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磊英

陳工是一位50歲的公司中層領導,他工作壓力大,經常加班,很難抽出時間來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同時,他個性較為內向,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對工作要求十分嚴格,有時候容易過度緊張和焦慮。
前一段時間,陳工開始感覺到心臟不適和情緒上的波動。他開始經常感到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甚至有時候還會出現胸悶的感覺。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陳工去看了心臟專科醫生。醫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檢查,發現陳工的心臟功能還算正常,但是他也注意到陳工的心理狀態似乎有些緊張和焦慮。在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中,醫生決定采用雙心醫學的方法,除了關注陳工的心臟健康,醫生還安排了心理科醫生與陳工進行溝通和評估。
雙心醫學,也被稱為心理—心臟病學或精神—心臟病學,是一種綜合性的醫學模式。雙心醫學強調心臟狀況與壓力、情緒等心理狀態之間的相互影響,認識到壓力和情緒問題可以對心臟產生負面影響,而心臟問題本身也可能引發或加劇心理健康問題。因此,雙心醫學的治療方法不僅僅關注心臟病因和癥狀,還包括心理評估、心理干預和生活方式改變等方面。
數據顯示,在心血管內科就診的患者中有31.18%出現抑郁狀態,30.46%出現焦慮狀態。雙心門診綜合了心血管和心理醫學的學科,為患者同時提供心血管和精神心理方面的醫療咨詢服務。在雙心門診中,患者只需掛一個號,就能夠接受兩位醫生的看診,既關注身體問題又關心心理健康,以提高治療效果。
雙心門診通常設在心內科,醫生接受了精神心理衛生知識的培訓,具備診斷和干預常見精神心理問題的能力。他們能夠識別患者的心理問題,并給予相應的建議,以期達到身心兼治的目的。
雙心門診是一種綜合性治療模式,適用于關注和治療心臟健康與心理健康的人群。具體來說,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心動過速、早搏等心臟疾病患者,在接受了心內科檢查和治療后,仍然感到胸悶、胸痛、心慌、氣短等癥狀,并且伴有情緒不安、擔憂、失眠等問題,可以考慮前往雙心門診。
如果存在入睡困難、淺睡易醒、多惡夢、早醒等睡眠問題,或者反復發作心臟癥狀,并且同時伴有焦慮、緊張、恐懼等情緒,經過心電圖、心臟運動試驗或心導管檢查未發現明顯的心臟器質性病變,那么也可以考慮尋求雙心門診的幫助。
除此之外,面臨重大精神刺激、感覺壓力過大、有情緒困擾的患者,也可以通過雙心門診獲得相應的支持和治療。
當患者出現心血管疾病癥狀(如心悸、胸痛、胸悶氣短、血壓升高)就診時,醫生會進行相關的心血管疾病檢查,包括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等。根據檢查結果,如果發現明確的心臟疾病,并能解釋患者出現的所有癥狀,那么就會進行相應的心臟病治療;如果沒有發現器質性病變,或者雖然有一定的器質性問題,但無法完全解釋患者的癥狀,那么就考慮全部或部分癥狀是由心理問題引起的。
在雙心門診中,醫生會綜合考慮患者的病史、體格檢查、神經心理評估、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結果,以及患者的軀體癥狀和精神心理狀態,進行綜合分析和診斷。特別是對于滿足以下條件的患者,存在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更大:發病前存在明顯的心理社會等應激因素,并且這些因素貫穿了疾病的演變過程;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超過參考值或軀體化癥狀評分超過參考值;使用抗焦慮、抗抑郁藥物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雙心醫學強調采取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進行治療。在治療中,重視多層次、多角度以及綜合性的干預措施,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
其中非藥物治療是基礎,適用于所有雙心障礙患者,特別是對于輕度焦慮、抑郁患者而言,是首選治療方法。雙心門診推薦使用的非藥物治療包括心理教育、認知行為治療、減壓訓練、虛擬現實技術、運動訓練、生物反饋和傳統中醫技術等。這些治療方法旨在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的原因和機制,改變消極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減輕壓力和焦慮,提高身心的健康水平。
患者在去雙心門診就診時可能存在以下一些誤區:
一些患者可能過于專注身體癥狀,而忽視了心理因素的影響。他們可能認為心血管疾病只是生物學問題,而忽略了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實際上,心理因素如焦慮、抑郁等都可以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癥狀,因此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同樣重要。
有些患者可能過度依賴藥物治療,認為只有通過藥物才能解決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問題。然而,藥物治療只是綜合治療中的一部分,其他非藥物干預如心理咨詢、行為療法、生活方式改變同樣重要。綜合治療的目標是綜合利用多種干預手段,以提高患者的整體健康水平。
一些患者可能認為心理評估只適用于精神疾病,而不適用于心血管疾病。實際上,心理評估可以幫助醫生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應對方式和應激因素,從而更好地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心理評估是診斷過程中重要的一環,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情況并提供適當的支持。
部分患者可能對心理治療抱有抵觸心理,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詢或行為療法。他們可能認為只需通過藥物治療就能解決問題。然而,綜合治療需要患者與醫生密切合作,積極接受各種治療措施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雙心門診”作為一種綜合性的醫學模式,強調了心臟狀況與心理狀態之間的相互影響,促進了心血管和心理問題的綜合治療。它為患者提供了一種同時關注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醫療咨詢服務。只有充分認識并積極參與綜合治療,患者才能獲得更好的康復效果,提升身心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