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呈現趨多趨頻趨強趨廣態勢,暴雨洪澇災害的突發性、極端性、反常性越來越明顯。西干渠作為賀蘭山東麓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輸洪、散洪的重要任務。對此,闡述了西干渠基本情況,介紹了西干渠防汛體系,闡明了西干渠沿線近年山洪情況,分析了干渠防洪工程現存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防汛管理;極端天氣;暴雨洪澇
中圖分類號:S274.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1–0-03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各種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暴雨洪澇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防洪工程體系日益受到重視[1]。西干渠作為賀蘭山東麓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輸洪、散洪的重要任務。對此,對極端天氣情況下的西干渠防汛管理與對策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西干渠基本情況
1959年,寧夏西干渠在原昊王渠以及明代弘治十三年開鑿的靖虜渠基礎上開工建設,1960年通水,2019年西干渠擴建改造。西干渠自青銅峽河西總干渠引水,沿賀蘭山東麓蜿蜒北上,橫貫青銅峽市、永寧縣、銀川市、賀蘭縣,止于平羅縣崇崗鎮暖泉村,尾水入第二農場渠。
西干渠全長112.7 km,建有閘涵等控水、引水建筑物234座,設計引水流量71 m3/s,加大流量80 m3/s,全年干渠引水量5億m3,供水范圍涉及6縣(區)8個國有農場,設計灌溉面積7.31萬hm2,實際灌溉面積為6.73萬hm2。作為賀蘭山東麓地區的唯一可靠水源,西干渠是賀蘭山沿線取用地下水的水源替代,也是寧夏葡萄長廊供水水源地,在銀西生態用水、銀川西部都市圈建設,以及艾依河上段水系建設等綜合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
2 西干渠防汛體系
西干渠防汛體系主要以干渠為大動脈,滾鐘口水庫為核心,由渠道承接干渠上游及西側山洪溝入渠口及攔洪庫入渠口來洪,并通過渠道沿線退水閘泄洪,多余洪水通過水庫進水閘進庫承接蓄水,用于灌溉高峰期灌溉。滾鐘口水庫山洪可同時通過進水閘、泄洪閘向渠道泄洪,最終通過渠道泄洪閘泄走。同時,通過干渠渠道、泄洪閘、斗口、攔洪庫充分發揮攔、導、蓄、排等防汛功能,有效抵御洪水侵襲。
干渠沿賀蘭山有較大山洪溝43條,調查洪峰流量>100 m3/s的有18條(表1);沿線共建成攔洪庫、滯洪區20座,其中渠西一次攔洪庫14座(表2);渠東二次滯洪區6座(表3)。
3 西干渠沿線近年山洪情況
西干渠自1960年建成以來,賀蘭山沿渠共發生較大山洪42余次,西干渠被沖斷11次,東堤決口累計達236處。該區域暴雨歷時不長,大強度暴雨持續時間短。洪水特性與暴雨特性相應,歷時短,陡漲陡落,一般從開始起漲到峰落約6 h,流域面積較大的溝道洪水歷時可達10 h左右,因山勢陡峭,溝道發育,溝道小洪水漫流損失于坡地,大洪水則沖入坡地下部的渠道、攔洪庫、洼地等,危害較大,因此防汛任務十分艱巨。再加上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呈現趨多趨頻趨強趨廣態勢,暴雨等極端天氣突發,干渠沿線防汛工作任重道遠。
2016年,西干渠沿線發生山洪入渠3次,尤其是8月21日賀蘭山東麓中段暴發50年一遇山洪,拜寺口溝累計降水量達220 mm,蘇峪口溝洪峰420 m3/s;鎮北堡水庫入庫洪峰500 m3/s,超汛限水位60 cm,沿山公路鎮北堡至暖泉37 km范圍大小溝道均出現洪水過程,西干渠稍段洪水倒流,西堤漫頂2 km。
