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陜西省寶雞市千陽縣旱澇、冰雹、大風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對該地區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基于此,闡明了千陽縣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水平的必要性,分析了千陽縣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現狀,指出了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的建議,為千陽縣防災減災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千陽縣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1–0-03
當前,氣候變化挑戰日益嚴峻,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自然災害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愈加突出[1]。人工影響天氣(以下簡稱人影)技術迅速發展,其應用(人工防雹、人工增雨和人工消霧等)已由分散、粗放型發展逐漸轉向以集約化、融合型、安全性為導向發展,成為糧食生產、防災減災和生態修復的重要手段[2]。通過精確的天氣調控、人影技術能夠有效緩解極端氣候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為防災減災、環境保護等提供技術支撐。然而,盡管人影技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面臨著許多挑戰,如技術的精準性、成本、環境影響等問題。因此,如何在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評估和提高不同地區的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已成為亟須解決的關鍵課題。對此,以陜西省寶雞市千陽縣為例,探討千陽縣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現狀及提出相關建議,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 千陽縣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水平的必要性
陜西省寶雞市千陽縣地處關中西錘,位于華北區陜甘寧盆地邊緣,海拔為710~1 545 m[3]。地貌特征表現為山嶺連綿,丘陵起伏,臺原破碎,谷川狹長,河流湍急,氣候類型為暖溫大陸性季風氣候和半濕潤半干旱的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12.0 ℃,年平均降水量574.2 mm,四季分明,但自然災害頻發。
全縣以農業經濟為主導,2023年糧食種植面積1.88萬hm2,總產突破6.8萬t。蘋果種植面積達到0.88萬hm2,育苗0.20萬hm2,產量達到19.8萬t、出圃苗木3 000萬余株,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5億元,為全國最大的矮砧蘋果生產基地和苗木繁育基地,千陽紅蘋果曾三次供貨太空站[4];奶山羊存欄26.6萬只,全產業鏈產值25億元,為全國莎能奶山羊種質資源庫。特殊的地理地形造成干旱、大風、冰雹、暴雨、霜凍等極端性災害,對當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尤其是支柱性產業(蘋果、糧食作物)受冰雹、干旱、霜凍等氣象災害的影響尤為顯著[5]。
因此,提升氣象服務的現代化水平,尤其是通過精準的天氣預報和氣象干預手段,成為千陽縣應對氣象災害的關鍵所在。通過加強人影技術的應用,可以在干旱、暴雨等極端天氣情況下,實施人工增雨或人工消霧等措施,幫助緩解農業生產中的水資源匱乏現狀,同時為減少冰雹和霜凍對作物的傷害提供技術保障。此外,完善的氣象監測網絡與預警系統不僅能夠提高地方政府的應急響應能力,還能夠為農民提供及時的氣象信息,幫助他們制定科學的農業生產決策,從而有效減少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保障農業生產的穩步發展。
2 千陽縣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現狀
2.1 氣象監測能力建設
當前,千陽縣已安裝有2套國家基本氣象站,觀測要素包括氣壓、氣溫、濕度、風向、風速、降水、能見度、地面溫度、草面溫度、淺層地溫、深層地溫、大型蒸發、日照、凍土、視程障礙、土壤水分、天氣現象等。此外,全縣安裝了18個自動氣象站(7個6要素站、9個4要素站,2個2要素站),實現了全縣全區域氣象數據監測。
2.2 氣象信息發布和接收
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的發布和接收是防災減災工作的關鍵環節。經過多年的努力,千陽縣氣象局的預警能力顯著提高。首先,在汛期前更新了各級應急責任人信息,實現了氣象信息員的村級全覆蓋。其次,拓寬了公眾氣象信息發布渠道,包括電視、手機短信和微信等,基本覆蓋所有部門、行政村及重點隱患區域[6]。最后,千陽縣充分運用“5G +氣象靶向短信觸發預警”手段,以提高氣象服務質量。例如,當雨量達到紅色預警標準時,氣象局能精準制作暴雨預警信息并推送至鄉鎮。在2024年7月23日暴雨中,4個監測站的降水量>200 mm,最大降水量達到252.1 mm。氣象局及時升級紅色預警,向張家塬鎮、草碧鎮和水溝鎮全域發布預警,幫助各級政府有效組織防災減災工作。此次暴雨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6億元,但無人員傷亡,充分體現了應急措施的有效性。
2.3 人工增雨防雹工作
