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方面,氣象部門具有獨特的優勢并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持續提升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是應有之義。《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提出“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支撐”,在此背景下,強調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注入氣象力量、發揮氣象作用,確保提供優質的氣象保障服務,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基于此,介紹了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的理論支撐,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業務體系建設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業務體系;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1–0-03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美麗中國”這一理念,“美麗中國”強調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處于更加突出的位置,黨和國家強調做好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服務工作,從多個方面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撐,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中提出的“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支撐”觀點具有深遠意義,為氣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深刻認識到氣象服務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并樹立“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支撐為先”的理念提供指導。在推進氣象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氣象部門正著力于頂層設計與科學布局,致力于構建完善的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業務體系,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基于現有文獻資料,將進一步探討“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支撐”觀點,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業務體系建設的具體實施策略。
1 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的理論支撐
在《綱要》的指引下,氣象部門及業務人員深刻認識到,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放于重要位置,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斷提升氣象保障服務能力。結合《綱要》的具體闡述,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明確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的理論支撐:首先,深入挖掘氣候資源,助力綠色發展;其次,應對氣候變化,強化科技支撐;最后,保護生態系統,建設美麗家園。
在“深入挖掘氣候資源,助力綠色發展”這一方面,其核心理論觀點在于加強對氣候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充分挖掘其潛在價值,從而有效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以風能和太陽能氣象服務的高質量發展為例,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應大力推進對風能和太陽能的監測評估及預報預測,有針對性地優化新能源氣象服務體系,為國家能源電力行業的決策提供精準的氣象服務,并以此為基礎解決氣候和環境問題。
在“應對氣候變化,強化科技支撐”這一方面,《綱要》明確提出要持續加強氣候變化的科學評估,確保氣候安全,并在掌握氣候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在整個過程中強化氣象保障服務的科技創新。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應重點開展“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氣候變化檢測歸因等機理研究”“溫室氣體觀測網建設”,并持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氣象標準體系建設,將氣候變化監測評估預估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全面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水平[1]。
通過加強氣象保障服務的科技創新,并深化生態安全氣象保障示范,必將滿足生態文明建設對氣象保障服務的迫切需求。
在“保護生態系統,建設美麗家園”的宏偉藍圖中,應深刻認識到氣象保障服務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系統保護中的關鍵作用。為此,氣象部門應積極構建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系統保護為核心目標的氣象服務機制,提供優質氣象服務。在保護生態系統的過程中,可以運用氣象監測評估技術、氣象遙感產品等手段,對重點生態區的濕地、河流、湖泊、森林、農田等進行全面氣象監測。在全面掌握氣象信息的基礎上,促進生態系統保護工作有序開展,從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2]。
2 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業務體系建設的要求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氣象保障服務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在氣象保障服務工作中,氣象保障業務體系的建設無疑是重中之重。為此,氣象部門必須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將氣象保障業務體系建設視為一項重要任務,充分發揮其基礎保障作用。
