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由于氣候、栽培方式的改變,渭北旱塬小麥病蟲草害出現了一些新變化,總體來說,部分小麥病蟲草害的發生情況呈現中度偏輕的特點,部分病蟲草害則局部偏重?;诖?,結合近幾年來渭北旱塬小麥病蟲草害發生規律和防治歷史情況,分析了渭北旱塬小麥主要病蟲草害發生特點,提出了針對性渭北旱塬小麥病蟲草害的綠色防控策略。
關鍵詞:渭北旱塬;小麥;病蟲草害;綠色防控
中圖分類號:S435.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1–00-03
小麥是渭北旱塬種植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近年來,通過耕地類別劃分,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加上受過去種植的蘋果病蟲害危害及價格的影響,多數果農選擇砍樹,轉種小麥,使得小麥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小麥病蟲草害的危害也隨之發生顯著變化,生產過程中新的病蟲草害種類增多,且呈現加重趨勢,常年病蟲草害發生面積在6.8萬hm2左右,產量損失在210.8 t左右,嚴重威脅渭北旱塬小麥的生產安全。
1 渭北旱塬小麥病蟲草害發生概況
渭北旱塬常年小麥種植面積在5.8萬hm2左右,當地大范圍或發生情況較重的主要病蟲草害種類為小麥條銹病、小麥莖基腐病、小麥白粉病、小麥全蝕病、小麥赤霉病、小麥蚜蟲、小麥紅蜘蛛、地下害蟲(蠐螬)、野燕麥、播娘蒿等。總體發生特點為病蟲草害呈偏重發生趨勢,受氣候環境、秸稈還田制度、抗病抗逆品種的影響。例如,小麥條銹病在2020、2021年的危害非常嚴重,為30年來最嚴重的年份,小麥出現翻苗現象;地下害蟲發生情況逐年偏重;小麥莖基腐病為近年來新增的病害,但逐年呈偏重發生態勢;小麥腥黑穗病、小麥吸漿蟲、小麥黃矮病發生情況偏輕,發生面積較小甚至不發生。
2 常年病蟲草害發生特點及其原因
2.1 小麥條銹病
渭北旱塬是小麥條銹病哨所之地、過渡橋梁地帶,也是關中之地小麥條銹病發生輕重的“前沿之地”,該病害已由過去的偶發性病害變成現在的常發性病害,因此小麥條銹病是渭北旱塬小麥生產過程中影響較大、危害較重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麥條銹病具有3個發生特點:一是典型的氣傳病害,病菌可隨高空氣流遠距離傳播,一次100~1 000 km;二是有明確的菌源基地,隴東隴南、新疆、云南、西藏等都是小麥條銹病的棲息地;三是有清晰的傳播路線,菌源基地—秋苗發?。ǘ眳^、越冬區)—春季流行。
受地理環境、氣候條件、防治方式改變的影響,小麥條銹病的消長規律發生新的變化,呈現出新的特點[1]。第一,冬前秋苗發病范圍不斷擴大,每年10月下旬在河灘地先發現病株,病害發生和流行規律為由河灘地區向渭北高原地區、由水源地區向旱塬地區逐步蔓延,翌年3月底后發病最重。近年來,受秋季氣溫偏高、多雨,春季氣候變暖等因素的影響,渭北旱塬田塊相比往年發病早,并且發病面積不斷擴大。
第二,春季發病日期不斷提前,渭北旱塬較常年發生時間偏早,2019年與常年持平,2015、2018年較常年至少提前10天,2017年發病最早,在涇河流域甘肅省慶陽市長慶橋鎮,較常年發病時間提前20天。
第三,品種之間的抗病性差異性大,不抗條銹病或抗性差的小麥品種,如河南品系小麥條銹病發生情況嚴重,而高抗品系如長早58、長航一號發病情況較輕。2021年渭北旱塬有6萬hm2左右的農田發生小麥條銹病,產量損失達到123.7 t,絕大多數是洛普系列品種初期感病嚴重所致。
