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古人說:“善聽者智,善辯者明。善行者遠,善領(lǐng)者眾。”一個睿智清醒者,不僅要善言、善行、善領(lǐng),還要善聽。
耳朵是五官之一,專司聽覺。世上充滿各種聲音,有動聽悅耳的,也有難聽刺耳的;有舒服順耳的,也有不恭逆耳的。善聽,就是聽表揚不驕傲,聽批評不氣餒,聽建議擇善從之,聽規(guī)勸及時回頭,并能聽得出弦外之音,聽明白“此中有真意”。
聽到動聽悅耳的聲音,可欣賞、受用,但不能陶醉癡迷,沉溺其中,別忘了“五音令人耳聾”,弄不好就會迷失于聲色犬馬,不可自拔。希臘神話中,海妖唱著動聽悅耳的歌曲,用歌聲迷惑航海者,使他們?nèi)绨V如醉,把船只引向該島,然后撞上礁石,船毀人亡。英雄奧德修斯路過此地時,就吩咐手下用蠟把耳朵塞住,因為聽不到,就安全地駛過這片海域。后來,人們就用“海妖之歌”類比各種騙人的甜言蜜語。同理,“霓裳羽衣曲”與“后庭花”,都很悅耳動聽,但一個是靡靡之音,一個是亡國之聲,聽多了要出事的。
聽到難聽刺耳的聲音,先不要發(fā)怒回懟,反唇相譏,想一想有無道理,是否值得記取。20世紀(jì)30年代,書法家沈尹默號稱書法和詩詞“雙絕”,陳獨秀卻不以為然,一次朋友聚會時,他對沈尹默說:“你的詩很好,字則其俗在骨。”聽到陳的刺耳批評,沈雖感難堪,但冷靜下來思考,又覺得陳的批評在理,于是更加努力研習(xí)書法,終成名不虛傳的書法大家。反之,如果沈尹默聽到陳難聽的批評后立即反駁:“說我的字俗,你寫個不俗的讓我看看。”面子固然爭回來了,但沒了能聽批評的雅量,這字再提高恐怕也難了。
聽到舒服順耳的聲音,也別忙著飄飄然,欣欣然,要細想這里邊有沒有貓膩,刻意討好的背后,會不會有什么圖謀。唐玄宗晚年,就是因為聽多了舒服順耳的聲音,頭昏腦漲,昏昏沉沉,無意進取,享樂無度,結(jié)果葬送了花團錦簇的大唐盛世。楊貴妃的甜言蜜語,卿卿我我;李林甫的口蜜腹劍,包藏禍心;安祿山的巧舌如簧,殺機暗伏;楊國忠的阿諛奉承,報喜不報憂,這些聲音聽起來句句舒服順耳,卻是走向毀滅的臺階。教訓(xùn)深刻,不可不鑒。

聽到不恭逆耳的聲音,要頭腦冷靜,虛懷若谷,積極反省自我,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反之,如果一聽到逆耳之言,不管是批評,還是建議,就火冒三丈,老虎屁股摸不得,小貓屁股也摸不得,那就沒人敢再提意見,敢進忠言,你就可能成為聽不到真實聲音的“聾子”。1960年,郭沫若接到青年陳明遠來信,批評說:“讀了你近來的作品,能記住的只有三個字,就是你這位大詩人的名字。編輯大概對你的詩名感到敬畏,所以不敢不全文照登,但廣大讀者卻因而大感失望。”郭讀了這封逆耳來信,立即回信說:“對你這種不畏權(quán)威的大膽批評,我已多年未聞了,我實在喜歡你,愛你,愿意結(jié)交你這位小朋友。”他后來和這位“小朋友”成了忘年交,無話不談,先后通信多達百封。
善聽,還要做到兼聽則明,不聽一面之詞;有自知之明,不聽溢美之詞;世事洞明,不聽諂媚夸大之詞;心有主見,不聽謠傳之詞。既能聽掌聲、喝彩聲,也能聽噓聲、喝倒彩聲;既能聽親人、朋友之聲,也不忽視敵人、對手之聲。虛頭巴腦的話要虛聽,這個耳朵進去那個耳朵出來,不要影響自己的心緒和判斷;貨真價實的話則要實聽,鑼鼓聽音,說話聽聲,聽出弦外之音,聽出其中深意。
善聽可以善成,誤聽肯定誤事,偏聽勢必偏信。身居高位,手握大權(quán)者尤其如此,因為他要做決策,下命令,要判定是非,執(zhí)行賞罰,能否聽到真實可靠信息,能否明察秋毫,去偽存真,就更加重要,切勿掉以輕心。別忘了,有時誤聽的結(jié)果比失聰還嚴(yán)重。
圖:付業(yè)興? ?編輯:薛華? ?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