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黎平2號”良種油茶帶芽嫩莖作為外植體,分析在不同的消毒方式和植物生長調節劑配比下“黎平2號”油茶的誘芽、增殖、生根情況,構建“黎平2號”油茶的組培快繁技術體系。此次實驗中,最適合“黎平2號”油茶的消毒試劑組合為75%乙醇消毒30 s后再用0.1%氯化汞消毒10 min,這一消毒方式下的“黎平2號”外植體的存活率為63%,褐化率為3%,污染率為17%;最適合“黎平2號”油茶不定芽誘芽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的配比為MS+1 mg/L 6-BA+0.4 mg/L NAA+0.06 mg/L TDZ,這一配比下的黎平2號外植體的出芽率達到98%,誘導率達到88%;最適合外植體增殖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組合為MS+0.5 mg/L
6-BA+0.04 mg/L NAA+0.03 mg/L TDZ+0.2 mg/L IBA,增殖系數為9.2倍,玻璃化率為26%;最適合“黎平2號”外植體生長的調節劑組合為0.5MS+0.6 mg/L NAA+0.5 mg/L IBA,生根率達到86%,平均生根條數達到2.8條,平均根長為2.7 cm。
關鍵詞:“黎平2號”油茶;組培快繁技術;外植體消毒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1–000-03
“黎平2號”良種油茶是由貴州省林業科學院黎平縣林業局共同選育的油茶品種,植株主要呈圓形灌木狀,樹葉呈橢圓狀,鮮果出油率達到10%以上,遠遠超過國家規定的油茶果實出油指標。“黎平2號”良種油茶歸類為山茶科山茶屬,屬于小喬木灌木類。與栽培技術發展較為成熟、栽培面積更加廣泛的普通油茶相比,“黎平2號”良種油茶的果皮薄、產油量高、對環境的適應性更強,產量高并且產出穩定,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生產利用價值。
組培快繁技術是一種通過細胞培養和再生植株來大規模繁殖植物的方法,其能通過體外環境控制和植物生長調控,得到質量更高的經濟農作物,降低作物培育難度,提高作物生產效率。當前,組培快繁技術在水果培育、蘭草花類作物培植、藥用植物配置等方面的應用廣泛,對植物的栽培和繁育具有重要作用[1]。現階段“黎平2號”的主要繁殖方式包括種子繁殖、扦插繁殖、嫁接繁殖、壓條繁殖、埋根繁殖等,但種子繁殖并不能保留植物的親本優良性,其他繁殖方式則極大受氣候、溫度等外部環境的影響,植物的繁殖效率不高,嚴重影響“黎平2號”油茶種植規模的擴大[2]。對此,通過對外植體消毒、組培育苗培養等相關研究和分析,旨在建立有效的“黎平2號”良種油茶組培繁育技術,為“黎平2號”良種油茶的標準化、規模化種植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材料選取的是黎平縣洪州鎮的“黎平2號”良種油茶所引種栽培的品種“黎平2號”,于當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選取新萌發油茶樹中生長健康、未見病蟲害的帶芽莖段,密封保鮮帶回實驗室[3]。
1.2 方法
1.2.1 外植體消毒
第一步,選取長勢良好的良種“黎平2號”油茶嫩莖,將莖上枝條去葉后用清水清洗,使用軟刷輕輕清理枝條,清理后用純凈水再次清洗;第二步,在超凈工作臺上將枝條剪切為2.5 cm的小段,用3種方式進行消毒實驗,具體消毒方式見表1。在消毒過程中為了充分利用消毒液,可以不斷搖晃消毒容器;第三步,在完成滅菌后利用鑷子將外植體轉移至培養皿中,用濾紙吸收多余水分,再用純凈水沖洗4次,順著切口再切除約0.3 cm的枝段,保留剩下2.2 cm的枝段備用;第四步,將備用外植體接種至MS誘導培養基中,每個處理50瓶,每瓶接種2個外植體,在培養室進行培養,以5 d為一周期,調查存活率、褐化率、污染率,共調查20 d。
1.2.2 不定芽誘導
以MS作為培養基,將枝段消毒后接種到不同濃度培養基中,培養基中添加的植物生長劑主要由萘乙酸(NAA)、6-芐氨基腺嘌呤(6-BA)、人工合成的苯基脲衍生物(TDZ)組成。
研究不同的植物生長劑添加方式對“黎平2號”不定芽誘導的影響,添加方案分別為:(1)MS+0.8 mg/L
6-BA+0.2 mg/L NAA+0.04 mg/L TDZ;(2)MS+1 mg/L 6-BA+0.4 mg/L NAA+0.06 mg/L TDZ;(3)MS+1.2 mg/L
6-BA+0.6 mg/L NAA+0.08 mg/L TDZ,分別記作B1、B2、B3。每個培養基處理50瓶,每瓶接種2個外植體,在培養室內進行培養,跟蹤觀察出芽率和誘導率[4-9]。
1.2.3 繼代增殖培養
從MS培養基中取出培養效果較好且長勢相當的芽苗,將其轉移至增殖培養基中繼續增殖培養。增值培養基的主要成分包括:NAA、6-BA、TDZ、
6-吲哚丁酸IBAIBA,添加方案分別為:(1)MS+0 mg/L
