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氣象災害的評估在防災減災中占據重要地位。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稻生產分為早稻和晚稻。氣候的主要特征為夏長冬短,氣候溫和,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降水季節性明顯。前汛期暴雨是影響連平縣早稻產量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前汛期暴雨發生概率較大且集中,導致農田積水,作物受災,產量降低。再加上連平縣地處山區,而早稻種植地多為地勢較低較平地區,進而導致農業生產受災概率增加。對此,評估連平縣早稻暴雨致災風險,建立連平縣早稻暴雨致災風險閾值,為制定有效的防災減災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和研究思路。
關鍵詞:暴雨;早稻;氣象災害;避險防災;風險閾值
中圖分類號:P426.61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1–0-03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各類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其中暴雨災害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國內外諸多學者對暴雨災害風險評估進行了一定研究。其中,魏慶朝等[1]定義了災害損失指標及災害等級;鞠笑生等[2]、李慶洋等[3]在確定暴雨致災風險的閾值上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李巧媛等[4]通過選取(大)暴雨日和(大)暴雨日年降水量為年降雨量的致災因子,結合水稻受災率,建立模型,評價水稻受災大小;馬潤佳等[5]通過對1961—2011年長江中下游地區一季稻洪澇災害時空變化進行風險評估。對此,針對影響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農業生產的暴雨災害風險閾值,參考韓秀君等[6]暴雨致災指標及災害影響評估的方法和蔡冰等[7]對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等級區劃,利用線性回歸方程的分析,對連平縣早稻暴雨致災閾值進行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各鄉鎮因暴雨受損對早稻減產率由連平縣農業農村局提供,氣候資料源自連平縣國家基本觀測站和12個中尺度區域自動站所得的10年(2012—2021年)平均資料,主要選取12 h(08:00~20:00、20:00~08:00)、
24 h(20:00至翌日20:00)的降雨量數據。
1.2 研究方法
通過統計連平縣2012—2021年3—7月的數據,分別計算出連平縣12 h和24 h暴雨發生概率。根據當地早稻暴雨致災次數數據,從而計算出連平縣早稻暴雨致災概率,并繪制風險(概率)分布圖。此外,運用相關分析及線性回歸方法,找出連平縣早稻減產率與降水量數據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到相應的回歸方程,計算出早稻暴雨致災閾值。
1.3 相關性分析
主要利用SPSS軟件,采用皮爾遜相關系數分析
12 h和24 h暴雨概率與早稻減產率的相關性。
對于x和y的n對觀測資料x1,x2,…,xn和y1,y2,…,yn,則樣本相關系數rxy可這樣計算。
(1)
式(1)中,兩個算式均可計算相關系數,其中x,y是樣本平均值。|rxy|≤1,當rxy=±1時,表示x與y之間有一一對應的函數關系;當rxy<0時,表示x與y之間為負相關關系,當rxy>0時,表示x與y之間為正相關關系。因此,當|rxy|越大,表示x與y的關系越密切。|rxy|與相關強度的關系具體見表1。
1.4 回歸方程建立
根據相關性分析,建立12 h和24 h暴雨概率與早稻減產率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
1.4.1 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建立
假設某一因變量y受k個自變量x1,x2,…,xk的影響,其中n組觀測值為(ya,x1a,x2a,…,xka),a=1,2,…,n。那么,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結構形式如下:
ya=β0+β1x1a+β2x2a+…+βkxka+εa(2)
式(2)中,β0,β1,…,βk為待定參數;εa為隨機變量。
1.4.2 擬合度檢驗
TSS=∑(Yi-Y)2為總離差平方和;ESS=∑(i-Y)2為回歸平方差;RSS=(∑Yi-i)2剩余平方和。得出判定系數R2==1-,該統計量越接近于1,表明模型的擬合優度越高。
2 暴雨災害風險評估及區劃
