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剖析公共圖書館的消防風險,解析疏散預案的關鍵要素,結合案例評估其效能,提出智能化技術集成、培訓演練體系創新以及消防設施協同管理等優化路徑,旨在為公共圖書館的消防安全管理提供參考,最大程度保障人員生命安全與圖書館資源的完整性。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消防疏散預案;效能優化;智能化技術
中圖分類號:D631.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1227(2024)11-0010-03
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其特點是存儲有大量圖書、報紙、雜志及內部資料等可燃物品。火災對圖書館的危害顯而易見,對于公共圖書館來說,由于到館人員密集且構成復雜、重要設施服役時間長且維保質量參差不齊等原因,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面臨著非常大的壓力和挑戰[1]。在火災等緊急情況下,其疏散預案的合理性與效能直接關系到眾多讀者、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以及珍貴文物資源的保存。
1 消防風險解析與評估
圖書館作為公共聚集場地之一,具有人員流動性大、電氣設備設施多、圖書資料豐富等特點,火災事故發生概率普遍高于其他場所[2]。
1.1" 公共圖書館的消防風險
1.1.1" 電氣系統潛在風險
公共圖書館內配備有大量的電氣設備,包括各類照明裝置、電腦終端、高低壓配電室、空調系統和電梯等,這些設備長期運行,易出現線路老化、過載、短路等故障。尤其是一些老舊圖書館的電氣系統更新不及時,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火災隱患突出。
1.1.2" 館藏易燃物燃燒風險
豐富的紙質館藏是公共圖書館的核心資源,但紙質書籍、報刊等屬于易燃物品,且具有燃燒速度快、火勢蔓延迅速的特點。一旦發生火災,大量的館藏易燃物將成為火勢擴大的“燃料”,同時燃燒產生的濃煙和有毒氣體,不僅會降低室內能見度,阻礙人員疏散逃生,還會對人員的呼吸系統造成嚴重傷害,危及生命安全。
1.1.3" 裝飾裝修材料隱患
圖書館內部的裝飾裝修材料,如窗簾、地毯、天花板裝飾板等,若不具備良好的防火性能,在火災發生時會加速火勢蔓延。一些不符合防火標準的裝飾材料在高溫作用下會迅速燃燒,并釋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氣體,進一步惡化火災現場環境,增加疏散和救援的難度。
1.2" 消防風險量化評估模型構建
采用層次分析法(AHP)與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方式構建模型。確定火災發生可能性、危害程度、人員疏散難易程度、消防設施完備性等一級指標及細分二級指標。例如,火災發生可能性由電氣設備故障率、人為火災隱患因素等衡量;危害程度需考慮火勢蔓延速度、有毒氣體釋放量等因素。通過專家打分確定指標權重,構建判斷矩陣計算權重值,再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評判,得出消防風險綜合評估結果。
2 消防應急疏散預案的制定
2.1" 應急組織架構與職責
2.1.1" 組建高效指揮中心
設立消防應急指揮中心,由圖書館主要負責人擔任總指揮,成員涵蓋保衛部、辦公室、業務部、國有資產部、紀檢部、法務部、典藏閱覽部、后勤部以及駐館保安公司、物業公司等部門負責人和消防專業技術人員。總指揮統籌疏散救援工作,包括火災現場的決策指揮、外部救援力量的協調溝通和資源調配等。指揮中心需配備先進的通信設備、監控系統和應急指揮軟件,實時掌握火災動態和疏散進展,及時下達準確指令。
2.1.2" 專業行動小組分工協作
