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近期,國產熱播劇《不完美受害人》,以一起性侵案件為主線,探討了不平等地位下職場性騷擾受害人的復雜心理和所面臨的法律困境。
一場酒局之后,某上市公司董事長成功將高級助理趙尋帶回私人住所并發生了性關系。為避免沖突,趙尋沒有直接反抗,而是忍氣吞聲。當趙尋的同事出于關切報案后,警方迅速介入調查。只是,趙尋吞吞吐吐,幾次改口,一度否認自己是被強迫的,甚至接受了成功給出的和解條件。在律師的疏導下,事發5天后,趙尋反悔,指控成功強奸;但為了讓自己的指控更有力,她在一些細節的敘述上向警方撒了謊……這些顛三倒四的“迷惑”行為,使得案件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這不僅令趙尋被人肉搜索甚至網暴,還令她丟了工作……
這起案件中雙方當事人的表現都突破了人們對一般性侵案件的刻板印象,“人設”看似屬于“非典型性”的。涉嫌強奸的成功,是上市公司董事長,平時紳士體面、儒雅多金,對待下屬關心體貼,頗具異性緣,不少女性甚至主動投懷送抱。受害人趙尋,備受老板成功的青睞,在職場上一路晉級,對于老板成功贈送的高額禮品,可謂來者不拒。也正是基于此,當案件曝光后,輿論才會認為這個所謂的強奸案件是不存在的,被害人本是“半推半就”,利益沒達成便“又當又立”。
處于上帝視角的觀眾,自然知道在那場酒局之后,成功的行為是違背趙尋的主觀意愿的;她也曾試圖自救但最終失敗……然而,由于雙方當事人在職場地位上的懸殊,導致受害人趙尋在這段關系和整個事件中,出于對自身利益得失的權衡,顯得懦弱且猶疑,成了人們眼中的“不完美受害人”。
本劇對于“不完美受害人”遭遇侵害后的應激反應進行了細膩展現;對其復雜心路歷程的形成進行了完整刻畫;對不平等職場關系下,“不完美受害人”面臨的維權困境進行了深刻的揭示。它不僅講述了一個偵破懸疑的案件故事,更是通過這個案件的層層推進,讓觀眾漸漸體會出“不完美受害人”看似自相矛盾的反饋背后,不得不共同正視的社會誘因——職場性騷擾。
職場性騷擾具有一定的社會特殊性,由于雙方在權力、地位上差異懸殊,被害人往往出于擔心遭到報復、失去工作或是畏懼社會輿論等原因,不敢勇敢維權。此外,由于職場性騷擾行為具有隱秘性和復雜性,增加了調查取證的難度,受害人往往難以獲得實質性法律支持,甚至還有被反訴侵犯名譽權的風險。
針對這種維權困境,司法實踐中,司法部門也開始轉變傳統的司法辦案理念,不再絕對地以受害人反抗與否作為判斷案件性質的唯一證據,而是從具體的事實細節分析判斷案件的走向。此外,民法典明確規定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采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職權、從屬關系等實施性騷擾。這賦予了單位合理的預防義務和及時救助義務。這些規定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職場性騷擾受害者的維權路徑。
回歸現實社會,筆者希望現行司法環境和社會環境能賦予此類案件的受害人更多底氣,讓她們不必因為擔心和恐懼成為“不完美受害人”。當然,面對職場性騷擾,當事人的勇氣是最重要的,一定要立場堅定、堅決不做“沉默的羔羊”。
編輯:黃靈? ?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