選取2012—2021年連平縣國家基本觀測站和12個中尺度區域自動站早稻從分蘗至成熟(即3—7月)12 h(08:00~20:00、20:00至翌日08:00)、24 h(20:00至翌日20:00)的降水量資料。采用廣東省暴雨標準:R12 h≥30 mm,R24 h≥50 mm。將不同站的達到暴雨的次數累積后計算出不同站12 h、24 h降水量達到暴雨的概率,具體見表2、表3。再將上述數據利用克里金插值法進行分析,分別繪制出12 h、24 h連平縣暴雨概率分布圖(圖1、圖2)。
由圖1可知,在12 h的尺度上,連平縣暴雨發生概率自北向南逐步增加。其中,隆街鎮、繡緞鎮、油溪鎮、田源鎮發生暴雨災害風險較高,暴雨發生概率在2.5%以上。上坪鎮、內莞鎮、連平縣城、高莞鎮、陂頭鎮發生暴雨災害風險較低,暴雨發生概率在2.3%以下。
由圖2可知,在24 h的尺度上,連平縣暴雨發生概率自北向南逐步增加。隆街鎮、忠信鎮、油溪鎮、三角鎮、溪山鎮發生暴雨災害風險較高,暴雨發生概率在2.5%以上。上坪鎮、內莞鎮、高莞鎮、大湖鎮、田源鎮發生暴雨災害風險較低,暴雨發生概率在2.3%以下。
對三防辦2012—2021年早稻暴雨致災次數進行整理,結合連平縣氣象臺開局的氣象證明所對應的災情,計算得到連平縣各鄉鎮早稻暴雨致災概率(表4),并使用克里金插值法對數據進行插值,從而繪制出連平縣早稻暴雨致災風險概率分布圖(圖3)。由圖3可知,連平縣早稻暴雨致災風險概率大致呈自北向南逐步增加的分布。發生暴雨致災概率與暴雨發生概率較為一致。
3 連平縣早稻暴雨致災風險閾值
結合上述資料及連平縣各鎮2012—2021年早稻減產率及其所對應的12、24 h降水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12、24 h降水量和減產率均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P<0.05),但12 h的擬合度高于24 h,因此只討論12 h降水量,其結果見圖4。
由圖4可知,12 h降水量與早稻減產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早稻減產率隨著R12 h增加而增加。通過早稻減產率與12 h降水量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回歸方程:y=0.007 3x+0.006 7。
將致災風險等級分為低風險、中風險、高風險、極高風險4個等級,并劃分出對應的減產率的4個區
間[8-10]。根據上述的一元線性回歸方程,結合專家建議,適當微調得到連平縣12 h暴雨致災風險閾值(表5)。從表5可知,當R12 h>55 mm時,連平縣早稻極有可能出現產量減少情況;而R12 h<20 mm時,早稻減產風險較低。
4 結論
(1)在12 h的尺度上,連平縣暴雨發生概率呈自北向南逐步增加的分布特征。隆街鎮、繡緞鎮、油溪鎮、田源鎮發生暴雨災害風險較高;上坪鎮、內莞鎮、連平縣城、高莞鎮、陂頭鎮發生暴雨災害風險較低。
(2)在24 h的尺度上,連平縣暴雨發生概率呈自北向南逐步增加的分布特征。隆街鎮、忠信鎮、油溪鎮、三角鎮、溪山鎮發生暴雨災害風險較高;上坪鎮、內莞鎮、高莞鎮、大湖鎮、田源鎮發生暴雨災害風險較低。
(3)通過對連平縣各鎮暴雨致災概率和早稻減產率進行研究,從而得到連平縣早稻12 h暴雨致災風險閾值,當R12 h>55 mm時,連平早稻減產風險較高,而R12 h<20 mm時,早稻減產風險較低。
(4)早稻的生長發育受溫度、濕度、雨量、光照等自然因素影響,并且各種因素影響的程度不一樣。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細化閾值,完善指標。
參考文獻
[1] 魏慶朝,張慶珩.災害損失及災害等級的確定[J].災害學, 1996(1):1-5.
[2] 鞠笑生,楊賢為,陳麗娟,等.我國單站旱澇指標確定和區域旱澇級別劃分的研究[J].應用氣象學報,1997(1):27-34.
[3] 李慶祥,黃嘉佑.北京地區強降水極端氣候事件閾值[J].水科學進展,2010,21(5):660-665.
[4] 李巧媛,丁賢法,許霖.降水量對湖南省水稻生產的影響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3(2):265-274.
[5] 馬潤佳,申雙和,陶蘇林.1961—2011年長江中下游地區一季稻洪澇災害時空變化及風險評估[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7,17(2):22-30.
[6] 韓秀君,孫曉巍,李爽,等.遼寧暴雨致災指標及災害影響預評估[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4,30(6):80-84.
[7] 蔡冰,劉壽東,費玉娟,等.江蘇省設施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等級區劃[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0):285-291.
[8] 王旭輝.暴雨災害對贛州西部早稻生產的影響[J].糧油與飼料科技,2023(2):135-137.
[9] 程斌,武智君,蔡河章,等.福建順昌縣早稻暴雨洪澇災害的風險區劃[J].農技服務,2020,37(10):104-108.
[10] 應達,蔡河章,鄭君亮,等.浦城縣早稻暴雨洪澇災害的風險評估[J].貴州農業科學,2020,48(2):2,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