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旦珺

一個尋常工作日的下午,我駐足在電梯間內,發現屏幕里的廣告又換了—變成了一個知名牙膏品牌的海報,畫面上是眼下最受追捧的流量小生之一,他用力地微笑著,露出一口比平常更加閃爍的白牙。
很帥,但也讓人很想沖過去揍上兩拳。
熟悉又討厭,這種一般人只能在“前夫”身上體驗到的感情,此刻不可遏抑地涌上我這位單身美少女的心頭。
如果要問我和這位大明星是什么關系,就要提起我的一個身份—我是粉圈里人人喊打的真人CP粉,曾無可救藥地嗑過這位流量小生與另一位當紅女明星的CP,又在“下頭”后因種種原因轉為男明星的“路人黑”(對其稍感厭煩的普通路人)。
“CP”,即“coupling”,指的是情侶、配對;而“嗑”,是喜愛、著迷;“CP粉”,說的是那些有著穩定“嗑CP”行為的粉絲,他們與普通粉絲的區別在于,比起單獨地喜歡一個人,他們對兩個人之間的關系更感興趣。
而“真人CP”,顧名思義,CP中的兩位主角,既不是歷史人物也不是文藝作品里的角色,而是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兩位公眾人物,他們通常是一部影視劇里的男女主演員,或者綜藝節目里的搭檔。
由多數唯粉(只喜歡單一明星的粉絲)構成的粉圈,對真人CP粉非常忌憚,這并非不能理解,因為我們像地雷一樣不可控制,容易被“提純”(從CP粉變為其中一方的粉絲)、“轉黑”(從CP粉變為其中一方的黑粉)。一些時候,這個群體可以比唯粉更加龐大,能量更加驚人。
CP粉所沉浸的,往往是對兩位名人關系的純粹猜想。當CP主角的互動順應CP粉的想象時,CP粉對二人的愛意也隨之到達頂峰;但是當CP主角做出不符合CP粉期待的行為,堅硬的現實割開幻想,喜愛的情感就會被失望、怨懟占據。
遇到后者,溫和的情況是CP粉對CP主角二人雙雙脫粉,愛意消退。極端的情況,失望會化為一把淬毒的利劍,指向曾經的心肝寶貝。
有關真人CP粉的本質,粉圈爭議已久。一部分人認為,異性戀CP粉的本質是男方“夢女”,通過代入女方,幻想與男方戀愛,女方只是CP粉的工具人;也有一部分人認為,CP粉的本質是“花媽”,期待男方像追求者一樣愛護女方,嗑CP是為了滿足“人人都愛我女”的自戀心理。
這兩種說法并不是互相矛盾、非此即彼。
嗑CP是一種近似微醺的狀態,人在現實與想象之間游走,其中的微妙心理,如果不細細剝開,誰也說不清。至于最后被誰提純、到底偏愛著誰,則要經歷更加復雜的過程。
如果你對此好奇,我倒是可以講給你聽。
人為什么會“嗑CP”?
因為“嗑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
人類會動情、共情、移情,也格外熱衷創造故事用于愉悅自身。在欣賞話本小說、電影電視的時候,總有那么一刻會對故事人物之間的互動動容—可能是看到兩個人并肩而立,或眼波流轉,或相視一笑,你覺得你的身體生出一道裂縫,任由一只手闖進來對著心臟輕捏了一下,那么恭喜你,你嗑到了。
嗑CP,或者說贊美別人的愛情,是人們自古以來就喜歡做的事情,否則許仙和白娘子,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就不會流傳至今。
只是,讓以前的人們沉浸其中的往往是故事傳說里的美好感情,而真人CP則更多與現代娛樂產業相關聯。過去,普通人很少有機會看到娛樂明星生活中的一面,但媒介變遷,讓花絮、真人秀、采訪物料等周邊信息更為易得,名人與粉絲前所未有地貼近,公眾有機會觀察到他們工作之外的一舉一動。
這種光環之外的真實,于我而言有著強大又特殊的吸引力。
雖然綜藝和采訪仍然屬于明星在大眾媒介上的自我呈現,并非明星在現實中的全部,但真正的奇妙之處也在這里:第一,它們是現實的而非虛構的,不存在一個類似劇本的東西限制人物的行為與命運;第二,這些碎片化的“現實”之間,有著大面積的空白,這為想象提供了豐富的空間,憑借現有的“真實信息”,能夠勾勒出對一個人以及一個人與另一個人關系的想象。