組建滅火行動小組,由經過專業消防培訓的安保人員和部分工作人員組成,配備滅火器材,在火災初期,負責滅火撲救,以控制火勢的蔓延。疏散引導小組由熟悉圖書館布局和疏散通道的工作人員構成,按預定方案引導讀者和工作人員向安全出口疏散,確保有序、快速、安全,避免擁擠踩踏。在高層火災現場,要充分利用地方消防救援云梯車等專業設備,組織被困人員安全疏散轉移。醫療救護小組配備基本的醫療急救設備和藥品,在疏散過程中負責救治受傷人員,并與外部醫療救援機構保持聯系,確保重傷員及時轉運治療。后勤保障小組負責保障物資供應,如應急照明設備、防護用具、飲用水等,同時,維護疏散秩序,保障通道暢通。
2.2" 完善疏散路線規劃與標識系統
2.2.1" 科學合理的疏散路線設計
依據圖書館建筑結構、功能分區和人員分布特點,設計多套疏散路線方案。確保路線簡潔明了、標識清晰,引導人員快速、準確到達安全出口。對于多層建筑的圖書館,應設垂直疏散與水平疏散相結合的路線,避免擁堵和路線交叉。考慮不同區域火災風險的差異,為高風險區域,如電氣設備房、古籍特藏室等,設置獨立通道或優先疏散路線。如國家圖書館主館根據不同功能區規劃了多條疏散路線,并在關鍵節點設置了指示標志和應急照明設備,以提高疏散效率。
2.2.2" 完善醒目的標識系統建設
疏散標識系統包括疏散指示牌、地面標識、應急照明燈具等。疏散指示牌采用夜光或自發光材料制作,符合視覺習慣和疏散流程,指示方向準確無誤,在火災斷電時仍可見。地面標識用熒光材料繪制,與指示牌配合形成連續引導路徑。應急照明系統保證火災時正常工作,提供足夠照明亮度和持續時間,確保通道和出口清晰可見。此外,標識系統應定期維護檢查,確保其完好性與有效性。
2.3" 應急通信與聯動機制構建
2.3.1" 館內高效通信網絡搭建
建立覆蓋全館的消防應急通信網絡,包括消防廣播系統、對講機通信系統以及內部電話網絡。消防廣播系統應具備分區廣播、自動報警與語音提示功能,能夠在火災發生時及時向館內人員播報火災信息、疏散指令以及安全注意事項,廣播語音應清晰、準確、簡潔,避免引起人員恐慌。對講機通信系統應確保應急指揮中心與各行動小組間的實時通信暢通,便于及時傳達指令、匯報情況與協調行動。
2.3.2" 外部多元聯動機制建立
加強與外部救援力量的聯動合作,包括消防部門、醫療急救機構、公安、應急管理部門以及周邊單位等。與消防部門建立緊密的協作關系,定期開展聯合消防演練,確保消防設施的兼容性與協同作戰能力,如消火栓接口標準統一、消防水池共享等。與醫療急救機構簽訂救援協議,明確傷員轉運流程與醫療救治方案,在館內設置醫療急救站,配備必要的急救設備與藥品,培訓工作人員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為傷員的及時救治爭取時間。與公安部門協同做好火災現場的治安秩序,防止盜竊、破壞等次生事件。
3 疏散預案的實施與保障
3.1" 預案實施的關鍵環節
3.1.1" 早期預警與快速響應
智能火災監測系統發出警報后,值班人員需立即確認。若確有火災,應馬上啟動疏散預案,消防廣播系統迅速切換至緊急廣播,清晰準確地播報火災信息與疏散指令。指揮中心成員接警后即刻集結。總指揮到崗后,通過監控系統掌握現場情況,與各行動小組聯絡,下達應急指令,如派滅火行動小組赴火場、安排組織人員疏散。
3.1.2" 人員疏散的有序組織
小組成員分布在館內各處,依預定路線引導人員疏散,用擴音器呼喊指令,提醒人員保持冷靜,留意特殊人群并提供幫助。依建筑結構和人員分布合理分流人員,在關鍵節點安排專人指揮,確保人員有序匯合,避免擁擠踩踏,配合外部救援設備疏散高層人員。
3.2" 保障措施的落實
3.2.1" 消防設施維護保障
在日常工作中,專業人員依據制度要求對消防設施進行定期維護和檢測,記錄運行狀態,及時修復問題,確保設施的良好運行。定期開展消防設施的檢測與評估,邀請專業機構檢測評估設施,依據結果制定升級改造計劃,更新老舊設備,提升滅火與應急效能。
3.2.2" 通信與聯動保障
定期檢查維護館內通信設備,確保火災時正常運行,制定故障應急預案,保障信息傳遞。加強與外部單位溝通協作,定期開會商討救援合作,及時更新聯系方式,組織聯合演練,提升協同作戰能力。
4 應急疏散預案效能優化路徑
4.1" 智能化技術集成與創新應用
4.1.1" 智能火災監測預警系統部署
