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君鵬
黃熱病主要爆發在南方
美國建國之后,南北雙方的發展理念日漸分歧。北方認為應當走工業化道路,主張廢除奴隸制;而南方則堅持發展種植園經濟,大力倡導奴隸制,一場內戰于1861年4月不可避免地爆發了。最終,北方在戰爭中獲勝。其實,影響戰爭結局的,除了政治理念、經濟基礎、軍事實力外,還有傳染病。
美國內戰的主戰場在美國南部,這里河水密布,夏季潮濕悶熱,傳染病多發,最常見的有黃熱病、瘧疾等。
黃熱病因奴隸貿易由非洲傳入美洲。最初它曾在全美國范圍內流行。隨著北方奴隸貿易的衰落,黃熱病在美國北部發病率逐漸走低,而在南方則多次爆發。僅在南部海港城市新奧爾良,內戰前30年間就爆發了12次黃熱病疫情,導致2萬多人死亡。慢慢地,南方人發現,外地人得了此病之后,死亡率遠超本地人。他們以為是外地人不適應南方的氣候和水土的緣故,并沒意識到這是因為南方多次發生黃熱病,以致本地人對此有了一定的免疫能力。
1862年,北方軍隊占領了新奧爾良,南方朝野都預計黃熱病將很快在北方占領軍中暴發,從而重創北方軍隊。進而他們推斷,新奧爾良將會面臨棺材極度緊缺的局面。但他們沒有料到的是,北方軍隊已有應對傳染病的經驗。
早在戰爭爆發之初,北方即有大量士兵感染傳染病,或者死亡,或者病倒。針對這種情況,北方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比如隔離患者;研制廉價又有效的消毒劑,在城市、軍營等地廣泛消毒,殺滅蚊蟲;在保證軍糧主食充足的基礎上增加蔬菜、黃油等食品的供應;興建通風良好的軍醫院,在軍隊中大規模接種疫苗;教育士兵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喝不干凈的水,等等。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方軍隊占領新奧爾良之后,也采取了科學有效的措施防控黃熱病,比如:在距離新奧爾良市70英里的交通要道設立檢查站,衛生官員檢查前往新奧爾良的所有人員,在城市中進行徹底消毒,疏通排水溝、運河,等等。新奧爾良沒有再次暴發黃熱病疫情。
南軍曾“投毒”于北方
1863年,南方軍隊在戰場上漸顯頹勢。為了挽回敗局,在南方政府的默許之下,一位醫生利用自己的專長制訂了一項計劃:派人悄悄地將黃熱病患者的衣服和用品散步到北方多地,希望此舉能在北方引起一場黃熱病大流行,從而改變戰爭形勢。當時醫學界還沒有認識到,黃熱病毒是通過伊蚊叮咬傳播的。北方水域較少,氣候又不像南方那么炎熱,蚊子自然不多,所以這個行動失敗了。
雙方75萬人死亡,大部分死于傳染病
瘧疾也是從非洲傳播到美洲的。北方在戰前就有兩家制藥廠,生產治療瘧疾的特效藥——奎寧。而南方工業基礎落后,難以大批量地生產奎寧,所以只能從歐洲進口。戰爭剛剛爆發,林肯總統就宣布對南方叛亂各州實施海上封鎖,使得南方獲得奎寧的難度加大,難以有效地阻止瘧疾的傳播。
南方也曾努力控制傳染病的傳播,但是自身工業基礎薄弱,經濟落后,藥品和疫苗的數量和質量都難以保證,加上不重視占人口比重較大的黑人的健康,使得傳染病控制工作成效有限。隨著時間的推移,北方的優勢逐漸明顯,最終內戰以北方獲勝而告終。南北戰爭歷時4年。戰后統計數據顯示,在死亡的75萬士兵中,大部分死于疾病,其中最大的病因就是傳染病。可以說,傳染病直接影響了美國內戰的走向。
(摘自《文史博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