相比于驚心動魄的想象,CP粉嗑上一對CP的開端,總是顯得平平無奇—看了一個節目、一段視頻,甚至一個動圖,突然就嗑到了。這是數字化信息與心理世界的共振,它的發生是如此安靜,不在物質世界留下任何印記,如果上帝是有形的,那么上帝也察覺不了。
某年某月,不是一個多么值得紀念的時間,當時我剛看完某暑期檔大熱偶像劇,意猶未盡地點開了劇組花絮,看到兩位主演在片場嘻嘻哈哈,你追我趕,最終在地上滾做一團。
我笑了,嘴角比AK槍還難壓住。
他們看起來好快樂,好像還有點甜?不確定,再看幾眼。
每個人對CP的偏好,主要源自對理想中親密關系的理解。CP可能契合了CP粉對“般配”一詞的想象,直擊CP粉的取向紅心,也開拓了他們對情感關系的認知邊界。但無論是哪種情況,嗑到的一瞬間,人們就在內心產生了“情動”,它是難以預期、不可捕捉的。
研究情動理論的學者認為,情動的特點不是它的內容,而是強度。情動雖然短暫,卻充滿能量,它的結束是下一個循環的開始,直到瞬間的情動逐漸形成其最集中的表達:一份穩定、長久的情感。
很快,我便發現嗑到這對CP的不止我一個,網上早有其他“同好”傾情投入,在各個社交平臺上搬運“CP向”物料、生產剪輯甚至文字分析。
豪華CP盛宴擺在眼前,我一發不可收,嗑上了頭。
“上頭”的表現是大量的時間投入,以及行為上的反復。嗑CP是一種追求快樂的實踐,在多巴胺的驅動下,一旦開啟了嗑CP模式,心里就幾乎裝不下別的事,從睜眼到入睡,一個人可以抱著手機,對著同一個視頻一直傻笑下去。
嚴格意義上說,真人CP仍然屬于同人范疇。只有在極個別情況下,兩位CP主角可能是現實生活中的真正情侶,但大多數時候,CP粉所想象的CP主角之間特殊的浪漫關系,事實上并不存在。

知道是假的,還怎么能嗑得下去?
問我們這樣的問題,會顯得你“太不酷”了。真或者假沒有那么重要,真人CP粉拒絕支配性的關于真相的敘事,而將解讀文本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使其之于自己是具有意義的。
牽手、擁抱、熱舞,這類親密的舉止縱然會讓我們尖叫,但我們更喜歡像偵探一樣抽絲剝繭地發現“秘密”:他們曾在鏡頭角落里眼神交流,曾在同一個地點拍照留念,他曾在深夜坐飛機趕去她的城市,他們曾戴過一樣的首飾,在情人節那天在微博上用了同一色系的表情包……
在CP濾鏡的催化下,所有尋常的人際互動,都可以被解讀為CP主角擁有特殊關系的證據。只要開始嗑,CP粉就進入了一個如真似假的想象時空,這些“秘密”建立在空間內的共識之上,不足為外人道也。
正如青年學者許冠文、張慧在研究中所說:“CP粉絲對‘下意識’或‘默契’的判斷和理解,往往基于她們對CP角色的過往、基本信息以及相關CP圈所共享的情感敘事的認識……只有當CP粉絲足夠了解與CP相關的方方面面,甚至了解CP之間特殊的經歷或言外之意時,才能對CP日常生活中的細微表現賦予明確的、強烈的情感價值。”
不過,以上這些都只能算膚淺的嗑法。
CP作為CP粉心目中理想配對的投射,通常不止于簡單的異性吸引。
資深的嗑CP專家,會掌握一條完整的CP故事線,這離不開對CP主角的深入認識,還有令人稱贊的想象力。
嗑CP上頭的時候,我曾一度沉迷在CP粉組成的網絡社區。在我的CP里,有一則帖子考古了男方多年前的一條微博,發布時間與兩人初次見面的時間相近,結合他們在采訪中提及的初見往事,零散的“線索”逐漸拼湊出一個窮小子暗戀成真的故事。
相逢微時、相互陪伴、頂峰相見,是CP粉格外偏愛的敘事。它之所以令人著迷,在于在這樣的敘事中,CP粉擺脫了與明星之間地位不對等的權力結構,CP主角回到籍籍無名的人生階段,褪去光環,化身與粉絲一樣的普通少男少女。CP粉幻想他們也曾被脆弱、迷茫包裹,又通過愛的力量獲得成長。
因此,CP粉也會把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經驗,雜糅進對CP主角的想象。在我看過的一篇同人短文里,CP主角雙雙成為了中學生,正在畢業旅游的都市女孩,邂逅了在西南長大的小鎮男孩,兩人各懷青春心事,相逢又錯過。
