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市按照“1368”框架打造“北京服務”
日前發布的《關于北京市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北京服務”的意見》提出“1368”框架性內容,即塑造1個“北京服務”品牌;夯實國際一流的“北京標準”、人民滿意的“北京效率”、首善之區的“北京誠信”3大基礎,強化“北京服務”引領示范作用;打造京津冀、市場、法治、投資貿易、政務服務、數字社會等6大環境,帶動“北京服務”提質增效;實施人才服務品質創優、科技創新服務提升、產業生態優化升級、數字政務提質增效、政策環境規范提升、助企暖企護航、宜居城市建設、宣傳等8大行動。
全國低碳城市試點評估北京第一
從近日舉行的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本市積極落實“雙碳”戰略,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全市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國81個低碳城市試點評估中成績排名第一。作為全國首批開展的7個試點碳市場之一,北京試點碳市場自2013年開市至今已平穩運行10年,覆蓋近1300家單位,碳排放總量占全市一半以上,形成了政策制度完善、參與主體多元、交易活躍度高、碳價激勵約束作用顯著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
本市首部歷史建筑保護圖則發布
在近日召開的2023第七屆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上,本市第一部歷史建筑保護圖則——《北京市歷史建筑保護圖則》新書發布,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和石景山區的277處歷史建筑建立起圖則檔案。書中詳細展示了277處歷史建筑的基本信息、歷史價值、風貌特色和保護范圍等內容。該書將成為歷史建筑普查、保護和利用的一手資料和可靠依據,為后續開展歷史建筑保護管理和活化利用提供參考。據悉,本市其他各區歷史建筑保護圖則也將陸續完成。
北京最大垃圾焚燒發電廠建成
從北京城建集團獲悉,全國第三大、本市最大垃圾焚燒發電廠已于日前建成亮相。該項目將主要服務大興區、大興國際機場臨空區、亦莊經濟開發區等北京南部區域的生活垃圾處理,有助于本市加快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標。該項目總建筑面積約14.7萬平方米,包含七大板塊,分別為生活垃圾焚燒主廠房、垃圾滲瀝液處理設施、爐渣綜合利用廠、殘渣飛灰填埋場、醫療廢物處理廠、配套建設綜合辦公區和便民設施。
北京高質量發展指數全國居首
北京高質量發展水平在國內21座超大、特大城市中居首位,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日前,《北京高質量發展藍皮書:北京高質量發展報告(2023)》和《北京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報告(2023)》發布。
本次發布的高質量發展報告,通過經濟、社會、生態、創新、文化、治理6個維度、72個指標,評價了2012年至2021年北京高質量發展水平。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黨組書記方力介紹,十年間,北京高質量發展指數由0.612上升為0.960,增長幅度為56.86%,年均增長率為5.13%。報告認為,北京高質量發展指數提速增長,創新、文化、治理高質量發展指數均在21座超大、特大城市中位列第一,發展優勢明顯。
同日發布的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報告,主要聚焦數字經濟發展。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賈品榮介紹,經測算,北京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上升趨勢逐漸加快,由2016年的0.562增長至2021年的0.78,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4倍。
京津冀國家高新區聯盟成立
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創新鏈賦能產業鏈供應鏈。京津冀國家高新區聯盟成立大會暨第一屆會員大會近日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召開。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天津濱海高新區、石家莊高新區、保定高新區、唐山高新區、燕郊高新區、承德高新區等7個國家級高新區及滄州、衡水2家省級高新區自愿發起成立京津冀國家高新區聯盟。
據悉,聯盟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下,由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聯合天津市、河北省高新區主管部門共同推動成立,旨在充分發揮各國家高新區資源稟賦、創新要素比較優勢,通過搭平臺、促合作,加強高新區之間協同發展,推動京津冀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聯盟將促進上中下游銜接、大中小企業融通,共同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領軍企業和世界級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推動京津冀國家高新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發揮更強、更有力的輻射帶動和高端引領作用。
京港澳多領域合作進一步深化
支持香港高校在京設立研發中心,攜手探索共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搭建生命健康產業合作新平臺……圍繞兩地熱切關注的共同話題,2023年11月30日,京港洽談會舉行多場論壇和對話活動,并簽署一系列合作協議,為兩地多領域合作再添新成果。2023年12月1日,京澳合作會議第一次會議在澳門召開,規劃未來京澳兩地將在衛生健康、中醫藥、科技創新、金融、會展、經貿、文化旅游、教育、青少年交流、體育、職業培訓、交通等12大重點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
本市文化新業態占文化企業營業收入67.8%
市文資中心近日發布《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3)》。白皮書顯示,2022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新業態在疫情期間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2%,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9個百分點,占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67.8%,同比提高4.5個百分點,北京正成為文化新業態發展的策源地和主陣地。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4509.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1.0%,占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8.6%,保持各省(市)領先,全國文化中心地位進一步穩固。
本市2024年將增百萬平方米商業設施
北京正加快補齊商業設施,讓全市商業布局更均衡。從2023年度北京商業高峰論壇獲悉,2023年以來北京累計新開大型商業設施面積約170萬平方米,預計到年底累計新開230萬平方米;2024年預計新開大型商業設施110萬平方米。2023年1至10月,全市60個重點商圈客流量達到20.1億人次,同比增長17.3%;全市總消費同比增長8.9%,消費市場呈現加速恢復、提檔升級的向好態勢。根據第三方統計數據,北京存量大型商業載體面積1945萬平方米,居全國第二,但人均商業面積僅排名全國第十二位,仍需要進一步豐富供給。
北京老字號工匠已達百名
2023北京老字號工匠頒牌儀式2023年11月29日舉行,向近3年評選出的60名北京老字號工匠集中頒發了獎牌和證書。據了解,北京老字號工匠認定工作始于2019年,由市商務局、市人才工作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導北京老字號協會組織認定,共分5批每年認定20名。截至2023年,已完成認定100名北京老字號工匠。這100名工匠來自73家北京老字號企業,均為非遺傳承人或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