2017年6月以來,西干渠經歷了3次較大洪水侵襲,其中,7月25日洪水洪峰高,水量大,多條山洪溝同時暴發洪水并匯入西干渠。插旗口溝匯入西干渠洪峰達10 m3/s,大、小西峰溝最大洪峰達50 m3/s,洪水致使西干渠堤水毀嚴重,影響正常行水,造成經濟損失約80萬元。
2018年7月中下旬,西干渠先后發生了4次洪水入侵過程(發生時間7月19日、7月20日、7月22日、7月23日),其中7月22日的山洪洪峰最高,多條山洪溝同時暴發,洪水沖入渠道,鎮北堡攔洪溝最大洪峰
100 m3/s,插旗口溝最大洪峰30 m3/s,大小西峰溝最高洪峰80 m3/s。此次洪水造成西干渠水毀嚴重,東堤決口1處,西堤豁口7處,建筑物水毀4座,渠道砌護水毀
507 m,嚴重影響西干渠防汛及灌溉行水安全,災害損失約600萬元。
2022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西干渠經歷2次洪水過程,分別位于干渠稍段插旗口溝、上游大溝攔洪庫處,尤其是7月10日發生的大溝山洪入渠,最大泄洪流量達20 m3/s(持續時長2 h),山洪入渠處干渠渠底沖刷嚴重。
2023年西干渠經歷山洪2次,7月30日賀蘭山插旗口溝及崇崗一帶發生強降水天氣,五所插旗口溝(K106+600)、王光泰(K104+650)山洪入渠2 m3/s,洪水翻越渠堤進入干渠,沖毀西堤約20 m。8月10日,渠西大溝最大來洪90 m3/s,干渠最大入洪流量達30 m3/s。
4 干渠防洪工程現存問題
近年氣候變化異常,旱澇形勢不明,再加上賀蘭山百萬畝葡萄長廊工程建設的推進,西干渠灌溉面積逐年擴大,干渠防汛抗旱工作任重道遠。為保證上下游、左右岸均衡受益,西干渠管理處積極履行防汛、灌溉職能,確保安全度汛和干渠安瀾,但仍存在諸多問題。
4.1 監測預警體系不完善
西干渠沿線先后實施了銀西防洪工程、攔洪庫除險加固工程,夯實了銀西防洪基礎,同時也進行了防洪調度的節制閘、退水閘的更新改造及自動化系統建設,但西干渠賀蘭山東麓防洪體系在 “預報—預警—預演—預案”環節上仍存在短板。一是當前水庫壩體監測和渠道、泄洪溝道安裝預警及監控設施分別為不同的管理單位安裝,壩體安全監測與渠道未與預警體系進行有效整合。二是管理處業務系統防汛模塊建設不完善,水文、汛情、實時降水等信息未接入,與地方水務部門、水文中心等部門之間存在“信息孤島”現象,無法形成有效的預警體系。
4.2 防洪工程體系建設不足
一是西干渠下游泄洪溝道不通,局部斷面行洪能力不足,行洪區和滯洪區存在被當地居民占為耕地、養殖等問題,遠不能發揮“行、蓄、泄”的作用。螞蟻溝、小臘塔溝、插旗溝等山洪則直接入渠,給干渠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脅。二是渠西部分攔洪庫、滯洪區泄洪閘閘門為常年開啟狀態,不能充分發揮滯洪的作用。如大溝攔洪庫,當山洪來臨時,滯洪區蓄滯的洪水直接進入干渠,致使渠水洪水疊加,水量急劇增大引發洪水。三是渠西大壩攔洪庫、大溝攔洪庫、馬圈溝攔洪庫、磨石溝攔洪庫泄洪溝道、螞蟻口子溝等入干渠處未對渠道進行防沖刷砌護,山洪入渠容易造成渠底及砌護邊坡沖擊破壞,存在安全隱患。四是干渠沿線反帝溝、蘆花溝、沙井子溝在干渠泄洪時,不能按照預期泄洪能力進行泄洪,導致洪水不能及時泄出,加大了西干渠防汛的壓力。
4.3 灌溉與防汛矛盾十分突出
7月下旬至8月上旬,賀蘭山東麓沿線突發性降水天氣偏多,防汛工作任務重。然而,此期間為玉米、葡萄和水稻等作物灌溉高峰期。防汛與灌溉矛盾突出。在降水防汛過程中,干渠采取壓干或小流量措施運行,經常出現下游泄洪、上游抗旱的尷尬局面。尤其是在汛期,為保障防汛安全,干渠行水流量較小,干渠中上游高口高地直開口進水困難,供需水矛盾突出,出現下游防汛搶險往下排的兩難局面,渠道水量調度面臨嚴峻復雜的考驗。
4.4 防汛物資儲備基礎設施薄弱