在政府和上級氣象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千陽縣氣象局緊密監測強對流天氣,及時開展防雹增雨作業,為防災減災、服務農業、促進生態文明及保障重大活動發揮了積極作用。例如,在應對霧霾天氣時,千陽縣氣象局會向云層中播撒催化劑,促進云霧消散,從而減少霧霾的持續時間和降低濃度,提高空氣質量,增加光照強度,促進植物光合作用,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在小麥返青、玉米出苗及瓜果成熟等關鍵時期,選擇云層較厚、水汽充足的天氣條件開展人工增雨作業,以增強作業效果,滿足農業生態環境的水分需求;針對冰雹天氣,在水果生長、小麥灌漿和玉米抽雄期間,過量撒播催化劑以改變云和降水的微物理結構,增加人工冰雹胚胎,爭奪云中水分,從而抑制冰雹的生長。同時,利用地面作業裝備產生的沖擊波,干擾云中有組織的上升氣流,促使小冰雹在變大之前融化成雨,降低冰雹對經濟作物的危害[7-9]。
當前,千陽縣配備了5門“三七”高炮,1部固定火箭發射裝置,1輛拖車型移動火箭,作業點分別位于曹家塬、三泉、上店、南灣嶺、普社和海升蘋果示范園A區,初步形成山區防雹與川塬增雨相結合的作業格局。其中,三泉、上店和曹家塬作業點的“三七”高炮已完成自動化升級。
2.4 氣象傳播方式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公眾獲取氣象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樣化。千陽縣積極探索并利用新型媒體傳播氣象知識,提升信息的便捷性和及時性。每年通過3·23世界氣象日、5·12全國防災減災日等重要節日,針對不同年齡段和文化背景的人群,設計更為生動、有趣的科普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同時,組織鎮氣象信息員培訓,并邀請中小學生參觀氣象局科普基地,增強青少年的氣象防災減災意識。通過多舉措豐富宣傳方式,有效增強了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提高了自救互救能力。
此外,千陽縣注重基層氣象服務隊伍的建設,定期組織鎮氣象信息員培訓,提高其氣象預警與災害應對能力。這些氣象信息員成為鄉村氣象信息的傳播者和災害防控的第一線力量,他們不僅承擔著及時發布天氣預警信息的職責,還能夠向當地居民普及氣象災害的防范知識。并且,千陽縣氣象局還積極邀請中小學生參觀氣象局的科普基地,通過生動的展示和互動體驗,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氣象變化和災害防范,增強其氣象防災減災意識。
3 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存在的問題
3.1 縣級預報員整體素質參差不齊,綜合業務能力不足
當前,縣級氣象預報員的整體素質存在較大差異,綜合業務能力普遍不足。部分預報員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未能得到有效培訓,對復雜氣象現象的分析和判斷能力較弱,缺乏系統性的學習與交流機制。同時,部分預報員不熟悉本地區氣候背景和氣象災害風險特點,再加上專業知識和跨學科技能儲備不足,直接影響了氣象服務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因此,提高預報員的業務能力和專業素養亟須引起重視。
3.2 預警信息得不到高度重視,預警覆蓋面有限
預警信息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導致覆蓋范圍不夠全面。在許多地區,盡管有多種傳播渠道可供選擇,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協調與資源整合,預警信息未能全面到達所有潛在受影響的群體。這種情況在偏遠地區和特定人群中表現得更為明顯。許多村民對預警信息的存在和重要性缺乏認識,或者未能及時接收到相關信息,增加了他們在遭遇極端天氣時的風險。因此,提高預警信息的重視程度和覆蓋率,成為保障公眾安全的重要任務。
3.3 人影作業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不足
當前,千陽縣使用的高炮均為部隊退役高炮,雖然在氣象作業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其使用年限較長,設備老化,故障率較高,維修成本逐年增加,且技術更新滯后,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氣象作業的需求。此外,盡管部分高炮已經進行自動化改造,但仍有部分作業環節依賴人工操作,導致作業過程中的安全隱患和風險環節增多,尤其是在高強度的氣象干預過程中,人工操作的精確度和及時性較為有限,容易出現偏差。在作業過程中,如選擇最佳作業時機、確定適宜的用彈量、調整射擊角度等關鍵操作參數,仍依賴操作人員的經驗和判斷,缺乏基于數據分析和氣象條件的科學指導。這種經驗主義的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完成任務,但缺乏科學依據,導致作業效果受限,影響了人影作業的效率和準確性,甚至可能導致資源浪費。 因此,提高人影作業的自動化水平,引入更加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改造,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3.4 人影作業人員專業技能水平不足
全縣20余名人影從業人員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年齡偏大。人員的頻繁變動也對作業的連續性產生了負面影響。大多數作業人員缺乏對現代信息技術的理解,無法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時,縣級人影辦的工作人員普遍來自非氣象相關專業,專業知識相對不強,導致在作業裝備維護、安全培訓、日常管理及彈藥運輸等環節面臨諸多挑戰。隨著人影作業安全管理要求的提高,現有管理力量略顯薄弱,亟須加強專業培訓和管理,以降低安全風險,確保作業順利進行。
