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農業氣象災害類型的概述,分析了自然和人為因素對災害發生的影響。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氣象預測、科學種植、基礎設施建設、應急管理和監測預警體系的防御策略。研究發現,農業氣象災害防御存在防御意識不強、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應急管理能力不足、監測預警服務能力不強、災后恢復保障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通過提高農業勞動者綜合素養、提高農業抵御風險能力、健全災害指揮應急系統、構建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完善防災技術體系建設等措施,可有效提高農業抵御災害的能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防御工作
中圖分類號:S4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1–00-03
農業是人類生活的基礎,而農業氣象災害會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威脅。在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加劇的背景下,農業氣象災害頻發且影響日益顯著,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深入研究農業氣象災害的類型、影響因素和防御策略,探索有效的防御措施,為提高農業生產的抗災能力、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建議。
1 農業氣象災害相關概述
1.1 農業氣象災害及其影響因素
農業氣象災害是由氣候變化導致的各種不利于農業生產的災害事件,主要包括干旱、洪澇、暴風、冰雹、霜凍等。它們會對農業生產造成直接傷害,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生育,甚至導致農作物減產。而農業氣象災害的產生與以下因素有關。
第一,自然因素。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均會影響氣象災害的發生。例如,干旱和洪澇常常與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有關;暴風和冰雹則與季節性氣候條件有關。第二,人為因素。過度開墾和過度放牧會加劇某些氣象災害,如干旱。第三,農作物的種類和種植方式會影響農作物對氣象災害的抵抗力[1]。
1.2 農業氣象災害防范應對
農業氣象災害防范應對是一個綜合性強、涉及面廣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第一,提高氣候預測和災害預警能力。通過及時、準確的天氣預測和預警,可以提前做好預防措施,減輕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第二,科學種植。選擇抗逆性強的農作物和種植模式,如干旱條件下種植抗旱作物,冬季種植抗寒作物。第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例如,提高農田排洪能力,建設灌溉系統以應對干旱。第四,做好災后恢復工作,一旦發生災害,災后及時的恢復與重建工作不能忽視,包括災害評估、搶修道路、恢復生產等。第五,加強對農民的防災減災教育、增強其防災減災意識。農業氣象災害防范應對是一個既需要政策引導,又需要科技支持的系統工程[2]。
2 農業氣象災害防御存在的問題
2.1 防御意識不強
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意識不強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第一,農民對氣象災害產生的危害認識不足,盡管農民知道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有影響,但對于具體的危害程度、如何防范和應對,往往知識匱乏。第二,農民對氣象預警信息的重視程度不夠。國家和地方氣象部門會定期發布災害預警信息,但往往農民不會將這些預警信息當作生產活動的重要參考。第三,部分農民過于相信經驗,而低估氣象災害的危害。農戶通常根據經驗展開灌溉、施肥等農事活動,面對突發性的氣象災害,這種經驗性的方式往往無法應對。第四,缺乏防災減災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農民普遍對防災減災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了解不深,如不了解如何選擇抗逆品種、如何合理利用灌溉設施等[3]。
2.2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程度會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農業災害的防范效果。第一,農田水利設施不完善,導致農田無法有效排澇和灌溉,這大大增加了氣候異常時期作物受災的可能性。第二,災害應急設施建設滯后,如缺乏堤壩、蓄水池等必要的防洪設施,在遇到極端天氣事件時無法及時調節水源,以抵御干旱或洪澇等災害。第三,檢測設備和通信設施不足,農業氣象監測設備和通信設施的匱乏使得農民在接收氣象預警信息和及時開展防災減災工作上存在困難。第四,農田土地整理和耕地保護工作不到位,進一步加劇了損失[4]。
2.3 應急管理能力不足
現階段,農業氣象災害的應急管理能力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各相關部門職責劃分不清。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涉及氣象、農業、水利等相關部門,而在實際操作中,這些部門的職責邊界模糊、協調不暢,影響了應急響應的效率。通過優化組織結構,明確各部門的角色和職責,可以更好地協調各部門的資源和力量,加快農業氣象災害的應急響應速度。