6-BA+0.02 mg/L NAA+0.01 mg/L TDZ+0 mg/L IBA;(2)MS+0.5 mg/L 6-BA+0.04 mg/L NAA+0.03 mg/L TDZ+0.2 mg/L IBA;(3)MS+1 mg/L 6-BA+0.06 mg/L NAA+0.05 mg/L TDZ+0.4 mg/L IBA,將其記作C1、C2、C3。每個培養基處理50瓶,每瓶接種2個外植體,在培養室內進行培養,跟蹤觀察培養情況并記錄外植體在20 d內的增殖系數和玻璃化率。
1.2.4 生根培養
將繼代增殖培養后所獲得的單芽剪下2.5 cm,并將剪下的單芽轉移至生根培養基中繼續誘導生根。誘導生根培養基主要由不同濃度的NAA和IBA組成,
具體的添加方案為:(1)0.5MS+0.4 mg/L NAA+0.3 mg/L
IBA;(2)0.5MS+0.6 mg/L NAA+0.5 mg/L IBA;(3)0.5MS+0.8 mg/L NAA+0.7 mg/L IBA,記作D1、D2、D3。共處理50瓶,每瓶1個嫩梢,跟蹤嫩梢的生長情況,并詳細統計其生長情況,計算培育過程中植物體的生根率、平均生根條數、平均根長。
生根率=不定根發生的莖段數/接種莖段數×100%
平均生根條數=生根條數/接種莖段
平均根長=總根長/接種莖段
1.3 統計分析方式
用Excel表格統計實驗數據,用統計學軟件SPSS 23.0對實驗數據進行差異性分析。
2 實驗結果
2.1 最佳消毒方式分析
研究不同消毒方式下“黎平2號”外植體的消毒效果,結果見表2。
表2中,A1組、A2組、A3組不同消毒方式下存活率、褐化率、污染率均不同,這說明了“黎平2號”外植體消毒效果的差異性較為顯著。當直接用0.1%氯化汞消毒10 min時,外植體的污染率、褐化率明顯高于另外兩種消毒方式,存活率也僅為28%;利用乙醇和氯化汞兩種消毒方式進行組合消毒時,外植體的存活率和污染率指標得到明顯好轉,但植物的褐化率較高。利用75%乙醇消毒30 s后,再用0.1%氯化汞消毒
10 min時,這一消毒方式對“黎平2號”外植體的褐化率影響最小,存活率最高。隨著乙醇消毒時間延長,“黎平2號”外植體的褐化率上升,存活率下降。
綜合對比后可以確定,此次實驗最佳的消毒方式為用75%乙醇消毒30 s后,再用0.1%氯化汞消毒10 min,
這一消毒方式下,“黎平2號”外植體的存活率可以達到63%,褐化率僅為3%。
2.2 “黎平2號”的腋芽植物生長調節劑選擇
通過實驗得出不同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下,“黎平2號”的外植體腋芽生長情況見表3。
表3中,不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配比對“黎平2號”腋芽生長的影響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其中,處理方式B1和B2的出芽率均能達到90%以上,誘導率也能達到85%以上,說明MS+6-BA+NAA+TDZ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組合能有效促進植物分化和出芽成長,但隨著植物生長劑中各個生長激素的持續添加,“黎平2號”外植體的誘導率和出芽率都有所下降。這說明過多的植物生長劑激素也會對外植體的誘導和出芽起到反作用。
當植物生長調節劑的配比為MS+1 mg/L 6-BA+
0.4 mg/L NAA+0.06 mg/L TDZ時,“黎平2號”外植體的出芽率達到98%,誘導率達到88%,并且腋芽長勢較好。這說明“黎平2號”的腋芽植物生長調節劑最優配比為MS+1 mg/L 6-BA+0.4 mg/L NAA+0.06 mg/L TDZ。
2.3 “黎平2號”的增殖植物生長調節劑選擇
通過實驗得出不同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下,“黎平2號”的外植體增殖情況見表4。
表4中,在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后,“黎平2號”的植物增殖系數最高可以達到9.3倍,當僅使用NAA和TDZ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時,植物的增殖系數較低,但添加了6-BA和IBA后,植物的增殖系數達到9倍以上;對比C2和C3可知,C3組合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下,“黎平2號”外植體的增殖系數稍高,但相應的玻璃化率也較高,甚至超出控制范圍,而C2組合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組合下的“黎平2號”外植體增殖情況與C3差異并不明顯,但玻璃化率明顯偏低。
這說明此次實驗中,最適合外植體增殖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組合為MS+0.5 mg/L 6-BA+0.04 mg/L NAA+0.03 mg/L TDZ+0.2 mg/L IBA,增殖系數為9.2倍,玻璃化率為26%。
2.4 “黎平2號”的生根植物生長調節劑選擇
通過實驗得出不同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下,“黎平2號”的外植體生根情況見表5。