4 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議
4.1 制定科學合理的人影作業方案
相關部門可根據農業產業區轄區內農業種植結構和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結合氣候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人影作業方案,以提高決策與指揮能力。持續監測和分析氣象數據,依托氣象衛星、天氣雷達和探空資料,為作業條件的監測預報、實施及后續指揮提供技術支持[10-11]。同時,通過建立云水資源精細化探測體系,不斷提高監測能力,使作業時機更加合理。
4.2 提升氣象信息的準確性和實用性
首先,相關部門應優化信息傳播渠道,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短信通知、社區廣播及移動應用等媒介,確保信息覆蓋廣泛,觸達不同受眾。其次,針對專業術語進行簡化,將氣象預報和警報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以提高公眾理解能力。再次,定期開展針對基層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的培訓,提高其傳播能力和應急響應能力,確保在突發情況下能夠迅速有效地傳達關鍵信息。最后,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通過問卷調查和社區會議收集公眾對氣象信息的反饋,及時調整傳播策略和內容,以提升信息的準確性和實用性。
4.3 促進人影作業設備智能化升級
相關部門可結合千陽縣X波段雷達項目,建設千陽縣人影作業智能系統(包含縣級指揮系統和作業點終端系統)。縣級指揮系統將根據天氣系統、大氣層結、云層條件等因素,準確分析云體回波強度、移動方向和速度、0 ℃層高度等數據,以此計算出作業所需的彈量、射角及射界[12]。系統將篩選出最佳作業點并向作業人員發出準備信息,同時完成空域申請,并向作業點發送作業指令。作業點接收終端在收到指令后,將自動調整射角和射界并完成發射。通過上述措施,以提高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水平。
4.4 加強跨區域協作與信息共享
為提升人影作業的科學性與效率,相關部門應建立跨區域協作機制,重點在于加強技術交流與數據共享。具體措施包括定期組織區域間的技術研討會,促進成功經驗的交流與借鑒;搭建氣象數據共享平臺,確保各參與單位能夠實時獲取最新氣象信息,從而優化作業決策;開展聯合培訓與演練,提高相關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應急響應能力。通過這些措施,能夠有效提高各區域之間的協同作戰能力,為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提供有力支持。
5 結束語
災害性天氣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影響深遠,為堅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健全防災減災體系、提高防災減災能力至關重要。相關部門可通過培訓、實踐、競賽等方式,提高綜合業務人員素質,完善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和接收發布體系;加強對基層人影作業的技術培訓和指導,提高其作業技能水平和增強安全防護意識。同時。通過政府部門主導,推進人影作業現代化建設,提高人影作業科學性,發揮人影作業在抗旱、增加水庫蓄水、森林防滅火、除污降霾、重大活動保障中的積極作用。由此,以高質量、現代化的業務和氣象服務水平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從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樊良樹.極端天氣頻發背景下城市韌性治理模式創新路徑[J].國家治理,2024(1):73-76.
[2] 唐辟如,劉濤,劉偉,等.貴州人影作業空域自動化綜合指揮系統研究[J].科技與創新,2024(14):63-65,68.
[3] 趙磊,呂丹.千陽蘋果種植氣象條件及其變化分析[J].陜西氣象,2021(1):56-59.
[4] 張曉萍,張水絨.千陽縣現代蘋果產業發展調研現狀[J].陜西林業科技,2014(1):45-47.
[5] 劉國強,唐辟如,彭宇翔.基于SWAN的基層人影綜合業務系統的研究[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22,39(8):338-342,349.
[6] 趙會來,徐雅靜.興隆縣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分析[J].種子科技,2019,37(12):165,168.
[7] 劉小寧.寧都縣干旱天氣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及人工增雨對策[J].數字農業與智能農機,2024(2):47-49.
[8] 熊衛東,熊瑤,熊士斌.人影作業技術在農業氣象防災減災中的運用[J].南方農機,2021,52(2):94-95.
[9] 鄧睿殊,王佳艷,佟鋼,等.人工增雨和防雹對農作物種植的影響[J].當代農機,2023(9):72,74.
[10] 那順吉雅.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研發和運用進展[J].農家參謀,2019(4):146.
[11] 郭林.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及發展思考[J].北京農業,2015(20):166-167.
[12] 李學欣.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4(23):28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