在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業務體系中,應著重分析并把握五個關鍵要求。第一,在氣象保障業務體系建設過程中,需堅持強化頂層設計,著力優化氣象保障業務布局與能力建設,推動氣象工作深度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同時確保氣象工作與相關部門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緊密銜接。
第二,在氣象保障業務體系建設全過程中,氣象部門應聚焦重點領域(如防災減災),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充分發揮氣象保障業務體系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扶貧、鄉村振興及支撐綠色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在氣象保障業務體系建設中,必須持續完善業務體系,例如,健全生態氣象監測預報服務業務體系,全面提升氣象保障業務的服務能力。氣象保障技術體系建設同樣重要,氣象部門和業務人員應該注重預報預警技術、遙感技術、定量評價技術等重要技術的推廣運用,以便充分發揮各方面的技術優勢,從而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工作[3]。
第四,在氣象保障業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應強化組織領導與科普宣傳,力求形成上下聯動、統籌規范的管理格局。通過持續發揮人才、技術、制度及資金等方面的優勢,推動氣象保障業務體系建設工作人員主動作為、不斷創新。
第五,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諸多挑戰。當前工作具有復雜性與挑戰性,為充分發揮氣象保障業務體系的作用,關鍵在于堅持探索創新,以滿足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
3 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業務體系建設的實踐
3.1 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標準體系的設計
為提高氣象保障業務工作質量,應將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標準體系視為重要抓手,將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納入其中,從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準化進程。氣象部門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必須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標準體系的設計,確保該體系能夠全面覆蓋大氣環境治理、氣象防災減災、生態保護與修復、氣候變化問題應對等多個領域,避免出現標準缺失的問題。
在設計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標準體系的過程中,重點參考《綱要》中的要求和依據,同時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對氣象保障工作的具體要求,重點設計基礎通用標準子體系、生態氣象監測子體系、生態氣象觀測子體系、生態氣象預報預警子體系、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氣象保障子體系、綠色低碳發展氣象保障子體系、氣候和氣候變化生態影響評估子體系、生態氣象業務平臺子體系、生態氣象服務產品制作子體系以及生態氣象評價子體系。
氣象部門應強調在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標準體系中體現氣象價值,充分發揮資料保障、技術保障等重要優勢。在資料保障優勢方面,關鍵在于充分利用全國的農業氣象試驗站、氣象觀測臺站、大氣成分觀測站等各種觀測資料及長期衛星監測資料,并促進標準化的實現,在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標準體系中有效發揮資料保障優勢[4]。在技術保障優勢方面,關鍵在于有效整合當前的氣象技術、防災減災技術、綠色發展技術以及生態氣象信息提取與運用技術,確保這些技術手段能夠切實作用于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標準體系,從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氣象保障。
在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氣象保障子體系的設計中,氣象部門需全面分析生態文明建設中各重大工程對氣象保障的具體需求,重點涵蓋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植樹造林種草、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等關鍵領域。該子體系將圍繞水污染治理氣象保障、大氣污染治理氣象保障、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氣象保障等核心內容,制定標準化、精細化的氣象保障服務技術標準,從而有效支持生態文明建設。
在生態氣象評價子體系的設計中,需充分利用生態氣象觀測數據,并結合當前的生態氣象指標和模型,評估天氣氣候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影響:一是基于遙感監測的遙感評價,二是基于氣象要素的氣象影響評價,三是基于模式計算結果的評價,四是基于地面觀測數據的評價。生態氣象評價子體系設計主要包括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與嚴守氣象影響評估、生態價值氣象影響評估、生態服務功能氣象影響評估、生態氣象災害影響評估、生態狀況氣象條件影響評估。
3.2 在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中強化科技創新
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氣象部門采用的各種氣象技術手段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將各種氣象技術手段有效運用于氣象保障業務體系,有利于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水平[5]。當前,氣象部門已深刻認識到,為不斷提升服務生態文明建設能力,亟須在氣象保障業務中強化科技創新。充分發揮現有科技手段的優勢,為防災減災、生態氣象評估預警、生態和環境保護、生態恢復與綠色發展等領域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因此,氣象部門應持續強調科技創新在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展現氣象技術手段的實際價值。
