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利用文獻綜述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通過建立耦合模型對2012—2021年寧夏和西北四?。ㄗ灾螀^)的耦合協調關系作出研究。結果顯示:寧夏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整體協調發展趨勢逐漸改善,系統綜合值整體穩定向好。
關鍵詞:耦合關系;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1–0-0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探究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是新發展階段的時代要求,寧夏回族自治區(以下簡稱寧夏)積極響應國家發展方向,并做出工作部署。2020年7月,中國共產黨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二屆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對建設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這一工作任務作出了全面部署,并確保為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做出示范,創造經驗,打造樣板。在“十四五”時期,寧夏以建設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中心,率先走出一條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之路。因此,在國家綠色發展理念和地區發展道路的背景下,研究寧夏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耦合協調關系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
1 研究方法
應用文獻研究法,通過大量搜集關于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耦合發展的核心期刊、論文等,對最新研究現狀等內容進行了解,并且借鑒先前學者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軟件使用,從而厘清論文思路和框架,形成個人對研究主題的科學認知與理解[1-3]。
在數據支撐下構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各自的指標體系,并通過建立兩者之間的耦合關系模型,分析其協調關系。
2 寧夏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
2.1 經濟發展現狀
2013—2019年,寧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均呈現穩定增加的趨勢,繼2020年后,生產總值于2021年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較為平穩,為5 000~
6 000元,且呈現微弱的遞增趨勢。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穩定上升,在2016年達到近十年的峰值為
57 127.48元。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穩步提升,除2012年未達到10 000元,之后逐年遞增;2020年受大環境影響導致人均零售額有所下降,但仍呈現總體穩步增加的趨勢。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加,2019年達到2012—2021年間峰值,為34 328.5元。
2.2 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2013年寧夏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68.8%,在研究區間內最低;2012年達最高值89.9%。整體來說,2012—2021年寧夏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定在80%左右,趨勢向好。
園林綠地面積逐年遞增,2012年為區間內最小值5 050 hm2,2021年達到最大值8 459 hm2,增長顯著。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整體增長,2019年達到最大值130.4萬t。人均水資源量基本平穩,2012—2021年,寧夏整體人均水資源量基本穩定于2 100 m3/人。人均耕地面積緩慢上升,2012年耕地面積最小,約為0.17 hm2;
2013年達到區間內最大面積,約為0.20 hm2。
3 寧夏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耦合研究
3.1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指標體系
將指標分為2個一級指標,即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一級指標下再分別建立二級指標。經濟發展的二級指標包括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生態環境保護的二級指標包括人均耕地面積、園林綠地面積、人均水資源量、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
3.2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耦合協調度體系及評價
將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具體步驟如下:
正向指標:Xij=(X-Xmin)/(Xmax-Xmin)
其中,X為原始數據。
計算權重:Yij=Xij/∑Xij
計算熵:Ej=(Yij×ln Yij)
其中,當Yij=0時,令Yij×lnYij=0,m為指標數量。
計算熵的冗余度:Dj=1-Ej
確定指標權重:Wi=Dj/Dj
3.2.1 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度體系
選取的5個指標皆與經濟發展之間呈正相關,故整體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計算出相關數據后,保留三位小數進行整理(表1)。
3.2.2 生態環境保護的耦合協調度體系
本研究選取的五個經濟發展指標皆與經濟發展之間呈正相關,故整體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在描述生態環境的指標中,能源消耗總量與生態環境為負相關,因此在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時應用負向指標計算公式,將其轉化為正向指標。再采取相同計算流程,對所需數據進行計算。
3.2.3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耦合協調度計算及評價
計算指標體系綜合值:Fi=Xij×Wi
耦合協調度模型:C=2×
T=αf(x)+βg(y)
D=