那是一個沒有好結局的故事,具備創造力的CP粉從不介意主動給自己喜歡的CP揉進一些苦澀滋味。就這樣,按照他們對情感的想象,CP變得更加復雜、生動、圓潤、飽滿,繼而滲透出柔軟的光芒。
盡管以上陳述種種,但根據我個人的感受,大部分真人CP粉對自己在做什么并沒有清醒的認識。第一次嗑真人CP時,我還是一個無知的高中生,整日在“理性上覺得他們好像是假的,但是情感上覺得他們是真的(情侶)”的狀態中游走。
直到有一天,CP中的男方大方公開了戀情,戀愛對象不是我期待的人。
人類的悲喜并不相通,在網友喧囂的祝福聲中,我擦過眼淚的紙巾堆了滿桌。
CP粉和粉絲一樣,是階段性的身份,持久的鐘情總是罕見,粉絲會遇到脫粉的時刻,CP粉也會走到嗑不下去的時候,最終很可能只能收獲“痛的領悟”。
在粉圈內,真人CP因為容易令粉絲心碎,是“不可觸碰的禁區”。
我嗑到上一對真人CP的時候,正值他們主演的影視劇熱播期結束、劇粉提純的關鍵時期,男方與女方的唯粉打架打得昏天黑地,而憑借人數眾多,生粉(男方唯粉)“士氣”更勝一籌。
圍觀過粉圈打架的人,都知道能從粉絲嘴里說出來的話有多么不堪。人人都有憐弱心理,漸漸地,我越來越無法忍受生粉對合作對象的辱罵,心中的天平開始向女方傾斜,原本的CP想象空間出現了裂痕。
一旦CP粉停止了共同體內的想象,決定“睜眼看世界”后,他就會發現,所謂的相愛的證據,只是過于夸張的腦補;那些戴上粉紅濾鏡的敘事,也露出原本斑駁的模樣,比如CP粉眼中有趣的“不解風情直男男友惹怒女友”,可能只是單純的“兩個人話說不到一塊”。
為真人CP流過淚后,我就收起了一顆天真的真心,同時卻又探索了另外一個身份,叫作“撫慰”,只嗑那些圍繞自己所喜歡人物而成的CP。
坦白地說,我對女明星的愛要比對男明星的愛更加長久,粉圈內也有諸如“鐵打的花,流水的生”的說法。我認為這是因為只有同性的對象才能給我提供一種親近的、確認自我身份的力量。
粉絲與偶像之間的關系,離不開自我與理想之間的關系。嗑偶像的各類 CP,就像在通過偶像的經歷,完成對世上理想情感關系的探索。
成為“撫慰”后,我在嗑CP的路上走得越來越大膽。此時的嗑CP,建立在對CP其中一人更加深度的依戀之上,而CP中的另一個人,則像一個突然的闖入者,一道不期而遇的風景。
“他們本來就不是真的,真的反而不好嗑”,接受了這份不真心,關于CP的想象時空反而變得更加自由。
一對CP的主角,大概率不是情侶,更不會是夫妻,但大家認為他們是CP,就意味著他們的關系超越了情侶、夫妻等詞語對感情感知的限制,婚姻、戀愛所捆綁的社會規范與責任在這段關系上也被一并消解。
越來越多人更愿意用“羈絆”這個日語詞匯,來形容他們所愛的CP的關系。兩人可以沒有家庭等社會關系的約束,卻因某種原因不可分割。
這種對CP的想象,折射出CP粉對純粹的情感的需求,以及對超越現實社會關系的情感聯結的探索。過去的愛情小說的讀者,依靠霸總嬌妻式的甜蜜情節來獲得“幻想性的解決策略”,以實現無法在父權制異性戀中得到的滿足。而在今天的CP想象空間內,依照父權制打造的霸總嬌妻模型被打破了,連人物的性別都可以變得模糊,里面沒有不平等的結構,只有情感本身。
CP粉在CP中探索出的新的情感模式,可能被抽象為周芷若對張無忌的“問心有愧”,或女兒國國王對唐僧的“要是你睜眼看我,我不信你兩眼空空”。但不管是什么,在想象空間內,CP粉用他們的情感實踐努力證明,不是只有宣之于眾的感情才是感情,不是只有結婚證才是牽絆的證據,通過嗑別人,CP粉表達了自己對親密關系的理解和期許。
一天深夜,我突然在網上刷到了我那“過世CP”的一段視頻。近十年過去,如今男方早已結婚生子,與女方漸行漸遠,再無交集。
鬼使神差地,我打開了這段視頻,看到他們曾經的親密模樣,一個念頭忽然冒出來:他們以前的感情不是假的,我想,無論如何,他們都是很好的朋友。
好朋友也很好嗑啊。我又一次為他們哭出了聲—謝謝姐妹,我又嗑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