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強者是在了解人性的基礎上尊重人性,但是在某些關鍵點上違反人性。對他們而言,情緒不是第一位的,面子也不是第一位的,事情是第一位的,持續多成事才是第一位的。成事的過程,就是對抗人性的過程。
很多人在成事之路上遇到的第一個人性弱點,就是得失心太重。
太害怕自己付出了努力最后卻沒有收獲,甚至為了逃避失敗,導致在開始做事的時候就糾結、畏縮,因此很容易陷入內耗和情緒崩潰。
成事的過程中,要去接受可能出現的偏差。有平和心,面對一問題,要么你解決它,要么你接受它。

當你開始放下面子,才會看到更真實的自己,當你不在乎他人評價,才能客觀地分析自己,明確自己。比如說,了解自己有哪些能力,能做些什么。
越是強大的成事者,越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們能為實現目標放下身段去爭取。哪怕暴露自己的缺陷,哪怕被人議論,那有什么關系?成事才是硬道理,把事擱在最前,堅持“成事第一”原則。
當你去尋求與他人合作時,最好多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去想想對方想要什么,順著他的人性弱點,用利他思維去思考戰略,這樣別人才愿意跟你建立更緊密的鏈接。
《資治通鑒》里,張儀之所以能夠在幫秦國游說六國的過程中成事,就是利用了人性的弱點。
張儀游說魏襄王的時候,從魏國的弱點出發:第一,魏國地勢平坦、無險可據,歷來是兵家必打之地;第二,魏國面積小,兵力少,四方都有敵人;第三,一刀直刺六國聯盟的軟肋——這個聯盟脆弱得就像一層紙,長久不了。
他甚至做了個沙盤推演,對魏襄王說:“如果您不取得秦國的歡心,秦國真要出兵,三下五除二就能把您的國家滅掉一半。”
張儀一嚇唬魏襄王,魏襄王就覺得:“這個邏輯沒毛病啊,管什么契約精神,我要跟秦國一塊兒混,我先保命再說。”
就這樣,六國的聯盟被打散了。
所以,利用人性的弱點遠遠快于利用人性的優點,因為人性弱點堅固、長久、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