一是儲備倉庫建設滯后,未專用防汛物資庫,建設面積小,儲備能力弱,設施老舊,管理處現有防汛物資儲備庫房6處,但也同時作為管理所的日常物資庫房,物資管理困難,儲備空間不足、調度不便等問題突出。二是物資儲備數量不足,儲備物資結構不合理,傳統常規物資(如編織袋、救生衣、鐵鍬等)儲備較多,而應急砂石料等搶險重要備品儲備明顯短缺。三是物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防汛物資與日常管理物資共儲,管理人員均為管理所財務人員代管,在物資調撥使用、更新等方面存在管理滯后情況。
5 加強西干渠防汛管理的對策
5.1 推動信息共享,完善防洪預警減災體系
第一,基于基礎地圖并結合水雨情監測站點實時監測及預報信息,實現山洪防御相關信息的分析、查詢、統計、輸出的信息化,以及地理信息圖形和屬性數據的交互查詢,并對地理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從而全方位了解山洪預警預案響應處理過程。
第二,建成集觀測、調控、預警、反饋一體化自動測控系統,實現信息采集存儲自動化、數據傳輸處理網絡化、管理調度數字化、決策支持智能化,全面構建信息化體系。相關部門可對河道水位、水文站點進行水位、流量監測超警預警;對水庫站點進行超汛預警;對賀蘭山東麓范圍內所有的雨情站點累計降水進行
24 h累計預警[3-4]。
第三,建立三維可視化洪水演進過程。相關部門應根據歷史、預報的河道洪水演進計算結果數據,充分利用三維可視化平臺的功能接口,連接洪水演進“模型結果數據庫”中的成果數據,以三維可視化的方式展現水演進結果或過程。
5.2 加強工程建設,提高運行及防洪標準
相關部門應繼續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賀蘭山東麓防洪工程等自治區重點工程建設為契機,加快干渠現代化防洪標準建設,完善“導、攔、滯、蓄、泄”的賀蘭山東麓防洪體系。第一,對干渠沿線泄洪溝道進行清淤整治,暢通干渠泄洪通道,確保干渠沿線泄洪閘及溝道滿足設計排洪要求。第二,對渠西大壩攔洪庫、大溝攔洪庫、馬圈溝攔洪庫、磨石溝攔洪庫泄洪溝道、螞蟻口子溝等入干渠處渠道進行防沖刷砌護,不斷增強渠道納洪輸洪能力[5]。
5.3 加強數字賦能,增強精細化管理能力
相關部門應堅持以“互聯網+智慧水利”為依托,加強對科技成果的應用,扎實推進信息化建設進程,將新時代技術成熟的信息化科技和智慧水利運用于干渠防汛及灌溉等日常工作,實現水資源管理向動態管理、精細管理、定量管理和科學管理轉變。
5.4 強化物資儲備,增強應急保障能力
相關部門應充分利用原有段點管理房屋,建立專用防汛物資儲備庫。轉變傳統思維模式,優化物資儲備,在歷史洪水災害情況上綜合分析研判,立足于“防大災、救大災、早計劃、早儲備”原則,準確掌握防汛情況,有針對性完善防汛物資儲備,切實做到賬物一致。同時,相關工作人員應對各類防汛物資要分類存放,并做好標識與入庫登記,完善物資的防火、防盜、防潮等管理工作,確保物資、設備性能處于最佳狀態,以增強防汛應急保障能力。
6 結束語
防汛管理工作并非一蹴而就,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在未來,相關部門應立足實際存在的問題,堅持遵循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的工作理念,筑緊筑牢“安全堤壩”,不斷提升干渠防洪度汛能力,變水害為水利,確保災害管得住、水能用得好,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岳自慧,李海霞,朱潔,等.寧夏賀蘭山東麓洪水資源化利用現狀及規劃研究[J].人民黃河,2021,43(S2):59-60,63.
[2] 陳天偉.賀蘭山東麓防洪體系的構建[J].水利規劃與設計, 2018(12):18-20,53.
[3] 馬亞林,李海軍.西干渠防汛灌溉管理措施探析[J].寧夏農林科技,2018,59(11):61-62.
[4] 余淵.寧夏西干渠的防洪與灌溉[J].寧夏農林科技,2009 (5):44-45.
[5] 王孜.寧夏引黃灌區渠道襯砌與滲漏試驗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