G20)新德里峰會期間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將進一步開發跨非洲的“洛比托走廊”項目,連接剛果(金)、贊比亞和安哥拉。這條走廊西端出海口即是安哥拉洛比托港,該項目對安哥拉明顯利好。作為交換,洛倫索也需對美歐示好,退出歐佩克或許就是其中一步。
其二,調降產能對經濟不利,安哥拉必須進行反擊。歐佩克此次別出心裁聘請外部專家對成員國產能做評估,有點類似于投資者聘請國際評級機構對一國投資進行評級。在被調降評級時,大多數國家都會高調反擊,即便美國也是如此。盡管歐佩克的目的僅僅是給出產能數字,但調降石油產能這種做法等于通知國際油氣投資者“該國產能有限,謹慎投資”,這一信號會迅速向其他投資領域傳導,對經濟不景氣的安哥拉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安哥拉必須做出強烈回應,以退出歐佩克來向國際投資者發出積極信號。
其三,退出歐佩克決定可產生積極政治效果。尼日利亞、剛果(布)、安哥拉均對歐佩克存在不滿,安哥拉敢于跳出來反對歐佩克,可以提振自己在非洲的政治影響力、提升對美西方的吸引力。從國內看,這項舉動也可以提振執政黨的支持率。洛倫索所在的政黨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自獨立以來執政至今,從2008年開始支持率一路下滑,2022年大選僅以51.17%得票率贏得124個議席,比五年前減少26個,比15年前減少67個,比1991年國內和解第一次大選時減少105個。為扭轉頹勢,洛倫索必須在政治上采取大幅轉向。
配額之爭說明歐佩克已遠離“初心”。歐佩克成立的目的是反抗西方壟斷、爭取石油生產合法權益。歐佩克組織憲章規定,只要一國石油生產大于國內消費、可實現石油凈出口,即可申請加入歐佩克。可以說,經過幾十年發展,石油生產國打破西方壟斷的目標早已達到,基本已經實現能源政策自主,中小產油國在其中作出了很大貢獻。但要實現按意愿調控國際石油市場,乃至像西方那樣控制國際油價、撬動政治利益,則遠未達到目標。為實現這樣的目標,歐佩克必須在聯合俄羅斯組成“歐佩克+”的同時,不斷約束安哥拉等中小國家,以實現戰術效能最大化。因此,中小產油國必須認真考慮自身與歐佩克的長期關系,不排除還有其他成員選擇退出或威脅退出。安哥拉退出后,歐佩克成員數量降為12個,在全球石油市場的份額進一步降低至27%。2010年,這一份額為34%。
美全球政治布局正在沖擊既有能源地緣政治格局,安哥拉退出歐佩克即是一個“引爆點”。近年來,美加大全球政治布局,對非洲、拉美等地區投入力度尤其明顯,特別是在一些長期被忽視的地帶,也開始加大投入。安哥拉的退出,實際上就是美全球政治布局的一個結果,不僅打亂了歐佩克的陣腳,也打亂了非洲的既有地緣能源格局。隨著美在其他地區加大投入,不排除還會有更多中小國家在美威逼利誘下調整政策,退出現有組織、加入美謀劃的新組織。
安哥拉地緣角色變化凸顯百年變局。歷史上,安哥拉曾是非洲主要奴隸貿易港口,向北美和歐洲大量輸出奴隸。獨立后,安哥拉作為非洲主要產油國,又成為重要的能源出口地。當前,隨著美歐介入非洲基建,安哥拉又將成為重要的關鍵礦產出口地。美西方試圖將剛果(金)的鈷、鋰、鎳等重要礦產通過安哥拉洛比托港運向北美和歐洲大陸。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安哥拉曾是美蘇爭霸的前沿,數萬名古巴革命戰士軍援安哥拉。回顧安哥拉歷史,從奴隸到石油,從國際革命到關鍵礦產,很難想象安哥拉這樣一個西非小國的遭遇,竟折射了過去兩百多年的世界局勢變遷。這也提醒我們,在關注格局變遷等宏大問題的同時,也應多多聚焦中小國家命運,或許能夠得到更多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