引入先進的智能火災監測設備,如高靈敏度煙霧傳感器、圖像型火災探測器、溫度傳感器等,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火災監測網絡。利用物聯網技術將這些監測設備連接成一個智能感知系統,實時采集火災相關信息,并通過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算法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實現火災的早期精準預警。例如,通過對煙霧濃度、溫度變化趨勢以及圖像特征的深度學習與模式識別,提前預測火災發生的可能性與發展態勢,為疏散預案的及時啟動提供科學依據。
4.1.2" 智能疏散引導系統構建
運用智能疏散引導技術,在圖書館內安裝人員定位傳感器、智能疏散指示標志以及無線通信基站等設備。通過人員定位系統實時掌握館內人員的分布位置與動態信息,結合火災發展情況,由智能疏散引導系統自動規劃最優疏散路線,將疏散指令通過無線通信方式發送至人員手機App或智能疏散指示標志上。
4.2" 培訓演練體系強化與優化
4.2.1" 多層次人員培訓體系構建
建立涵蓋全體工作人員與讀者的多層次消防培訓體系。針對工作人員,開展定期的消防專業知識培訓,包括消防法規、火災預防、滅火技能、疏散組織等方面的內容,培訓方式可采用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實地操作演練相結合,提高工作人員的消防業務能力與應急處置水平。對于讀者,可通過舉辦消防知識講座、發放宣傳資料、設置宣傳展板等方式,普及火災預防與逃生自救知識,增強讀者的消防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
4.2.2" 實戰化演練機制創新與完善
創新消防演練形式與內容,增加演練的實戰化程度與頻次。除常規的日間演練外,還可開展夜間演練、節假日演練以及模擬不同火災場景的專項演練,如電氣火災演練、閱覽室火災演練、書庫及書架火災演練等,全面檢驗疏散預案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在演練過程中,注重引入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手段,模擬逼真的火災場景與環境效果,提高演練的真實性與沉浸感。演練結束后,及時進行總結評估,收集參演人員的反饋意見與建議,針對演練中發現的問題對疏散預案進行修訂完善,形成演練-評估-修訂-再演練的良性循環機制。
4.3" 消防設施維護更新與協同管理
4.3.1" 消防設施定期維護與升級改造
建立嚴格的消防設施定期維護保養制度,明確維護保養責任主體與工作流程。安排專業人員定期對消火栓、滅火器、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消防電梯、防排煙系統等消防設施進行檢查、維護、測試與保養,確保消防設施始終處于良好運行狀態。同時,關注消防設施技術發展動態,及時對老舊消防設施進行升級改造,采用性能更先進、可靠性更高的消防設備,如新型高效滅火器、智能型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等,提高消防設施的滅火效能與應急響應能力。
4.3.2" 消防設施協同管理與優化配置
從圖書館整體消防安全角度出發,對消防設施進行協同管理與優化配置。根據圖書館不同區域的火災風險等級、人員密度、功能特點等因素,合理分配消防設施資源。例如,在人員密集的借閱區、閱覽室等區域,適當增加滅火器、消火栓等設備的配備數量;在珍貴館藏區,安裝氣體滅火系統或細水霧滅火系統等對文物書籍損害較小的滅火設備,并配備火災報警與監控系統,實現對珍貴資源的重點保護。
5 結束語
公共圖書館疏散預案的構建與效能優化是一個持續發展、不斷完善的過程。只有不斷關注消防安全領域的新技術、新方法,深入研究消防疏散過程中的各種復雜問題,才能確保公共圖書館在緊急情況下能夠有效保障人員生命安全與珍貴文化資源的完整,為社會公共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提供堅實的消防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周道貴.淺談公共圖書館的消防安全管理[J].現代職業安全,2024(6):53-54.
[2]劉磊.淺析公共圖書館消防安全與防災工作[J].蘭臺內外,2022(3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