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春運自1月26日正式開啟,為期40天,預計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達到90億人次。這個數據,數倍于過去幾年。
數據的猛增,除了疫情后社會流動的恢復,也與交通部的統計口徑擴大有關。根據交通運輸部《客運統計改革實施方案》,今年除了鐵路、水路、民航的營業性客運量,也將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非營業性小客車人員出行量增列其中。也就是說,以前不算在流動量之內的自駕出行,現在都會被計算進去。
據交通運輸部介紹,此種改革,是為了順應公眾出行習慣發生的深刻結構性變化。如今,公路人員流動量占比已超過九成。比如今年春運首周,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超13億人次,其中鐵路完成了超8000萬人次的出行,而全國公路人員流動量超過了12億人次。所以擴大統計口徑,“就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客流數據全面性和準確性,更好地反映行業運行實際,更好地體現‘流動的中國’的勃勃生機”。
而在如此龐大的人流中,探親和務工所占的比例最大,達到近八成,與之形成對比的,旅行依然相對小眾。筆者在2月4日搭乘滴滴快車時,遇到的司機正準備第二天回廣西老家。司機說他已來廣州工作、定居20年,但每年還是會回老家過年,并且每到這時,其他在外的家里人也都會回去,春節非常熱鬧。鐵路票不好買,他就自己開車,這樣也比較方便。言談間,能感覺到他對回家的期盼和欣喜。
但與此同時,還有很多人,回家之路更為曲折。從2月以來,湖北、河南、安徽、湖南、貴州等地區出現了強降雪、凍雨,大范圍寒潮,受此影響,很多人滯留在半途。以廣州白云站為例,2月4日發往合肥、信陽、武漢、長沙、成都等地區的高鐵動車班次普遍經歷了時間不等的延誤。而受影響較重的武漢鐵路段內部分列車,由于接觸網覆冰導致停電,需趕緊搶修,列車不得已停運。國鐵武漢局在2月4日吁請旅客“不要貿然前往車站購票、候車,避免造成車站擁堵”。武漢天河國際機場4日也出現航班的大面積延誤。媒體報道,有乘客在飛機上滯留6個小時,難以忍受,要求南航妥善安排好乘客;火車站的人,大包小包,有的因為找不到座位席地而坐,都在靜靜等待著回家。
今年被氣象學家定義為“2008年以來最復雜的春運天氣”,有媒體將此次春運面臨的惡劣冰雪天氣,與2008年那次相比。當年,暴風雪也造成多處鐵路公路中斷,許多列車取消,大批旅客滯留,有家難回。這個年,對于很多返鄉團圓的人來說,并不那么順利。而春運,也依然牽涉萬家,關乎大家能不能過一個好年。
其實回顧歷史,可以知道“春運”二字本就意味著艱難,每年或許程度不一,但從來沒有容易的春運。或受困于票價高昂,或苦惱于運力不足、條件簡陋,或被惡劣天氣阻擋,但一切困難都擋不住回家的腳步,恰如任何困難都擋不住我們創造更好生活的渴望。
自從1980年,“春運”出現在官方媒體,成為一種獨特的歷史景觀,春運的歷史就與改革開放同步,與中國現代化、城市化的歷史同步。在這幾十年的進程里,我們看到快速的經濟變革,怎樣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也看到原本世代安居農村的人,被現代化、城市化的大浪帶離家鄉,沖向四面八方,在新的地方扎根,生長。
如今,我們也看到,對于更年輕一代的人來說,回家變得更快,更方便了,回家卻也不再那么必要。許多人、許多家庭都選擇在春節期間外出游玩,而不必非要回老家。家和土地的關系變得更松散,中國人的安土重遷的性格,長久的農業習性,正在改變。在這種變化里,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未來可能,不僅是重“居”的,也是能“游”的。
家,不必在故土,我們祝愿遠方的人,在路上的人,自由,幸福,愛你所愛,都能獲得、擁抱和享受一種真正的現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