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清亮
2024年伊始,中國足協針對聯賽出臺了三項新政策:放開球隊冠名、允許球隊異地轉讓、增加外援注冊和上場名額。輿論就此見仁見智,褒貶不一,成為網絡和球迷的熱議話題。
三項政策很具體,針對性極強,指向性明確,就是解決俱樂部、球隊的生存問題。雖然原來的球隊中性名稱政策是國際慣例,也是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向縱深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包括禁止異地轉讓,也是為了保證職業聯賽的可持續發展。但這些政策生不逢時,剛剛出臺,就遭遇三年疫情,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遇到很大挑戰,聯賽的主客場制停擺,各俱樂部幾乎只出不入,自身造血不足,資本供血不足,股份制改造也遇到很大阻力,原有投資人信心不足,新的投資人不敢進來。據統計,最近4年宣布解散或退出聯賽的各級職業俱樂部或球隊,有40家以上,沒有退出的球隊,有三分之二以上有欠薪現象,其中包括大部分中超球隊。
“金元足球”時期,曾經大牌外援云集,中超一時風光無倆,而今潮退,裸泳者甚眾,生存成了俱樂部面臨的最大問題。足協的這幾項新政,顯然是為了保證俱樂部先活著,是解決生存問題的權宜之計;是政策調整,而不是長遠的改革規劃。通過招商冠名或者異地轉讓這樣的新政策,幫助俱樂部自救,解決資金困境。
新政體現出明顯的“先立后破”的特點,解決眼下困難,但未必對中國足球的長遠發展是科學性的、符合發展規律的調整。
城市是職業體育發展的必然依托,放眼世界,尤其是有百年發展史的歐洲五大聯賽的各俱樂部,均以城市之名而生存發展至今,也因此聚合著這個城市的擁躉,打造出具有濃厚歷史底蘊的、屬于這個城市獨有的足球文化和球迷文化,所以中性名稱也是國際慣例,異地轉讓?更是不可想象的事。中國職業聯賽歷史上,有很多在不同城市之間搬來搬去的球隊,最終都形消神散,不知去向,根本原因是沒有生存的根基。
而本次爭議最大的是外援新政,報名5人上場5人,相當于除了守門員,場上有一半是外援。一些輿論認為,這極大擠壓了國內球員的上場時間和空間,勢必影響國內球員的發展,更大的弊端是不利于國內青少年運動員的培養和發展,和過去的U23政策是兩個極端。但也有一種觀點,增加外援人數,有利于提高聯賽整體的競爭性,提高觀賞性和關注度,先讓聯賽熱鬧起來,以吸引更多的贊助商——聽上去,也是解決聯賽生存問題的權宜辦法。
當下的中國足球面臨著諸多要解決的問題,生存當然是第一要務,活著是解決其他一切問題的出發點,也許也是新任領導出臺新政的出發點。事實上,中國足球這些年沒少出臺政策,但拍腦袋的多,科學性的少;急功近利的多,符合規律的少;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多,具備戰略規劃的少。新的足協領導班子應該吸取教訓,以此次出臺新政為新的開端,做到在生存中求發展,在生存中謀長遠,在生存中擘畫未來藍圖。
回顧中國足球職業聯賽歷程,幾乎是一部斷層史,因為大多數政策缺乏穩定性和延續性,沒有一定的耐心和定力,缺乏將中國足球向縱深改革推進的信心和決心。實際上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內容系統、全面、詳實,指導性和方向性都很明確,應該緊緊圍繞方案,進行頂層設計,制訂發展規劃,出臺改革細則,堅持系統思維,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按規律辦事,才是千瘡百孔的中國足球今后一個相當長時期的重要工作。
職業聯賽的不斷發展完善,需要修修補補,需要改良,需要辦法,而中國足球的長遠發展,更需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精神和一步一個腳印地改革。因此,對于目前的中國足協來說,如何在生存和發展之間尋找平衡,找準發力點,不但要讓中國的職業俱樂部活著,而且要讓他們活得更好,活得欣欣向榮,活得長長久久。
不過,對于目前舉步維艱、困難重重的很多職業俱樂部來說,新政也是從善如流,算得上及時雨了。只要活著,就會有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