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民

最近,“松弛感”一詞在網絡上迅速走紅,這來源于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分享的見聞—— 一位女士帶全家人出游,卻遭遇孩子證件過期、行李需重新托運等突發狀況。眾人紛紛預測他們將爭吵不休,然而這家人卻泰然處之,從容應對,繼續旅行計劃,輕松化解了旁人眼中的難題。許多網友看到這一分享后,不禁感嘆:原來世間真有如此“松弛”的家庭。
松弛感,通常指人不糾結、不內耗、不焦慮,遇事不爭不搶又不卑不亢,其內核是穩定的情緒和強大的自我管理能力。松弛感并不意味著“躺平、擺爛”、貪圖享樂、對一切毫不在乎,而是一種“盡人事,聽天命”的淡然,一種“任爾東西南北風”的自信,一種“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坦蕩,是一種精神富足、有安全感、自我認同的表現……
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內卷”現象似乎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常態。社會的焦慮情緒不斷傳遞給家長,家長的擔憂和不安又進一步傳遞給孩子,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在這種焦慮的氛圍中,孩子們不得不承受著沉重的心理負擔,艱難地前行,卻很難看到前進的方向。
然而,那些擁有松弛感的孩子卻能夠較少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無論身處何種環境,他們都能保持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節奏。這些孩子往往有著明確的目標,并且能夠有條不紊地朝著目標努力,不在盲目競爭中消耗過多精力,而是將這些精力用于自我提升。
松弛感代表了一種穩定的情緒。有松弛感的孩子,他們不會刻意去抑制或者逃避任何情緒的產生,無論是積極的情緒還是消極的情緒,他們都愿意去面對,去感受。他們明白,每一種情緒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一種信號,它們告訴我們自己的需求,反映我們的心理狀態。
這種理解使得他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他們不會因為恐懼、焦慮或者痛苦等消極情緒而感到困擾,反而會嘗試去理解和接納這些情緒,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好地面對人生的諸多挑戰。
那些擁有松弛感的孩子,往往表現出一種自信的態度。他們不會因為外界的壓力或者期待而感到緊張或焦慮,反而能在面對各種挑戰時保持冷靜和從容。
這種自信并非來自他們的優越性或者能力,而是源于他們對自我價值的認同。他們知道,無論發生什么,他們最終都有能力去應對和解決,一切都會煙消云散。這種自信,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加堅韌,也更加勇敢,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管理與監督。
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是培養他們松弛感的關鍵。在家庭中,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和支持,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包容。這種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會讓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獲得一生護他周全的鎧甲,使得他們的內心充滿積極的能量,能夠輕松面對人生。即便遇到困難,他們也更有力量度過那些相對艱難的時刻,自由地探索世界。
另外,家庭成員間也要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這種溝通方式會使得孩子在家庭之外的交往中也能擁有讓人感到輕松的能力,幫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波蘭作家顯克維支曾言:“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一只‘溫柔的手’在引導他,而不是被腳踢著胸脯催促前進。”孩子的成長本就不是一蹴而就,一個有松弛感的家庭,應該允許孩子慢慢來,讓孩子慢慢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另外,家庭是孩子溫暖的港灣,家長們要耐心傾聽孩子的困惑,允許其在家中釋放負面情緒,采取撫摸、擁抱等簡單直接的方式溫暖孩子,讓他們有重新“站起來”的底氣與勇氣。
同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犯錯,家長要容許錯誤的發生,并將錯誤轉化為成長的契機。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孩子的內在感受得到共情,就不容易產生恐懼感,從而有精力和勇氣去體驗人生。以上種種家庭的松弛感會使得孩子也獲得“松弛”的能力。
“鈍感力”是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發現,是相對于“過分敏感”而言的。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一書中形容道:“鈍感就是一種才能,一種能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的力量。鈍感力是對困難遭遇的一種耐力,是厚著臉皮對抗世界的能力,它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擁有鈍感力的人,有時候會顯得對很多事滿不在乎,而這份不在乎的背后,是強烈的“自我認知力”和“自信力”。家長應該重視這種能力的培養,在孩子遇到困惑時,溫柔地安撫孩子,讓孩子停止內耗,學會客觀看待外界的評價。生活中多提供挑戰,多給予鼓勵,讓孩子多多體驗成功與失敗。對孩子進行歸因方式的指導,使得其對于成功和失敗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
總之,松弛感是能夠治愈一生的能力,而孩子松弛感的獲得依賴于家庭的“松弛”。“松弛”的家庭就如同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孩子,讓孩子心中有光。孩子成人后,也許會忘記當年父母教育的話語,但是記憶里的那種輕松、愉悅、溫暖的感覺,如同和煦春日,永遠留在心底,成為他人生之路上最大的底氣和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