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緣
奏折,史學界普遍認為是起于康熙朝高級官員向皇帝奏事進言的文書,也是皇帝與大臣之間重要的溝通媒介。在皇帝每日批閱的奏折中,除了涉及社會重大事件外,還有大量雨雪主題的奏折,而這些報雨的奏折甚至會多到“刷屏”。
官員在奏折中提雨雪情況,有兩種表述方式:一是定性描述一地的下雨情況,如“××地×日降有甘霖”;另一種是格式統一的表達,“××縣得雨×寸”。雖然內容有些“枯燥”,但官員們上報這些信息的積極性非常高。水災雪災會報,日常的雨雪尺寸也會報。比較典型的官員,如康熙年間直隸總督趙弘燮。趙弘燮隔三岔五就會向皇帝匯報得雨情況,奏折又多又密。
面對大量雨雪數據的奏折,皇帝看后是什么心情呢?我們不妨來看幾則康熙的朱批:“知道了。”“朕已聽得,爾不必報了。”“京南雨足,各處進奏折、來人,朕已早聞了。”
為什么官員們要不厭其煩地向皇帝上報雨雪呢?是官員無事可奏,想要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還是皇帝有聽天氣晚報的愛好?其實都不是。
清代的地方大員之所以熱衷于上報雨雪尺寸,是因為清代的一項特殊的制度規定——雨澤奏報制度。
古代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天氣的好壞與糧食收成密切相關。統治者們對天氣狀況會非常關心。只不過,清代以前,雨雪上報一直都沒能變成一種制度。清代皇帝將前代氣象呈報的做法加以變革,推出雨澤奏報制度。各直省需進行氣候,尤其是雨雪的測量,并逐級上呈朝廷。
每月,地方大員會將負責轄區內的雨雪情況上報給皇上。為了方便皇帝了解民情,雨水折中也有糧價、收成的內容。奏折中題目一般會寫“恭報××年××月雨雪糧價情形”。通過閱讀這些信息,皇帝能大致知道一地的農業情形。
皇帝勤政,愿意閱讀這類信息,地方官員自然也就重視上報。這就出現了前文說的,有時雨雪奏折會多到有“刷屏”的感覺。
而且為了防止瞞報,皇帝要求多位地方官同時上報雨雪天氣情況。渠道多了,情報也會更加可靠。(摘自《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