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贛貞

給他人提供情緒價值是一種能力
《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2023年十大流行語,“情緒價值”位列其中。當今社會,情緒價值是指一種能引起正面情緒、給人帶來美好感受的能力。情緒成熟是給他人提供情緒價值的核心。
情緒價值最初來源于經濟學和營銷領域的“顧客感知價值”——衡量顧客在消費中的情緒收益與成本。2001年,美國愛達荷大學商學院教授杰弗里·貝利從顧客與品牌企業之間關系的營銷視角出發,將情緒價值定義為顧客感知的情緒收益和情緒成本之間的差值,其中情緒收益為正面情緒體驗(愉悅、興奮、滿足、幸福等),情緒成本為負面情緒體驗(憤怒、失望、恐懼、焦慮等)。
心理學家將情緒價值引入研究范疇。情緒價值很難量化,其具體含義可能因文化和個人理解而異。當今社會的情緒價值,指能引起正面情緒、給人帶來美好感受的能力。比如,一個朋友和你交談后,你能讓他產生的積極情緒多于消極情緒,那么你便為他提供了情緒價值。這種價值可以讓他對自己更滿意,對事物有全新的看法,或者單純讓他變得開心。
情緒價值與時代息息相關。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及物質產品豐富,人們更加注重內心的感受。尤其是在大城市,人們除了工作關系以及一些必要的親密關系之外,很少與其他人有較深的交往,高質量的交談變得越來越少。經常處于孤單情緒中,人們內心會感到不適。為了彌補精神上的匱乏感,人們會尋求情緒價值——人與人之間高質量的交往和深度連接。
情緒價值可以理解為情商的表現方式之一:高情商的人情緒價值高,和周圍人相處的時候可以讓他們感到輕松、舒適、愉悅;低情商的人在和周圍人相處的時候,會使他們感到壓抑、煩躁。因此,人們總是愿意靠近高情商的人,遠離低情商的人。
收獲情緒價值會讓我們的舒適感更強,對他人更信任,對未來更有希望和信心。情緒價值依靠心理上的高質量溝通來實現,例如稱贊,真誠地反饋對方身上的亮點。再如,對方需要你做什么事情,你努力幫忙去完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喬拉·米卡利曾說:“如果沒有共情,我們就無法相互尋求支持、鼓勵、溫存和愛。”在當今社會,情緒價值是一種稀缺資源,因為很多人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甚至會無意間做一些損害對方情緒的事情。
提供情緒價值是現代人應具備的一種素質,這需要提升心理素養。然而,人們往往只關注情緒的表層,忽視情緒背后的深層價值,即在個人成長、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和意義。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常常受到他人的情感刺激。人們的情緒變化還與外部環境和內心體驗密切相關,諸如工作壓力、家庭問題等外部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引起情緒波動;對自己的評價、對他人的看法、對未來的期待等也會影響情緒。
著名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卡爾·榮格曾說:“如果沒有情緒,黑暗無法轉化為光明,冷漠無法轉化為行動。”情緒價值可以在個人的生活和社會環境中產生影響。積極的情緒可以增強我們的幸福感,提高滿意度;消極情緒使我們感到痛苦和不適,甚至有損身體健康。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挑戰,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應變能力。在社會層面上,情緒價值可以促進人際交往,增強合作和協調能力,有助于解決矛盾和沖突。
“埃里克森情緒價值”是丹麥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際交往和人格發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他主張情緒是人們心理活動的核心因素,是個人與社會互動產生價值的基礎。情緒是個人經驗和個性特質在社會中的表現,影響我們與他人的交流和互動方式。例如,當我們表達自己的憤怒或不滿時,他人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的想法和感受,從而減少誤解和沖突。再如,當我們理解和關心他人的情緒時,能夠更好地支持和幫助他們,增強彼此之間的情感連接。
情緒價值對于心理健康來說至關重要。情緒的積極表達和適當調節能夠促進心理健康,增強幸福感。研究表明,積極情緒可以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減輕壓力和焦慮,增強身心的抵抗力。如果情緒得不到發泄或管理不當,就容易引發心理問題,如臨床常見的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
在人格發展方面,情緒價值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情緒能夠提供關于自己內心狀態的信息,幫助我們認識和了解自己。通過觀察和分析情緒,可以發現內心深處的需求和欲望。通過認識和理解情緒,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并對自己的行為和選擇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理查德·戴維森指出,情緒成熟是給他人提供情緒價值的核心。成熟,指個體在生理和心理上以不同的速度和形式發展,經歷若干階段達到完備狀態。
戴維森把情緒分為六個維度,一是情緒調整,有些人情緒調整的能力比較強,即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有些人則相反;二是生活態度,有積極樂觀和消極悲觀兩個極端;三是社交直覺,即能否敏銳察覺到他人的情緒;四是自我察覺,即能否及時判定自己的情緒狀態;五是情景敏感度,即人對情景的辨識能力;六是專注力,即能否排除干擾集中注意力。
情緒成熟是心理成熟的一大表征。情緒成熟的人控制力強,具有“負責”“有適應能力”“能夠給予”三大特點。“負責”意味著既知道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也愿意為自己給他人造成的負面情緒負責;“有適應能力”指掌握了情緒調節的技巧,能根據情況的變化調整情緒,控制自己在情緒狀態中的行為反應,總體上表現出情緒穩定的狀態;“能夠給予”是一種付出的能力,表現為在情緒上并不只關注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也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情緒成熟與心理狀態有關,往往與年齡關系不大。有的人年紀很大,但仍不成熟。一個情緒成熟的人,能做到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描述的那樣——“順,不妄喜;逆,不惶餒;安,不奢逸;危,不驚懼”。從容淡定,具備妥善處理意外、坦然應對生活的能力,就是一個情緒成熟的人。
情緒成熟始于接納真實的自我。正如心理學家大衛·西伯里所言:“所謂活得好,就是接受原本的人生、接受原本的自己、接受原本的結果,抓住機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滿足其結果。”自己不愛自己,是一切不安的根源。在這種時候,不妨試著接納自己“原本的樣子”,降低期待,與自己和解,這樣才能讓內心的暴戾平靜下來。
那些拒絕接納真實自己的人,總是執著于“自己沒有的東西”“完美的東西”,從而讓自己陷入痛苦。“被愛”是人早期或初級的需求,如果成年后還將此視為唯一,就是自我不完整的表現。
情緒成熟源于理性思維。要消除負面情緒,須先修正三種錯誤的認知和思維:一是“災難型”思維,即把什么都看得很嚴重,把小事放大成“災難”;二是絕對論者思維,“我必須”“我不得不”“我只能”“我一定要”……凡事都如此,容易出現過激反應;三是極端弱化的反應,即面對發生的問題不回應、拒絕接受,比如,“我都不在意”“我都無所謂”——不敢正視情緒的人,最后往往會崩潰。
情緒成熟來自內心的平靜。德裔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表示:“強迫性沖動是精神疾病患者所特有的。他們的主要目的不是獲得滿足,而是安全感。”越是不安的人,越會有自我防御性言行,容易因為內心的沖突而陷入情緒大起大落的狀態。一個情緒穩定、認知能力強的人,內心通常平和、開闊。情緒成熟的人不會活在別人對自己的期待中,也不會活在自己對他人的依賴中。他們總能找到內心的力量。
編輯:姚志剛? ?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