第四,流行始盛期明顯提前。渭北旱塬是小麥條銹病發生孢子越冬越夏的場所,相較于陜西關中地區,陜西省長武縣、甘肅省平涼地區和慶陽市的發病時間更早。2010—2015年條銹病擴散始盛期集中在4月20—25日,2016—2019年始盛期提前到4月10—15日,2020年4月5日已開始大面積流行,4月15日左右達到流行高峰。2020年秋,由于氣溫較往年偏高,小麥生長旺盛;2021年春季冷暖相間,小麥條銹病流行始盛期在4月5—12日。
2.2 小麥莖基腐病
小麥莖基腐病是一種在多種真菌復合侵染下發生的土傳性病害。近年來,受耕作制度變化、土壤面源污染等因素的影響,小麥莖基腐病成為危害小麥生產的新病種,呈蔓延加重的趨勢。據調查,該病害可造成小麥減產9.5%。綜合多種因素分析,該病在渭北旱塬呈現不斷蔓延加重的發生趨勢。
該病害發生面積在6 666.67~13 333.33 hm2,總體表現出以下特點。第一,田邊地頭發病較重,旱薄地、鹽堿地受害較重,小麥常年連作+秸稈還田受害較重,早播地塊重于晚播地塊,旋耕地塊重于深耕地塊,
品種之間的差異明顯。第二,春季多雨、暖冬、倒春寒等年份發生偏重。第三,地勢低洼地較平坦地發生重,氮肥過量使用田塊較配方施肥田塊發生重,耕地地力低的田塊較耕地地力高的田塊發病重。第四,秸稈還田的田塊發病重,因為大部分秸稈直接旋耕入土,耕層較淺,一些帶病植株浮于表面,易造成菌種累積,為下一季作物發病提供大量的病源。
2.3 小麥白粉病
近幾年,該病害在渭北旱塬區域呈中度發生,常年發生面積在2萬hm2左右,以危害小麥旗葉為主。與小麥條銹病相比,該病害有生理小種多、毒性變異快的特點,葉正面病斑較葉背面多,下部葉片較上部葉片病害重。發病嚴重時,植株弱小,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根據小麥白粉病的發病規律,該病害在渭北旱塬呈現以下特點。第一,發病早,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10月日均溫度在15 ℃以上,相對濕度在63%左右,翌年4月氣溫回升快,10月20日在慶陽市長慶橋鎮發現病株。第二,播期較早的田塊發病較適期晚播田塊早,河灘地較塬面地發病較早、重;播量大的田塊較精播量的田塊發病重;偏施氮肥田塊的病害發生較重。第三,品種抗性差異性大,如長旱58、長航1號(冬性)比半冬性小麥對小麥白粉病更具抗病性。
2.4 小麥赤霉病
在渭北旱塬,小麥赤霉病多發生在小麥揚花初期。受病菌侵染,小穗和穎片上產生水浸狀淺褐色斑,逐漸擴大至整個小穗,致使小穗枯黃。濕度大時,病斑處產生粉紅色膠狀霉層,后期其上產生密集的藍黑色小顆粒(病菌子囊殼)。小穗發病后擴展至穗軸,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一般以穗腐最為常見,并且危害最重。該病害具有以下發生危害特點。第一,早播麥田比遲播麥田發病輕;施用氮肥過多,肥效遲,致使小麥徒長,降低了植株抗病力,推遲抽穗成熟期,發病加重。第三,渭北旱塬小麥赤霉病流行的程度和頻率較關中內地輕。第四,相對于其他品種,渭北旱塬常種植品種(長旱58、長武521、長航一號)對小麥赤霉病更具抗性。
2.5 小麥蚜蟲
渭北旱塬小麥蚜蟲主要有麥二叉蚜、麥長管蚜和禾谷縊管蚜,其中麥二叉蚜的數量最大。該蟲害在5月中旬抽穗期為發生高峰期,麥蚜群集于麥穗上,以刺吸式口器吮吸麥株嫩穗白汁液,降低小麥千粒重,還會傳播小麥黃矮病病毒,降低小麥產量,嚴重時造成小麥絕收,常年發生面積在6.8萬hm2。
2.6 小麥紅蜘蛛
小麥紅蜘蛛主要有麥長腿紅蜘蛛和麥圓紅蜘蛛兩種,危害最重的是麥長腿紅蜘蛛,主要危害麥苗,使小麥出現黃白小點、植株矮小、發育不良,嚴重者干枯死亡。常年發生面積在66 666.67 hm2左右。受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影響,小麥紅蜘蛛呈現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發生危害越來越早,在10月底就發現群體,尤其是遇到暖冬季節,發生量大,翌年春季3月中旬就會發現紅蜘蛛。第二,山坡地、塬地較河灘地發生危