第二,專業技術人才匱乏。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需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如農業科學、氣候學、地理學等領域的知識,但當前往往缺乏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導致災害防御工作的效果未能達到預期[5]。
2.4 監測預警服務能力不強
當前,農業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服務能力存在明顯短板,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災害性天氣預報能力不足。部分較小的農田區域由于設備限制和人力不足,監測數據的獲取并不充足,導致部分災害性天氣無法被及時發現和預測。在預報的精度上,由于我國災害性天氣的復雜性和易變性,準確地預報災害天氣的時間、類型、強度、影響范圍等具有一定難度。這使得農戶在災害發生前難以及時得到準確的預報信息,無法進行有效應對。
第二,信息傳遞不暢,接收有限。在預警信息的傳遞過程中,農戶受教育程度、接收信息渠道的限制,部分農戶不能夠有效地接收氣象預警信息。尤其在一些偏遠的農田區域,缺乏有效的通信設施,預警信息的傳播效率較低。此外,針對已經收到預警信息的農戶,由于其對預警信息的理解能力不足,因此,往往無法正確采取措施應對氣象災害。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弱預警服務的效果[6]。
2.5 災后恢復保障體系不健全
在農業氣象災害發生后,有效的災后恢復保障工作對農戶和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當前我國的災后恢復保障體系仍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災后財政救濟不足。盡管我國政府已經在農業氣象災害發生后提供財政救濟,但由于災害頻發、救濟資金有限、分配不均等問題,往往導致救濟金無法滿足所有農戶的需求,災后農業恢復工作保障不足。
第二,農業政策性保險參保率低。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一種有效的風險轉移手段,可以在災害后為農戶提供經濟保障。然而,由于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認知不足、理賠操作復雜和保費承擔困難等,導致參保率較低。這使得承受災害的農戶往往陷入困境,難以在災害后迅速恢復農業生產,也導致災后的農業恢復工作緩慢。這無疑增加了我國農業生產在面對氣象災害時的壓力,也對農戶的生活穩定產生了嚴重影響。
3 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策略
3.1 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綜合素養
第一,為了吸引外出務工的農民回鄉,充分釋放政策紅利至關重要。以往,許多農民為了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和生活條件,選擇離開家鄉前往城市務工。這導致農村的勞動力短缺,影響了農業生產。因此,政府需要出臺有利于農民回鄉的政策,如提供職業培訓或創業指導,促使其利用農閑時間在本地進行種植,或者發展其他農業相關產業,這既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又能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7-10]。
第二,加強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工作,增強農民的防災意識。相關部門可以通過組織定期的防災知識培訓、開展災害防范演練等方式,提升農民應對災害的能力。尤其是在災害高發地區,應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確保每位農民都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防災知識。同時,相關部門應有效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和其他多媒體手段,擴大防災宣傳教育的范圍,使農民能增強對災害的警覺性,在災害發生時知道如何保護自身的生命安全,以及如何減輕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3.2 提高農業抵御風險能力
第一,加強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夯實糧食安全的基礎。高標準農田是指達到一定質量標準的農田,具有土壤肥力高、排灌設施齊全、道路交通便利等特點。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同時,由于其抵抗力較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氣候異常和氣象災害的影響。然而,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涉及土地改良、灌溉設施建設、農機購置等方面,投入較大,需要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并且需要農戶的積極參與和配合。
第二,大力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保障農業灌溉用水。水利設施的建設包括創新和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如微灌、滴灌等,以提高灌溉水的使用效率。相關部門應構建和改善灌溉排水系統、水庫和水源設施等水利基礎設施,以保證農田在干旱季節有足夠的灌溉水源。此外,建立完善的農田灌溉決策系統,配合氣象預報,科學、合理地安排灌溉行程,提高農田抵抗氣象災害的能力[11-12]。
3.3 健全災害指揮應急系統