具體而言,在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中,氣象部門應著重從五個方面強化科技創新。第一,應積極在氣象保障業務體系中引入大數據技術,并結合基于大數據的生態氣象信息提取與應用技術,精準識別與氣象相關的生態因子,并在生態信息表達中合理運用氣候因子。
第二,應深入探索和應用生態氣象歸因與耦合生物—化學—物理—社會過程的生態氣象數值模式,精準識別生態破壞問題的性質,例如,判斷生態破壞問題是否由自然因素引發,或是否經過長期演變,從而為解決生態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第三,應優化生態氣象監測評估預警技術手段,并加強生態氣象適應與風險評價,動態掌握區域氣象條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影響,進而優化生態保護修復措施,有效規避氣象風險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潛在不良影響。
第四,應運用生態氣象修復與調控技術,如修復性人工增雨、水資源污染治理等先進技術,以便動態研判與應對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氣象風險。
第五,應建立和完善生態氣象地面監測站網,利用遙感技術、衛星遙感資料開展生態氣象監測評估研究,尤其是利用成熟的遙感技術,精準防范針對重大生態保護問題、生態脆弱區及敏感區的氣象風險。此外,氣象部門在涉及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文明建設中,應強調定量化描述生態系統,關鍵是在氣象保障業務的科技創新中明確生態系統的描述指標,并設計相應的生態氣象觀測系統,這將是后續工作的重點之一。
3.3 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相應機制的建立
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氣象工作的保障作用不可或缺。為提供全方位的氣象保障服務,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機制是關鍵所在。《綱要》明確提出建立長江重點生態區生態氣象服務機制,并闡述了若干重要理念和要求,對此相關部門需深入分析和解讀,明確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機制的構建思路與方向。當前,在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機制的構建過程中,應重點關注節能減排氣象保障機制、環境保護氣象保障機制、生態氣象預報預警保障機制、生態安全氣象保障機制、重大工程建設氣象保障機制、“三農”工作氣象保障機制、國土資源氣象保障機制以及氣象災害應急保障機制等方面。
生態氣象預報預警保障機制需全面覆蓋重大氣象災害及衍生次生災害的全過程預報預警,重點關注暴雨、洪澇、干旱、冰雹、大風等災害類型,并構建這些災害對生態文明建設影響的預報預警標準體系。在構建的生態氣象預報預警保障機制中,技術標準主要涉及生態產品價值、生態服務功能及天氣現象和自然物候景觀的氣象影響預報。
在重大工程建設氣象保障機制的建立過程中,必須深刻認識到重大工程建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影響,并注重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推進重大工程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其對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具體而言,重大工程建設氣象保障機制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重大工程建設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強風、雷擊、暴雨、冰雪等氣象災害進行影響分析與評價;二是對重大工程運營期間排放的氣溶膠、溫室氣體等進行監測預警,評估其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的影響;三是結合氣象數據資料,論證重大工程建設的氣候可行性,充分發揮氣象在重大工程建設中的保障作用;四是對氣象災害風險區域的重大工程建設項目進行全過程監測預警,動態調整氣象災害的預警和防范措施,并結合實際情況合理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
在氣象保障機制建設的探索創新中,氣象部門需緊密對接地方生態文明建設需求,如對生態脆弱區的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進行綜合分析。在這一過程中,需不斷分析新形勢、把握新要求、交流新經驗、謀劃新舉措,以突破生態脆弱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困境[6]。
4 結束語
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至關重要,應充分發揮氣象保障服務的優勢,有效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業務體系的建設。在構建這一體系的過程中,應從氣候系統的角度出發,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的決策支持。同時,強化科技創新,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系統、生態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進一步強化氣象支撐,使氣象保障業務體系更好地服務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氣象部門及其業務人員應持續加大研究力度,推動氣象保障服務業務的科技創新,積極引入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方法,不斷提升服務效能。
參考文獻
[1] 黃珊.赤峰市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的思考與研究[J].農業災害研究,2024,14(2):307-309.
[2] 趙達.縣級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體系保障能力建設探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3,13(10):196-198.
[3] 陳嘯天,王寧.城市生態建設對空氣質量的影響[J].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學報,2023,33(3):75-80,85.
[4] 徐智.農業氣象技術裝備保障業務信息化建設[J].安徽農學通報,2023,29(21):149-152.
[5] 魏莎力.氣象技術裝備保障業務信息化建設[J].安徽農學通報,2023,29(19):109-111.
[6] 吳曉,岳勇,陳增境.氣象業務綜合平臺設計與實現[J].長江信息通信,2022,35(1):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