害重。
2.7 地下害蟲
渭北旱塬地下害蟲主要有蠐螬、金針蟲,常年發生面積在57 333.33 hm2左右。近幾年來通過調查發現,2020年以來隨著氣候條件變化和秸稈還田力度不斷加大,地下害蟲發生面積逐年擴大,可能與秸稈還田腐熟不透有關。小麥地下害蟲初期造成小麥缺苗斷壟,嚴重時造成小麥絕收。
2.8 麥田雜草
根據近十年來的調查結果發現,渭北旱源麥田的雜草主要有播娘蒿、薺菜、刺兒菜、婆婆納、節節麥、野燕麥、黑麥草,常年發生的主要有插娘蒿、薺菜、野燕麥、節節麥,發生面積在8萬多hm2,其中野燕麥、節節麥屬雙子葉類,平時人們在化學除草中用藥習慣僅限于闊葉類雜草,很少使用雙子葉類化學除草藥劑,因此該草害呈逐年偏重發生趨勢,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與品質。
3 綠色防控策略
3.1 選擇抗病品種
由于渭北旱塬氣候較為特殊,加上其為小麥條銹病哨所,必須選擇抗寒性好、抗逆性強的小麥品種,如長旱58、長武521、長航一號作為主栽品種,搭配銅麥6號。農戶播自留種前,要對種子進行精選,從而有效地杜絕雜草危害。
3.2 適期播種
作為冬小麥種植區,根據每年土壤墑情,采取適期晚播方式,一般塬面在9月20日—10月10日,河灘地在9月底至10月中下旬。此舉不僅有效預防小麥旺長,還能夠增強小麥的抗逆性和抗寒性,有效降低小麥病害侵染,消除自生苗危害,為小麥豐收奠定基礎。
3.3 科學合理施肥
根據土壤耕地地力、地勢、pH值等土壤實際情況,增施有機肥,大力推廣配方施肥、化肥減量增效技術,鼓勵使用緩(控)釋肥料等新型肥料,提高肥料的利用率[2]。同時,控施氮肥,增施鉀肥、鋅肥,多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小麥抗逆性、抗寒性,減少病害侵染。
3.4 大力推廣小麥寬幅溝播“3335”技術
“3335”技術是播種量控制在225 kg/hm2,深松
30 cm,化肥分三層施,機械一次性完成深松、施肥、播種、覆土、鎮壓5項工序,提高整地播種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小麥抗逆能力,通過通風透光、健壯個體,有效降低小麥條銹病、小麥白粉病病菌的侵染頻次,達到增產效果。
3.5 輪作倒茬和播前滅茬
播種前要精細整地,消滅地上殘留的秸稈,并深翻埋于地下[3]。栽培條件的改變,尤其是玉米秸稈還田,使得小麥赤霉病田間菌源量達到飽和,田間密度過大會造成田間小氣候密閉,濕度過大,使得小麥容易染病。播前滅茬可以有效減少小麥病原菌,降低發病概率,消滅傳播源。
3.6 選擇合適的拌種劑和種子包衣劑
在條銹病早發區和越冬區,使用三唑酮或戊唑醇等藥劑+農用蛋白助劑進行種子包衣或拌種。為預防莖基腐病等土傳病害,可使用咯菌睛或苯醚甲環唑等藥劑+農用蛋白助劑進行種子包衣或拌種,或播前選用甲基硫菌靈、多菌靈等按推薦劑量進行土壤處理。為預防麥蚜及其傳播的黃矮病和叢矮病,可使用吡蟲啉、噻蟲嗪拌種。為防控地下害蟲,可使用辛硫磷、噻蟲嗪等藥劑拌種。在病害和蟲害混合發生區,可使用殺菌劑+殺蟲劑混合拌種或種子包衣,選用戊唑·此蟲啉、苯醚·咯·噻蟲、烯肟·苯醚·噻蟲嗪等復配劑,達到“一拌多效”。
3.7 把握小麥病蟲草害防治關鍵時期
第一個關鍵時期:秋播期(第一道關口)秋播藥劑拌種,堅持“突出重點,分區治理”原則,可用殺蟲劑、殺菌劑、農用蛋白等對種子進行包衣或拌種,有效控制小麥苗期病蟲危害,確保苗全、苗壯。防控對象以條銹病、莖基腐病、地下害蟲為重點,兼顧蚜蟲等。
