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芳
貼年畫,過新年。魯迅先生在其經典散文《朝花夕拾》中回憶少年時的故事時寫道:“我的床前就貼著兩張花紙,一是八戒招贅,滿紙長嘴大耳,我以為不甚雅觀;別的一張老鼠成親卻可愛,自新郎、新婦以至儐相、賓客、執事,沒有一個不是尖腮細腿,像煞讀書人的,但穿的都是紅衫綠褲。”文章中所說的“花紙”就是年畫。在《老鼠娶親》的年畫中,場面熱鬧宏大,造型生動詼諧有趣。
年畫是我國民間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后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每逢新年來臨時,除了剪窗花、貼春聯、趕年集,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購買幾張年畫張貼在家里,辭舊迎新。一張張年畫透著濃濃的年味,帶著滿滿的喜慶,寄托著人們祈盼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年畫起源于古代的“門神畫”。清代,年畫發展到了高峰,增加了松竹梅蘭、福祿壽禧、仕女娃娃一類的內容,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謂,宋朝稱其“紙畫”,明朝稱其“畫貼”,清朝稱其“畫片”“畫張”“衛畫”。清朝道光年間,李光庭的《鄉言解頤》中提及年畫一事:“掃舍之后,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身。然如《孝順圖》《莊稼忙》,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依舊葫蘆樣,春從畫里歸。手無寒具礙,心與臥游違。賺得兒童喜,能生蓬蓽輝。耕桑圖最好,仿佛一家肥。”年畫由此正式定名,并因備受民眾喜愛而作為我國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遺產流傳至今。
辭舊迎新、避災求福是人們的一種美好愿景。它凝聚著一種信仰,散發著一種情懷。仔細觀察一幅幅年畫作品,我們就會發現,中國年畫以生動而豐富的內容、優美而真實的形象、富有趣味的構圖、五彩斑斕的色彩將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熱鬧而喜慶。
年畫之“畫”,折射出一種心境,也折射出時代的變遷。年畫所承載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傳說、神話、戲劇,甚至包括時事都能納入畫幅之中,如吉祥年畫、生活年畫、戲文年畫、山水年畫、工筆年畫、寓教年畫和現代年畫等,《四季平安》《龍鳳呈祥》《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年年有余》等更成為經典的年畫,用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隨之出現了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湖南灘頭鎮、河南朱仙鎮、山東楊家埠、四川綿竹、蘇州桃花塢等重要年畫產地,其年畫作品也各具特色。其中,天津楊柳青年畫和蘇州桃花塢年畫并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和桃花塢年畫并稱“南桃北柳”
童年的記憶中,春節父親也總要買上幾幅花花綠綠的年畫,將屋里張貼一新,增添喜慶紅火的氣氛。現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年畫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我依然懷念童年時年畫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那些樂趣。
年畫作為產生于民間、扎根于人民的藝術,千百年來不僅是年節的點綴,更是文化傳承,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的瑰寶。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生活會一天比一天幸福燦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