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選取我國2004—2020年30個省(市、自治區)相關數據,并將全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區域,采用三階段DEA-Malmquist指數方法,分別從靜態和動態對我國林業綠色生產效率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從靜態角度看,在排除外部環境和隨機因素的影響后,林業綠色生產效率有所下降;從動態角度來看,林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總體呈上升態勢,其中,技術進步的貢獻最大,而技術效率的拉動作用還需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林業;綠色生產效率;三階段DEA-Malmquist
中圖分類號:F326.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1–0-03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舉措,也是關系經濟社會、人民幸福和國家未來的長遠大計。作為綠色產業,林業通過完善傳統生產結構,為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綠色生產效率已成為林業長遠發展的關鍵動力。基于此,學者運用多種方法對林業生產要素配置效率進行分析,如劉清泉等[1]采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方法將林業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分解;姜鈺等[2]、黃書苑等[3]運用DEA-Malmquist指數法,對中國林業全要素生產率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楊旭等[4]、呂潔華等[5]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測算我國林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選用2004—2020年林業投入產出相關數據,運用三階段DEA-Malmquist模型對我國林業綠色生產效率進行測算,以期得到更為科學合理的效率水平值,為我國林業發展提供可靠依據。
1 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1.1 指標選取
參考呂潔華等的研究,確定林業綠色生產效率測算指標體系(表1)。
1.2 數據來源
選取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作為研究對象(西藏及港澳臺地區除外),研究期間為2004—2020年。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林業統計年鑒》及EPS數據庫。
2 實證分析結果
2.1 林業綠色生產效率靜態分析
2.1.1 傳統DEA生產效率測度
該階段主要運用BCC模型,使用DEAP2.1軟件測算2020年林業綠色生產效率。測度結果見表2。
2020年中國綠色林業生產效率平均值為0.660,純技術效率平均值為0.671,規模效率平均值為0.987。技術效率方面,北京、天津、上海等9個省(市)處于前沿面,說明這些地區在發展過程中資源配置較為合理。從規模效率來看,海南、重慶和新疆處于規模效率遞增階段,河北、安徽、云南和廣西處于規模效率遞減階段,其余省(市、自治區)處于規模效應趨平階段。
2.1.2 調整后生產效率測度
排除環境變量影響,調整后的計算結果見表3。
從表3可知,剔除影響后,技術效率均值從0.660下降至0.656,純技術效率均值從0.671上升至0.719,規模效率均值從0.987下降至0.923。
從技術效率來看,前沿面地區由9個減少至6個。各省份中,河北、山西、內蒙古等19個(市、自治區)在第三階段的技術效率有所下降,說明這些省(市、自治區)之前的技術效率較高與所處環境密切相關,但在消除環境影響后,綜合效率有所下降。安徽、湖北、湖南等7個省(市、自治區)在第三階段的總體效率有所提高,說明這些省(市、自治區)總體效率低的原因是外部環境造成的,但具有較高的管理水平。
2.2 林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動態分析
為從動態角度對其進行更為全面的分析,利用DEAP2.1軟件對2004—2020年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進行Malmquist指數分析,結果見表4、表5。由表4可知,2004—2020年我國林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均值為1.136,說明綜合考慮土地、勞動、資本、能源等要素后的生產率水平為上升趨勢,總體上升13.6%。其中,技術效率呈上升趨勢,說明在林業生產過程中更關注林業高新技術的更新換代,對效率提升方面重視程度稍有不足。將技術效率進一步分解可知,規模效率拉動了技術效率的提升,而純技術效率則對技術效率增長具有負面影響。分年度來看,2017—2018年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最快,為194.3%,2006—2007年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呈現負增長,為-0.4%。
由表5結果可知,分區域來看,研究期內東部、中部和西部3個地區的林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均值分別提升19.1%、16.0%、7.7%,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林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來源于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的雙重影響,而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林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更多來源于技術進步。
分省(市、自治區)來看,2004—2020年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之間林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存在明顯差異。30個省(市、自治區)中林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有15個要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高。有15個省(市、自治區)的林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林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低于全區平均水平但高于1的省(市、自治區)有13個。其余2個省(市)的林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低于1,分別為上海和青海。
3 結論
從靜態和動態角度對林業綠色生產效率及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算,結論如下:
(1)剔除環境變量和隨機因素影響后,2020年我國林業綠色生產效率的綜合效率均值下降至0.656,純技術效率均值上升至0.719,規模效率均值下降至0.923。處于前沿面的地區由9個下降至6個,占20%的比例。
(2)林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增長,平均提升13.6%,2017—2018年增長最快,2006—2007年增長最慢。30個省(市、自治區)中有28個全要素生產率均處于上升趨勢,且相互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其中天津最高,甘肅最低。
參考文獻
[1] 劉清泉,江華.中國林業全要素生產率測算[J].統計與決策,2017(4):146-149.
[2] 姜鈺,管時一.中國林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時空演變及集聚特征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8,32(2):117-121.
[3] 黃書苑,馬丁丑.西北地區家庭林業全要素生產率測算及收斂性分析:基于陜甘兩省7年的1000個固定樣本[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1,35(2):21-27.
[4] 楊旭,屈志光,鄧遠建.中國省域林業生產技術效率的空間收斂性及分異特征[J].資源科學,2021,43(10):1947-1960.
[5] 呂潔華,孫嘉宇,蔡秀亭.中國林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時空演變分析[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2,21(3):3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