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漪

六版改革方案,1270項改革舉措,讓北京市在六年間實現了營商環境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日前,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北京市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北京服務”的意見》,標志著北京營商環境進入全面整體優化升級的新階段,將以打造“北京服務”為核心,推進營商環境建設邁向更高水平。
打造北京營商環境品牌形象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企業創新發展的沃土,數據顯示,過去六年,北京市年均新設經營主體約22.6萬戶,總量達到253.74萬戶;2023年1-11月,新設經營主體30.68萬戶,同比增長20.57%,其中外商投資企業2580家,同比增長10.82%,平均每天新注冊科技型企業達到337家,成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北京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也助力我國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中排名大幅提升,并在國家營商環境評價中連續三年保持全國領先。
2023年4月,北京市發布優化營商環境6.0版改革方案,隨后全面總結六年來優化營商環境的經驗和做法,廣泛聽取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企業家、專家學者等各方面的意見建議,制定了《關于北京市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北京服務”的意見》。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楊秀玲表示,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指導性、框架性文件,標志著北京營商環境進入全面整體優化升級的新階段,對于全面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促進首都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意見》的形成制定主要考慮三個方面。一是落實國家部署和要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落實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部署的具體舉措,更好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融入新發展格局,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智慧化為導向,全面系統謀劃北京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二是突出首都特色,打造“北京服務”。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大力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落實“四個服務”首都基本職責,加快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推動政務服務、企業服務、公共服務水平整體提升,把“北京服務”打造成為本市營商環境最鮮明的品牌形象。三是聚焦提升企業群眾的獲得感,更加注重營商環境的整體優化提升。圍繞經營主體全生命周期和群眾需求,切實解決企業群眾“辦不成事”和“辦事不愉快”等問題,以實施重點領域專項行動為突破,讓企業群眾真正能辦事、快辦事、好辦事、辦成事。
更大力度提升企業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與以前的六版改革方案相比,新發布的《意見》涉及的范圍更廣、領域更多、層次更深、要求更高、任務更重,并系統提出北京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總體框架,清晰勾勒出未來北京營商環境的目標、任務和路徑,提出“1368”框架性內容,即塑造1個“北京服務”品牌;夯實國際一流的“北京標準”、人民滿意的“北京效率”、首善之區的“北京誠信”3大基礎;打造京津冀、市場、法治、投資貿易、政務服務、數字社會等6大環境;實施人才服務品質創優、科技創新服務提升、產業生態優化升級等8大行動。
《意見》把讓企業群眾滿意作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出以更大力度提升企業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作為首要目標。同時,不斷增強營商環境改革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推出一批企業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解決一批堵點難點問題,讓企業群眾切實感受到改革的成果。強化全社會服務意識,倡導人人熱情服務、處處服務滿意的理念,提升各行各業的服務能力和質量。
過去六年,北京市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但是與企業群眾的需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楊秀玲提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有的改革處于試點階段沒有全面推開,有的改革主要針對某個環節,有的改革僅適用于部分經營主體。下一步,北京市將著力解決這些問題,不斷拓展改革舉措實施的范圍和領域。例如,在商事制度領域,全面推行“一業一證”,在更多行業實行“一證準營”,切實降低經營主體準營門檻和成本。在政務服務領域,聚焦企業群眾辦理量大、辦理頻率高的服務事項,持續擴大“一件事”集成服務的覆蓋面。特別是針對企業群眾反映突出的政策找不著、看不懂、用不上等問題,實施“政策環境規范提升行動”,進一步完善政策制定、實施、兌現機制,發布涉及兌現辦事類內容的政策應同步公開政策咨詢電話,方便企業群眾隨時咨詢。同時,將加快推進全市一體化政策服務平臺建設,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統一兌現,變“企業找政策”為“政策找企業”。
為更好服務企業群眾,多部門將協同改革,多措并舉打好改革和政策的“組合拳”。從推動企業“點”上辦事審批服務改革,向優化產業發展全鏈條管理服務拓展,打造產業鏈與資金鏈、創新鏈、服務鏈深度融合的產業生態。重點圍繞政策支持、服務配套等方面協同發力,“一鏈一策”制定產業鏈配套服務政策。特別是針對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建立市級綜合審批機制,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務。發揮產業園區在促進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支撐作用,持續優化園區的服務環境,健全完善政府授權、市場化運營的園區管理體制機制。
從重點領域向多領域優化提升
進入營商環境新階段后,北京更加強調其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各項優化升級舉措可助力“五子”聯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兩區”、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任務,提供更加科學高效的體制機制、管理服務、政策法規等國際一流的環境保障。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提出“下大氣力優化營商環境”重要指示精神。此次《意見》把“打造高效協同的京津冀一流營商環境”作為6大環境建設的首要任務,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領域。從以優化政務服務為主,向企業服務、公共服務延伸拓展,實現政務服務便捷高效、企業服務主動精準、公共服務暖心貼心。構建全方位的企業服務體系,實現更多企業咨詢和訴求的“接訴即辦”“未訴先辦”,特別是將企業群眾感受最直接的交通出行、文化旅游、便民服務等領域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管理作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重要任務,提升規范性和便利性,讓身處這座城市的每一個人都享受到舒適、便利、有溫度的服務。
在繼續大力推進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監管執法等領域改革的同時,優化營商環境還將從重點領域突破向多領域優化提升拓展。《意見》首次把人才、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改革和服務提升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任務。在人才保障方面,《意見》把實施“人才服務品質創優行動”作為8大行動的首個行動,以打造最具國際吸引力的人才發展環境為目標,聚焦科技人才、青年人才、外籍人才,全面構建人才引進、培養、激勵、服務保障的制度體系。在科技創新方面,提出實施“科技創新服務提升行動”,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目標,以健全服務體系、促進成果轉化、加強融資支持為重點,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環境。
進入“十四五”時期,北京以“七通一平、三京、三個一網”為核心進行規劃布局,加速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持續提升數字社會智慧化體驗。依托大數據平臺,累計匯聚政務數據2500多億條,社會數據2200多億條,實現全市政務數據“全匯通”。依托政務網、政務云構建智慧城市信息系統運行基座,承載1000余個應用系統穩定運行,實現入云“全覆蓋”。
此次,根據《意見》,北京將更加突出數字賦能政府治理,強化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雙輪驅動,以數字化改革促進制度創新,推進政府治理流程優化,服務更加高效和便利。借助智慧城市建設,將推動城市治理、服務等各個領域全面升級,加快實施“城市碼”建設工程,推動實現“碼上辦”“一碼通辦”的便捷服務。以數字技術驅動政府審批、監管、服務流程再造、規則重塑、方式變革,推動“京通”“京辦”“京智”功能升級,推動“一網通辦”更加友好便利、“一網統管”更加高效聯動、“一網慧治”更加科學智能。政務服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也將全面提升,通過發展“人工智能+政務服務”,實現政務服務從網上可辦向“全程網辦”、好辦易辦轉變。
眾所周知,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系統、復雜、艱巨的龐大工程,涉及到諸多領域與方面,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方堅持不懈、共同努力。為保障營商環境相關工作順利開展,推動社會多元參與,《意見》提出,北京市將建立優化營商環境的任務形成、改革推進、督導落實、監測評價、改革激勵等工作機制,構建營商環境的監測評價體系。同時,引導社會各方積極參與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形成“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事事關乎營商環境”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