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森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對林業經濟的振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為景區森林防火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重點景區的森林火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威脅著森林生態系統的安全,還有可能造成國家重點文化遺產遭受損失。通過對重點景區森林防火的現狀及對策進行探究,以期為景區森林防滅火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森林景區;森林防火;防火對策
中圖分類號:D631.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1227(2024)11-0019-03
近年來,景區進山入林人員增多,群眾休閑登山、觀光旅游等活動增加,攜帶火源進山現象普遍存在,導致誘發森林火災的不可控因素不斷增多,人為管控難度大,且重點景區森林火災在普通森林火災持續時間長、燃燒范圍大的特點上,還具有地理環境獨特、人員密度高、輿論關注高等特點,可以說,做好景區森林防火工作已迫在眉睫,其不僅能有效維護景區生態資源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穩定,還能較好保護景區駐地群眾和旅客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本文旨在探討當前重點景區森林防火工作的現狀、剖析火險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重點景區森林防火工作的不斷升級提供參考。
1 重點景區森林防火工作的現狀分析
1.1" 森林資源豐富
重點景區作為國家級保護單位,本身就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或者名勝古跡。以桃源洞景區為例,其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因景區內有桃花澗而得名,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各種植物資源達2000余種。同時,景區內還有桃源洞、百丈巖、修竹灣等景點40余處,是集科學考察與風景觀賞于一體的旅游勝地。從森林防火工作角度分析,景區豐富的森林資源也給防火工作帶來一定挑戰,一旦火災發生,撲火隊伍不但要盡早撲滅火災以保護珍貴樹種、維護生物多樣性,還要保護景區內的名勝古跡和旅客安全,做到精準施救、高效滅火。
1.2" 社會輿論關注度高
森林防火工作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保障,也是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核心部分,應高度重視景區森林防滅火工作,正確處理好森林防火和發展旅游業之間的關系[1],促進景區林業、旅游業協調發展。當前網絡和自媒體高度發達,社會民眾對森林防火工作存在關注度高、容忍度低的特點,而景區森林防火工作有別于普通森林防火工作,一旦發生火災,廣大游客直接處于火場險境中,火場人員密度高和直接傷亡風險大是主要特點。重點景區本身就是國家文化遺產、珍貴動植物資源豐富的國家重點保護單位,一旦遭受火災,其生態價值和科學考察價值的損失不可估量。因此,做好景區的森林防火工作對于保護國家生態資源、文化遺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至關重要。
1.3" 科技支撐持續深化
隨著社會發展,科技力量不斷增強,先進的科學、高效穩定的信息技術已廣泛運用在了景區一線工作,有效改變了以往旅游景區森林防火管理模式,使得景區森林防火工作由以往“經驗之談”向科學管理邁步,景區工作人員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整合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GIS)、人工智能(AI)等現代技術手段,構建景區森林防火信息系統,以實現地理信息采集、視頻指揮定位、火場圖像傳輸、林火瞭望監測、火情推演等多種功能,提高對火場的監測能力和預警能力,能及時向管理部門和滅火力量實時傳輸火場信息,做到早預防、早撲滅。
2 重點景區森林火險原因剖析
重點景區森林防火形勢日益嚴峻、任務繁重,景區自身發展規劃、防火基礎設施以及滅火專業力量建設均與森林火災的發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文具體分析如下:
2.1" 景區發展規劃需進一步合理
對于森林旅游景區來說,天然綠植形成的自然景觀是其核心吸引力,部分景區為了能夠提升景區綠化水平,長期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進行景區管理,雖能有效提升景區森林覆蓋率,但火災風險也顯著增大。第一,樹冠火風險增大。長期的封山育林會使景區內幼齡林占比增加,林區可燃物垂直結構連續性變強,一旦發生森林火災,蔓延速度極快且容易由地表火變為樹冠火,破壞力極強。第二,防火帶作用削弱。森林覆蓋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景區管護難度,如若管護不及時,新生長出來的植被可能將原有防火帶覆蓋,失去防火功能。第三,地下火風險提升。森林覆蓋率提升導致枯枝敗葉成倍增加,其積累后不易分解,容易形成較厚的腐殖質層,在干燥季節極易發生陰燃現象。相關研究表明,腐殖質在陰燃過程中呈現時間久、溫度高的特點,在燃燒過程中可達600℃以上且在明火被撲滅后陰燃溫度和燃燒時的溫度相差不大[2],復燃風險極高。