第二個關鍵時期:秋苗期,防控對象主攻條銹病,兼顧蚜蟲、紅蜘蛛、地下害蟲。為防治條銹病,可“帶藥偵察,打點保面”,挑治發病葉片或發病中心。
第三個關鍵時期:返青至拔節期,防控對象主攻條銹病、莖基腐病,兼顧蚜蟲、紅蜘蛛。條銹病早發、重發于關中西部區域,應遵循“發現一點,防治一片”原則,開展應急防治和統防統治,形成阻截帶,延緩東擴,其他點片發生區“帶藥偵察,打點保面”,開展挑治。莖基腐病常發、重發于關中中東部,可實施“一噴”主控技術,選用氰烯、己唑醇或甲基硫菌靈,混配氨基寡糖素,噴淋麥株莖基部。對于蚜蟲、紅蜘蛛,如達標,可混配殺蟲劑一次防治。
第四個關鍵時期:“一噴三防”(防病、治蟲、防早衰、增粒重),此時期為最后一道關口。防治適期,將傳統的灌漿期施藥改為齊穗揚花期施藥。前移防治關口7~10 d,防治歷期縮短5~7 d,防治次數由原來2~3次減少到現在的1次。防治形式以專業化統防統治為主。
3.8 大力開展綠色綜合統防統治
3.8.1 小麥赤霉病
密切關注抽穗揚花期天氣預報,預防為主、主動出擊、見花打藥。關于防治適期,齊穗期主動用藥,對于高感品種防治適期應提早至破口抽穗期。同時科學用藥,選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氰烯·戊唑醇等藥劑,搶雨前施藥以便主動預防該病害。在藥劑選擇上,輪換使用不同的藥劑,避免長期單一使用同一類藥劑。
3.8.2 小麥莖基腐病
核心防治技術為“一拌一噴”,“一拌”即播種時使用藥劑拌種,如選用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或27%苯醚·咯菌睛·噻蟲嗪懸浮種衣劑等拌種或包衣;“一噴”即返青拔節期使用藥液噴淋植株莖基部,可選用20%己唑醇·氰烯菌酯懸浮劑、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等進行噴霧。
3.8.3 小麥穗蚜
在秋播期,使用藥劑拌種以控制秋苗期危害。在返青拔節期,實行達標防治(百株蚜量200頭)。在穗期,結合“一噴三防”,實行“關口前移、壓前控后”,控制穗蚜。
3.8.4 小麥條銹病和小麥白粉病
小麥條銹病發現一個點,連片防治一個面,發現一個中心,整村或整鎮開展統防統治[4-5]。小麥白粉病的病情指數達5%~8%時,可用三唑酮、腈菌唑、戊唑醇進行無人機統防統治。
4 結束語
小麥綠色防控策略對執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及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和推廣價值。通過分析渭北旱塬小麥病蟲草害發生規律和危害現狀,提出關于綠色防控技術的建議,對于增加小麥產量、保護生態環境及對關中地區的小麥種植具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劉萬才,趙中華,王保通,等.小麥條銹病跨區域全周期綠色防控技術方案[J].中國植保導刊,2022,42(8):54,74-76.
[2] 李洪梅.優質小麥高產栽培及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研究[J].新農民,2024(7):100-102.
[3] 徐淑華.青海省小麥病蟲發生特點及防控策略[J].中國農技推廣,2023,39(12):78-80.
[4] 寧黨鋒,錢豐,張文斌,等.2020年咸陽市小麥條銹病流行概況及防控措施[J].中國植保導刊,2021,41(10):96-99.
[5] 劉萬才,王保通,趙中華,等.我國小麥條銹病歷次大流行的歷史回顧與對策建議[J].中國植保導刊,2022,42(6):21-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