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艷杰
校園,本應是學生溫暖的港灣,是學生的第二個家,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地方,也是學生夢想起航的地方。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厭學情緒,提到上學,不僅不能給孩子們帶來快樂,反而讓孩子們感到壓抑、恐懼、害怕,甚至回避。而這種現象的出現,也讓父母感到苦惱,擔心孩子的未來,為此也會和孩子發生不小的沖突,給家庭生活帶來痛苦體驗。
針對孩子們厭學,對學校產生恐懼的行為,分析可能存在如下原因:
許多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過分強調成績,自小開始學習各種興趣班、特長班、提高班,而在選擇這些“班”時往往是家長覺得這個班對孩子有用,那個班能提高孩子能力,而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忽略孩子真正的興趣點,也忽略了孩子實際的能力,導致孩子說到甚至想到學習就會難受,厭惡學習,也剝奪了孩子童年玩耍的快樂。
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焦慮癥、兒童抑郁癥、學校恐懼癥等疾病,孩子會表現出注意力不能集中,記性變差,反應慢,動力不足,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患兒出現自卑、自信心下降等表現,出現擔心老師批評、同學嘲笑自己等從而回避上學。
隨著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孩子自小和同齡人交往較少,在家中家人更多以孩子的需求為主,導致孩子做事時更多從自己角度出發,缺少分享經歷,也缺少一些社會交往技巧和能力。孩子交往不暢,有時候一句無意的話可能會引起誤會,被同學孤立或排斥,也會抵觸去學校。
家庭成員關系是否和諧,父母對孩子教育方式是否恰當及一致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很大,如父母經常爭吵,過分嚴厲,對學習要求過高,總是拿孩子的弱項和其他小朋友強項進行比較等,也會使得孩子擔心自己的成績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感到緊張害怕,從而抵觸學習。
校園內不良的競爭機制、老師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校園欺凌、性侵等都會讓孩子在學校感到恐懼、痛苦,抵觸上學。尤其是校園欺凌、性侵等,很多孩子在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因為緊張、害怕被報復,所以首先想到的不是向父母求助,而是忍氣吞聲,長此以往對孩子心理健康會造成嚴重影響。
針對上述可能存在的原因,提出以下應對措施以供參考。
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讓孩子能夠在學習中找到快樂,提高孩子的成就感和目標感。根據孩子生長發育的特點、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實際能力選擇合適的興趣班和提高班,順其自然,寓教于樂,讓孩子度過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
如孩子出現與年齡不相稱的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拖拉,粗心,做事沖動莽撞,不聽話,不遵守秩序,各種軀體不適,覺得無聊,不愿和別人交流,不愿活動,不出門,總是哭泣,說一些消極的話,感到絕望,有自傷行為,容易發脾氣,煩躁,失眠,沒胃口,緊張,害怕等,應及時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及時就醫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同時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可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課程、講座、活動等形式,幫助孩子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心理素質。
在保證孩子良好的生活環境的同時,也要給孩子創造和別人分享的機會,鍛煉與人交往的技巧和能力,提高孩子的責任感。孩子學會表達和保證自己需求的同時,也要學會照顧周圍人的感受,達到雙贏的結果,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和諧的家庭環境有助于孩子情緒穩定,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以鼓勵、支持的方式教育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要與孩子溝通,共同解決,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建立良性的競爭機制,不要“唯成績論”,更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興趣愛好等方面。加強孩子間的良性溝通交流,教師要善于傾聽孩子們的心聲,關心他們的生活,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嚴厲打擊校園欺凌,建立健全校園欺凌防控機制,為受害者提供幫助,讓校園成為孩子們安全、溫馨的家。

全面關愛學生,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需要孩子自己、家長、學校老師、專業人員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在學校找到快樂與自信,快樂成長。讓我們攜手共進,為孩子們的美好明天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