其中,C為耦合度;T為綜合協調指數;D為耦合協調度。f(x)表示經濟發展體系綜合值,g(y)表示生態環境體系綜合值;α與β為待定系數,體現的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影響系數,假定兩者比重相同,設α=β=0.5。耦合協調度D的數值應處于[0,1]之間。當協調度為1時,代表兩者之間處于最佳耦合關系,D值越大,則代表所研究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關系越好,協調發展。
根據劃分出的等級評價標準,對寧夏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度進行評價。寧夏生態環境保護效果整體穩定提高,在2016年達到峰值0.879,于2017年同比下降41.3%;經濟發展增長顯著,從2012年的0.185增長至2021年的0.965,平均上升7.8%(表3)。
由圖1可知,由2012年的瀕臨失調到2014年開始達到中級協調,2019—2021年穩定于良好協調等級。從2012年最低協調度0.482到2020年達到研究期間峰值0.879,這表明寧夏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關系顯著改善。
為進一步研究協調度的具體變化趨勢,在折線圖的基礎上增添了趨勢線進行十年的協調關系總體分析??梢园l現2012—2021年寧夏耦合協調度整體向好。
圖1 "2012—2021年寧夏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耦合度
3.3 西北五省(自治區)的耦合度比較分析
為進一步通過耦合協調度探究寧夏存在的問題,對西北五省(自治區)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耦合度進行比較分析(表4)。數據主要來源于各地區《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統計摘要》等。
2012—2021年,除新疆的其他四省份的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度都顯現出小幅波動提高的發展趨勢,而新疆整體出現下降趨勢。2021年,寧夏和甘肅的協調度最高,新疆最低。從整體變化幅度來說,寧夏增長65.5%、甘肅增長75.9%、陜西增長115.6%、青海增長29.3%、新疆降低20.3%。寧夏在西北五省中處于中等水平。
3.4 研究結論
(1)通過建立耦合協調模型,求出2012—2021年寧夏的耦合協調度可知,寧夏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整體協調發展趨勢逐漸改善,并主要維持在中級協調。經濟與生態之間已經形成穩定的協調狀態,經濟和生態的各自相關指標也整體穩定向好。
(2)與西北其他四?。ㄗ灾螀^)協調度對比,從2014年開始,寧夏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度皆優于西北地區的其他四?。ㄗ灾螀^),僅2012、2013年協調度較差。其中,2012年寧夏與青海、新疆相差較大,尤其新疆已處于中級協調時,寧夏仍處于初級協調狀態,最大差值為0.198;2013年寧夏協調度低于甘肅、新疆,且這兩?。ㄗ灾螀^)均已處于中級協調,與新疆的差值進一步加大為0.228。2014年后,寧夏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度均優于其他四省。
4 存在問題及相應建議
4.1 存在問題
第一,人均進出口低。寧夏進出口種類較為單一,民營企業規模小,尚處于發展期,且在寧夏進出口貿易中,交易規模較小。進出口貿易所需專業人才尚存在空缺。此外,相關部門各項政策執行力度不足,部門間的協調配合能力較弱,導致相關政策的預期效果無法高效實現。
第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低。當前,寧夏仍處于能耗大、有效轉換率低的工業階段,對煤炭等傳統能源的利用尚處于資本密集型階段,未將創新技術、高新科技手段應用于能源消耗的改善方面。寧夏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煤炭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貿易往來主要依賴于各種煤炭資源,無論是公眾的日常使用,還是與各省對外國家的貿易都加強了對于能源的需求。而在這之中,主要的能源是煤炭,其特點便是轉換率低。因此寧夏將煤炭作為主要能源,使得整體工業固體廢物利用量低。
第三,人均水資源量較低。寧夏海拔高,且處于內陸之中,同時受溫帶大陸性季風的氣候影響,使得寧夏的年降水量較少,加之氣候干燥,導致蒸發比較快,地表的水資源很難留存。此外,公眾的節水意識較為薄弱,水資源利用量較小,有效轉化為人均的水資源量較少。
4.2 相應建議
4.2.1 促進寧夏的整體經濟增長
在制度方面,堅持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政策,支持鼓勵民營經濟發揮更大的經濟作用,加大國有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結構性改革力度,進一步協調完善經濟傳導機制。在創新方面,在關鍵技術領域加大研發投資力度,完善金融創新,促進資本市場對經濟和產業的引領作用,對創新企業及技術給予政策優惠或補貼,從思想上筑牢創新的基石,加大對民營企業的創新扶持力度。在投資方面,加大對社會保障方面的投資建設力度,根據產業結構布局有效合理地對第一、二、三產業進行投資分配。
4.2.2 提高寧夏對外開放程度
調整對外貿易結構,減少對原材料、傳統生產資料的交易依賴;扶持補貼民營企業及各種中小微企業,完善相應設施和企業結構,學習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大力開發寧夏特色商品,健全人才培養機制,除了對學習外語人才開展專業課程培訓,還應培養其商業素養,加深其對不同地區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在條件允許下組織對外研學和文化交流活動。
4.2.3 堅持發展綠色經濟
在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利用量方面,堅持發展綠色經濟,促進經濟和生態的相輔相成,以經濟促生態,以生態護經濟。提高資源利用轉換效率,促進傳統耗能相關產業向綠色可持續產業升級,對能源進行深加工精加工,推動傳統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
參考文獻
[1] 周文慧,鈔小靜.黃河流域數字基礎設施、經濟發展韌性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耦合協調發展分析:基于三元系統耦合協調模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3,37(9):1-9.
[2] 張友國.構建生態文明新格局:釋義與路徑探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3,33(7):9-17.
[3] 任保平,張陳璇.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耦合協調的開放發展驅動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23(3): 13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