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員趙抃有“鐵面御史”之稱,更有“鐵面春風”之譽。以“中正”為原則,行“中庸”之道。
陽春三月的成都,他微服出游。風景如畫。正看得如癡如醉時,一股暗香飄襲,抬頭看去,迎面走來一主一婢的兩位年輕女子。女主人,長得貌若天仙,在鬢角上還插著一朵杏花。頓時,“圣人語錄”拋到腦后。女子也看到“老男人”的“色樣”,非但沒有厭煩狀,反而掩口笑了。他意識到自己失態,收斂心神,張口就冒出一句:“髻上杏花真有幸。”
女子略一沉吟,也開了口:“枝頭梅子豈無媒。”才思敏捷。“杏花”對“梅子”,“有幸”對“無媒”,“杏”與“幸”同音,“媒”和“梅”同韻,對仗貼切,意味深長。他拱手叫道:“受教,妙對。”女子也來個萬福,說:“豈敢,見笑。”腰肢一扭,走了。“先生,”老仆插話:“我去探聽一下,看看女子是哪里人氏?”他臉一紅。老仆樂了,說:“那先生等我一會,我去去就回。”
趙抃在室中走來走去。非份之想,焉能放縱。過了一會,他開始自我呵斥:“趙抃不得無禮!”老仆從帷幕后現身道:知道先生會后悔,并未前往。發乎情而止乎禮。老仆深知老爺律己甚嚴,只是一時的心猿意馬,定會打消念頭。因此,根本沒去。
后來,老仆病死趙府。哭拜靈前。他不顧自己高官身份,當眾說出:“雖仆若師。”
(據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