災害指揮應急系統在災害預警、應急響應、救援調度和災后恢復等環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健全這一系統,有助于提高防災減災工作的效率。應急預案體系是指為應對各種可能發生的災害,提前建立的災害應對方案和流程。這包括對風險進行評估,制定科學、合理的應急行動方案,設定與之對應的組織機構和職責,并提前準備所需的物資和設備。同時,應急預案在制定后,還需要定期進行演練,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完善,使之更好地滿足當前的防災需求。同時,應急隊伍的儲備和更新也十分重要,包括專業的救援人員、廣大農戶。對于專業救援人員,需要定期進行專業技能和知識的培訓,提高其救援效率和質量;對于農戶,需要通過教育普及,增強其防災意識和自救能力,使其在災害面前能夠做到早預防、早準備、早應對。此外,應建立相關機制,構建迅速、高效、有效應對的災害指揮應急系統,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3.4 構建完善的監測預警體系
構建完善的監測預警體系,對提高農業氣象災害的防范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這一體系依托于科技進步、信息共享、及時傳播等方面的優勢。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可以極大提升農業氣象信息的精準性,由于農業氣象災害涉及的因素眾多,包括氣候、地理、生態等方面,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收集和分析更多種類、更大規模的數據,提供更精準、更全面的農業氣象預報。同時,也可以進行模式識別和趨勢預測,提早發現災害風險。例如,可以通過分析氣溫、濕度、風速等參數的變化,預測干旱、洪澇、風暴等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并提供對應的預警信息。
此外,應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有效提高農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普及率,包括利用社交平臺、移動應用等工具,將預警信息快速、準確地傳遞給農戶。例如,可以通過手機應用或短信服務,將預警信息直接發送至農戶的手機上。同時,新媒體的圖像、音頻、視頻等豐富的展示方式,也可以幫助農戶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預警信息。
3.5 完善防災技術體系建設
完善防災技術體系建設是提高農業抵御災害能力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推進作物抗災品種的培育。選擇和培育抗災性能強、適應各種氣候和地理條件的作物品種,可以有效提高農作物在災害面前的生存能力。這不僅關系到農作物產量的穩定,還關系到農民的生計。通過現代遺傳工程技術,可以開發出更具抗旱、抗寒、抗病等特性的農作物品種。
第二,示范推廣間套作模式和發展生態農業。間套作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通過改善微氣候條件,減輕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同時,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農業可以使生態系統保持平衡,提升生態系統應對災害的恢復力。
第三,充分利用專家團隊,強化技術服務和指導。專家團隊不僅能提供關于防災技術的指導和建議,還可以通過培訓和論壇等方式,提高農民的防災技術水平。同時,可以根據實際環境和需求,提供特定的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
4 結束語
本研究揭示了農業氣象災害的現狀及防御策略,為提高農業抵御風險能力提供了科學依據。政府、農民和科研機構應共同努力,加強氣象監測預警、推進科學種植、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災后恢復保障能力,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翔宇,李鳴陽.淺析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策略[J].河北農業,2024(4):27-28.
[2] 孫楊.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危害及防御策略[J].當代農機,2023(8):76,78.
[3] 馬振玉.山東省農業氣象災害特征及災害防御策略[J].農業災害研究,2023,13(3):132-134.
[4] 劉茂林,高革民,康立寧,等.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研究[J].南方農機,2022,53(19):89-91.
[5] 王濤,勾衛東,楊春芽.農業氣象災害及防御策略探究[J].種子科技,2021,39(3):107-108.
[6] 羅軍紅.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策略分析[J].鄉村科技,2019 (21):111-112.
[7] 王思璇,曲權,呂春雷.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策略探析[J].南方農業,2019,13(27):147,149.
[8] 叢迎新,任中怡.建平縣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危害及防御策略[J].現代農村科技,2019(1):29-30.
[9] 張斌斌,田建軍,宋惠萍,等.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危害及防御策略[J].南方農機,2019,50(12):76.
[10] 蔣林杉,劉春溪,崔景軒,等.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危害及防御策略[J].新農業,2022(15):80-81.
[11] 烏尼爾,伊德爾呼.提高基層農業氣象服務水平的策略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7(15):227.
[12] 黃煒.上饒市水稻種植氣候條件分析及氣象災害防御策略[J].智慧農業導刊,2022,2(19):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