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雨

隨著學業壓力和競爭的增加,孩子們在學校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心理健康問題。焦慮、厭學等現象日益突出,給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帶來了挑戰。因此,本期我們將聚焦于孩子在學校出現的厭學現象,探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進入開學季,診室開始涌入不少對學??謶?、厭學的青少年,以及對此困惑不已的家長。
孩子為什么無法上學?他們在用疾病表達什么呢?厭學的背后到底包括哪些問題呢?
厭學既有家庭原因、本人原因,也有學校和社會的原因。本文主要聚焦于“學業壓力大以及過高的期待”和“充滿麻煩與缺乏支持的家庭環境”下的親子關系。
整個社會處于“唯成績論英雄”的評價體系中,簡單來說,評價一所學校只看重升學率,評價學生只看重成績,評價員工只看重業績。整個中國的教育體系給人們帶來過重的期待和壓力,尤其大城市里競爭越來越激烈,而在此“煉獄”中的孩子過著如何的生活呢?
“他每天就學習這一件事,為什么還做不好?我又要上班,又要照顧他,這么辛苦都是為了他,他還這樣?!钡钦娴南襁@位家長所說,孩子很輕松嗎?讓我們來看看一位高一孩子的自述,每周一至周五住校,學習時間從早上7點到晚上10點。周六上午課程結束后返回家,周日下午需返回學校參加晚自習。而這樣的作息,僅僅達到學校的要求。有些孩子參加藝考,需在周末學習畫畫;有些孩子成績并不夠好,還需周末補課,再加上學校布置的課外作業。此外,在如此緊密的學業壓力下,還伴有月考、期中考試、期末考試!而越來越內卷的大環境,讓學校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現在的教學方式。
在門診我通常會和家長、孩子單獨溝通,發現許多家長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在學習上拼命施壓,并與其他孩子做對比,面對孩子情緒崩潰、成績退步,家長的不理解、抱怨溢于言表。
“我們以前能吃飽就不錯了,哪有他們這么好的條件,真不理解現在的孩子怎么如此矯情”“我不管著他怎么辦,他又不像鄰居孩子那樣自律”“他就是太脆弱了,一點打擊就受不了”。
而另一邊的孩子呢?帶著這些由社會、學校和家長傳遞而來的焦慮的孩子,面對學習難免感到壓力山大,考試成績不好就會產生挫敗感。這時候他們從家長言語、行為中又得到了怎樣的反饋呢?
“我媽媽把她的就診記錄翻出來給我看,都是睡眠障礙,她告訴我都是因為我,她才會失眠,靠藥物助眠?!蔽依斫饧议L工作、生活上有諸多焦慮、煩惱,但將這些負性情緒告知給孩子,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愧疚和壓力,影響孩子身心健康。
“我父母說藝考花了這么多錢,我不值得,但當時是他們同意我藝考的,現在回頭罵我不懂得感恩,看不到別人對自己的好?!?家長將成績欠佳的原因歸于孩子不夠努力,推導出孩子不感恩,但從客觀分析,成績欠佳可能存在其他原因。像上述指責的話語也會給孩子身心造成傷害。
“他們總說不給我壓力,但卻暗戳戳說一些話讓我不舒服,比如下晚自習時爸爸會說,‘太累了,如果是接一個成績優秀的孩子應該會更有力氣吧’?!睂⒑⒆优c他人進行比較,可能會給孩子自尊心造成傷害,且不利于親子關系的維護。
“我有關系很好的朋友,雖然他們有情緒問題,會劃傷自己,但我并沒有被影響,反而我們能互相談心,這次成績下降心情不好,我媽媽認為一定是我朋友影響,拿著我手機把朋友拉黑了?!奔议L忽視孩子的主觀意愿,介入孩子的交友問題,此舉動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將孩子與自己的距離越推越遠。
“我上個月月考成績不理想,我很難受,心情不好影響注意力,我完成不了作業。但是我真的在努力,這個月有些進步的,我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我媽媽,但她卻不理我,冷暴力我。”家長缺少溝通技巧,用親密關系中最糟糕的處理方式—— 冷暴力試圖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這些厭學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個充滿沖突和麻煩、難以為他們提供情感和行動支持的家庭。這種家庭的親子關系往往充滿了沖突,親子之間缺乏對彼此的信任,父母的情緒不穩定,對孩子期待過高。家庭治療領域有一句話:問題本身往往不是問題,人們用來處理問題的方式往往會成為問題。這句話放在被厭學困擾的家庭中特別適合,我們會發現許多家長在孩子厭學情緒剛出現時采取了非常不恰當的處理方式,導致其問題加重。
其實孩子情緒承載能力如同一艘小船,從上學開始接受來自社會、學校、同伴競爭的壓力,這些壓力猶如一個個裝進船艙的小石子,如果沒有風浪時,那么這艘裝滿情緒石頭的小船雖然搖搖晃晃,但不至于翻;但若不巧碰到風浪,那翻船已是必然。
作為家長,我們并不是學習監督員,我們更重要的任務是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情感支持,無條件地愛孩子。在大環境內卷的當下,希望家長們穩住心態,給孩子們建立寬松的學習環境:
與自己的原生家庭、現實中的不滿和解,盡量不將負面情緒轉嫁。就如第一案例中的母親,失眠的背后有很多種可能性,通過不斷反思、覺察自身情緒,做更通透的自己,處理好屬于自己的人生課題。
正如前文所說,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厭學情緒時,喜歡用憤怒、指責、人身攻擊來表達,但這種方式只會激化矛盾沖突。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幾步來管理你的情緒,讓它們更好地表達:
● 用幾分鐘時間去冷靜地體會當下的情緒,是憤怒、無助、害怕?
● 想想此時的情緒是由孩子哪些具體行為造成的。
● 試著將自己的情緒放置一邊,思考你希望孩子如何做。
● 用簡單明了的句子將自己的期望陳述出來。
● 注意表達中的語音、語速,盡可能做到溫柔、堅定且尊重對方。
前文說到,在當下高壓的學業壓力、社會期待下,家長需要起到承載和安撫孩子情緒的作用,為孩子保駕護航。最重要的原則是:靠近和理解孩子在先,講道理在后。當孩子向你講述成績不理想、學校人際關系等問題時,可能在家長看來是個很小的事情,但也請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耐心聽孩子把煩惱講完,保持足夠的專注,并且在談話過程中給予及時的回應,比如點頭、眼神交流,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關注。
許多厭學的孩子缺乏自信,當他們面對學業壓力時總認為自己無法應對,家長要學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留意孩子任何微小的進步,給予孩子的夸贊盡可能有細節。
父母凡事都要為孩子做決定和代勞的做法,會直接剝奪孩子享受成就感的權利,按照發展心理學的建議,明智的家長應該知道何時從孩子的哪些生活領域里抽身而出。面對青少年,退出孩子的私人空間,退出為孩子整理家務。即:不要未經同意隨便進出孩子的房間,不幫孩子疊被和整理房間。
厭學已經成為一種被廣泛關注的社會現象,其成因復雜且難以應對。本文主要關注親子關系,提出父母應無條件愛孩子,關注孩子的情緒情感;同時與孩子站在一邊,共同抵抗來自社會、學校的壓力,如果孩子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家長必須承擔起責任,幫助其解決。但是這種解決方式,是需要智慧的,需要不斷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