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毓凱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段話:你說你喜歡太陽,卻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進陰涼的地方;你說你喜歡風,卻在刮風的時候關上窗戶;這就是為什么,我害怕你說喜歡我。這段話描述的就是回避型依戀者在親密關系中的常態。
回避型依戀者,指的是有這樣一些特點的人: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在親近的人面前表現得過于理性和冷漠;內心邊界感很強,很少能向他人敞開心扉;對親密關系保持消極態度,躲避長期的親密關系。
這或許會讓你疑惑:回避型依戀者不需要親密關系嗎?其實不然,即便是對于他們這個群體來說,親密關系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關系。在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中,發展親密關系、消除孤獨感是人成年早期(18~25歲)主要的發展任務。而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也提到,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及安全需求后,就會開始追求親密與愛。由此可見,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是人的一種重要需求,對回避型依戀者也是如此。
你是否曾接觸過回避型依戀者?是否能通過他們的言行舉止把他們識別出來?不妨來看個例子,讓你對回避型依戀者的特征有更多了解。小紅遇到小明,兩個人彼此心生好感,就談起了戀愛。但是小明卻常常在小紅想更進一步接近他的時候,選擇逃避。有時小紅想得到一個擁抱,小明卻搖搖頭拒絕;有時小紅想給小明一個驚喜,但他的反應很平淡,甚至是冷漠,令人掃興。總之,小明常常會無視小紅的情感需求,小紅一表現出對他的依賴,小明就會拒絕、憤怒或蔑視。最后,在兩個人沒有矛盾的情況下,小明直接提了分手,將感情干凈利索地斬斷,完全消失在小紅的生活里。小紅感到困惑:我真的談了一場戀愛嗎?
是的,小紅也是談了場戀愛,不過是和回避型依戀者談了一場戀愛。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小明是一個典型的回避型依戀者。這類人在親密關系中往往可能表現出以下特征:
他們傾向于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愿意投入太多感情或時間,避免與伴侶建立過于親密的聯系。例如,伴侶使用“男朋友”“女朋友”“情人”或“情侶”等詞語時,他們會感到不舒服。
他們可能會對伴侶的關心和愛意表現冷漠或抗拒。當伴侶試圖表達情感、親近他們時,他們可能會回避或拒絕接受。
他們通常更加注重個人的獨立自主。他們可能更喜歡獨自完成任務,而不愿意依賴他人或與他人合作。如果是女生,她們會更難接受“男強女弱”的戀愛關系,更不會因自己的性別和個性特點,就心安理得地接受對方照顧。
他們傾向于不表達自己的情感或需求。他們可能會控制自己的情感表達,不愿意展示自己的脆弱面或需要依賴他人的一面。同樣,當伴侶分享脆弱的感受時,也不知道如何回應。
他們可能會避免與伴侶產生沖突或爭吵,寧愿選擇回避或妥協來維持關系的穩定。
如果愛情中遇到這樣的人,那么大致可以確定,你是在和一個回避型依戀者談戀愛。
究竟是什么導致了回避型依戀者形成這樣的人格呢?這需要從一個經典的心理學研究談起。
回看成人依戀理論起源,20世紀60年代,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首次提出了“依戀”的概念。“依戀”這個詞,最初是用來解釋主要的養育者,當然通常是母親了,與嬰兒之間的一種情感聯系、社會性聯結,這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的重要參考標志之一。1978年,安斯沃斯等研究者通過著名的陌生情境實驗,發現嬰兒對母親依戀的表現并非完全相同。根據這些不同表現,研究者將嬰兒的依戀類型劃分為三種—— —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焦慮—矛盾型)。
其中,安全型依戀為良好、積極的依戀;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戀屬于不安全型依戀,是消極、不良的依戀。影響依戀的安全性有以下四種因素:一是建立親密關系的機會;二是養育質量;三是嬰兒的特征;四是嬰兒及其父母生活的家庭環境。形成回避型依戀的嬰兒,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機會與養育者建立情感聯結,養育者更換頻繁或將他們拋棄;他們通常接受到過多刺激和干擾性的照料,很少受到養育者溫柔細心的照料和身體接觸;他們有著情緒易激惹、難教養的特點,使養育者變得焦慮,從而形成雙方之間的“不和諧關系”;他們出生在失業、離婚、貧困等家庭,父母的養育敏感性減弱,損害了嬰兒的安全性。在嬰兒期形成的回避型依戀,再加上之后缺乏親密關系的生長環境,人就會長期保持自己的回避型依戀人格,而很難從不安全依戀中復原。
所以,一個人回避型依戀人格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個體在年幼時期沒有得到養育者恰當的照料,自己的需求沒能得到適宜的回應而造成的。當個體成年以后,親密關系的建立對象從養育者轉移到了戀人,他們在年幼時期沒有得到的愛與安全感需要從戀人那里得到滿足。如果戀人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才會建立起安全感并接納親密關系,這樣戀愛關系也才能持久。
(在下篇中,我們將探討與回避型依戀者相處的策略,包括如何與他們建立健康的戀愛關系,以及回避型依戀者自身如何在尋求真愛的過程中進行自我成長和改善,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