表5中,在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后,“黎平2號”的植物生根率最高可以達到86%,最低為64%,平均生根條數最高可以達到2.8條,最低可以達到2.2條,平均根長最高為3.1 cm,最低為2.4 cm。這說明使用MS+NAA+
IBA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對比D1和D2,發現兩者的生根率差異性并不顯著,但D2的平均生根條數和平均根長較D1組數據更好,說明D2組的外植體長勢更加健康;對比D2和D3,發現D3的植物生長調節劑配比下,外植體的平均根長較高,說明D3方案更有利于植物生長,但該方案下外植體的生根率和平均生根條數遠低于D2方案,說明盡管D3方案下植物能快速生長,但這一配比方案并不利于植物的生根和發育,因此D2方案相對更具明顯的應用優勢。
綜上,最適合“黎平2號”外植體生長的調節劑組合為0.5 MS+0.6 mg/L NAA+0.5 mg/L IBA,生根率達到86%,平均生根條數達到2.8條,平均根長為2.7 cm。
3 結論
(1)此次實驗主要采用氯化汞與乙醇作為實驗消毒藥劑,分別分析乙醇和氯化汞消毒在規定時間下的消毒效果。最適合“黎平2號”油茶的消毒試劑組合為用75%乙醇消毒30 s后,再用0.1%氯化汞消毒
10 min,這一消毒方式下外植體的存活率為63%,褐化率為3%,污染率為17%,消毒效果良好。同時,在此次實驗中,為了保證試劑的利用充分性,在實驗中不斷搖晃容器,有效降低了外植體的污染率。
(2)植物生長調節劑對外植體腋芽誘導、增殖及生長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此次實驗選取的植物生長激素主要有6-BA、NAA、TDZ、IBA等,其中,6-BA能加速植物細胞的分裂及擴大,誘導腋芽生長分化;NAA主要用于提高植株生長高度;TDZ主要用于促進植物細胞伸長,誘導腋芽內的增殖,是調節植物生長組織細胞促使植物平穩生長[10-14];IBA主要用于提高植物的發芽率和成活率,誘導形成外植體的不定芽、愈傷組織及胚狀體等。
(3)此次實驗中,最適合“黎平2號”油茶的消毒試劑組合為用75%乙醇消毒30 s后,再用0.1%氯化汞消毒10 min;不定芽誘芽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的配比為MS+1 mg/L 6-BA+0.4 mg/L NAA+0.06 mg/L TDZ;外植體增殖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組合為MS+0.5 mg/L 6-BA+
0.04 mg/L NAA+0.03 mg/L TDZ+0.2 mg/L IBA;外植體生長的調節劑組合為0.5 MS+0.6 mg/L NAA+0.5 mg/L IBA。
參考文獻
[1] 徐嘉娟,朱亞艷,王港.貴州小果油茶表型多樣性分析及綜合評價[J].浙江林業科技,2021,41(3):15-23.
[2] 李振東,陳向東,吳濤,等.黎平縣小果油茶良種栽培技術[J].綠色科技,2021,23(3):103-104,114.
[3] 盧永艷,吳運輝,楊承榮,等.小果油茶良種苗木繁育技術[J].林業科技通訊,2020(9):93-95.
[4] 盧永艷,楊恒,吳運輝,等.長林油茶良種栽培及產業化推廣應用[J].種子,2019,38(2):131-134.
[5] 楊承榮,姚淵,吳運輝,等.黎平油茶良種選育研究[J].種子,2017,36(12):105-109.
[6] 陳勝群,王港,劉小紅,等.‘黎平2號’油茶良種組培快繁技術[J].貴州林業科技,2023,51(3):14-19.
[7] 林穎怡,汪勇,李穎.廣東河源特色油茶產業現狀與高質量發展對策[J].中國油脂,2024,49(6):6-10,17.
[8] 賴小軍.粵北地區油茶良種特性及培育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2023,17(15):192-194.
[9] 陳建萍,舒相才,龍德增.紅花油茶“騰沖7號”良種無性系選育技術[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3,26(5):144-147.
[10] 范玉蓉,劉四黑,王蓉,等.銅仁市油茶種質資源現狀及產業發展對策分析[J].南方農業,2023,17(3):193-197.
[11] 魯賽,郭曉春,賈代順,等.云南油茶產業現狀及高質量發展對策[J].林業科技通訊,2023(9):17-21.
[12] 鄧可,許俊波,廖德勝,等.貴州省冊亨縣油茶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思考[J].貴州林業科技,2022,50(2):51-55.
[13] 陳銳帆,張恒,奚如春.廣東引種‘岑軟2號’和‘岑軟3號’油茶良種區域試驗與評價[J].經濟林研究,2022,40 (1):104-111.
[14] 張維,程軍勇,鄧先珍,等.湖北省油茶產業現狀及高質量發展對策[J].湖北林業科技,2021,50(6):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