2.2" 景區森林防火綜合效益低
景區防火與一般森林防火最大的區別就是要考慮景區的觀賞性和盈利性,但部分景區出于上述考慮會選擇將資金開支側重于服務保障業發展,對景區森林防火工作卻流于形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第一,以水滅火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部分景區開發較早,且在發展過程中資金開支側重于優化游客服務保障質量,對森林防火設施的投入占比不高,比如常見的蓄水池、消火栓等覆蓋率還不夠,森林防火警示提示、安全避險道路等標識存在模糊、老化、破損、維保不及時等現象。導致景區內以水滅火設施難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森林防火形勢。第二,游客路徑規劃有待進一步合理。大多數景區進山人員常年保持高位,部分景區在森林防火期內未對游客數量進行嚴格限制,且在旅游路線設置上未考慮避開一些高火險區域,加之少數游客個人素質不夠,在景區沿途吸煙、使用明火甚至野外燒烤等現象屢禁不止,一定程度增加了火災隱患。此外,景區內飯店餐館用電用火、輸電線路、變電箱等設施也是引發森林火災的重要隱患。第三,林火阻隔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景區特殊的地形地貌,部分景區的防火林帶和防火阻隔帶難以得到及時撫育和維護,存在斷帶、消帶現象,景區內建設的防火應急道路存在密度低、建設滯后、通行能力差等問題,甚至將旅客步道等同于防火應急道路,一旦發生森林火災,對專業撲火力量的投入、滅火裝備的輸送和傷員轉運帶來較大的風險隱患。
2.3" 景區內專業滅火力量有待進一步加強
撲火隊員大多為景區保安,以景區附近招聘的本地村民為主,雖對景區內地理環境較為熟悉,但是缺乏森林防火知識和業務能力。原因分析如下:第一,人員成分復雜。隊員普遍文化程度較低,一般由退役士兵、地方民兵和普通農民組成,僅在防火期內集中訓練,非防火期則大多在務農或從事其他副業,人員在崗在位難保證,造成專業撲火隊滅火業務不精、人員普遍大齡、撲火效率較低的問題。第二,職業吸引力低。撲火隊員長期擔負單一枯燥的景區巡護和隱患排查等工作,容易被景區內五花八門的服務保障工作所吸引,繼而由“撲火員”向“服務員”轉變,甚至把森林防火工作當成“副業”,工作責任心相對較低。第三,人員待遇較低。撲火隊員在用工期間薪資水平較低,且在日常訓練、火災撲救過程中的飲食生活也缺乏相關保障和政策支撐,極易導致隊員流失變動,對專業撲火隊伍戰斗力形成有一定影響。
3 相應對策
3.1" 因地制宜,建立健全景區內森林防火阻隔體系
森林防火阻隔體系的建設旨在提高森林的阻火能力,降低火災風險,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3]。第一,加強生物防火林帶建設。景區不同于一般林區,防火林帶的建設要選擇防火性和觀賞性兼顧,且能適應景區地域氣候環境的樹種,可選擇土沉香、大頭茶、網脈山龍眼、鐵冬青、灰木蓮等難燃性樹種。不斷優化森林植被結構,減少易燃樹種比例,形成網格化、閉環式的規模化生物防火林帶。第二,加強林下可燃物的管理。可采取計劃燒除、機械清除或生物降解等多種行之有效的舉措減少可燃物的積累,這不僅能有效消除森林火災隱患,還能改善林下衛生,提高森林質量,維護景區內的生物多樣性。第三,合理運用自然阻隔帶。在規劃景區的防火阻隔體系時,應把景區內天然河流、崖壁等自然景觀開發為天然的防火阻隔帶,并沿途建設與景區特色相適應的防火瞭望塔、防火道路、消防蓄水池等硬件設施,多措并舉打造全方位、全覆蓋的森林防火阻隔體系。
3.2" 與時俱進,建立健全景區內森林火災防控體系
第一,加強防火宣傳。景區要以游客和駐地村民群眾為重點,因地制宜、從嚴從實,常態化開展防火宣傳,利用各種社交平臺和新媒體矩陣,通過官方微博、短視頻及公眾號等平臺普及森林防滅火常識。對于游客,可通過景區門票增加防火注意事項、設置森林防火主題的游玩活動以及在導游詞中加入森林防火宣傳口號等有效措施,時刻提醒游客注意森林防火,增強游客的防火意識。對于駐地村民,景區要充分發揮其“景區活地圖”的作用,通過開展防火宣傳、公益培訓等方式,印制易于群眾接受的森林防滅火行動指南,包含報警方式、初期處置、避險流程等,不斷加強其對森林防火常識的學習,提升駐地村民在日常巡護中精準識別森林火險的能力。第二,嚴格火源管控。一方面,景區工作人員要加強對游客、車輛的提醒和管理,探索建立景區森林防火追責問責機制,在森林防火期內嚴禁火源入山,同時,要精進服務保障質量,在不影響游客游玩體驗的前提下,保質保量完成火源管控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執勤巡護力度,結合當地春節、清明等民俗節日,聯合國家消防救援隊伍、地方林業部門等單位,在重點區域設卡、重要目標布控,禁止攜帶火種和易燃物品進山入林,從源頭上切斷火種進山,切實形成火源管控閉合回路。第三,加強科技支撐。積極引入先進的森林防火技術,加強“智慧景區”建設,探索建立景區森林防火一體化系統,通過無線傳感、紅外攝像頭和無人機等技術,在高火險期間對景區進行全天候、全方位的監測和觀察[4],將林區劃分網格區域,實施點對點檢測,同時兼具指揮調度、資源調配、信息共享、預警發布等功能,確保能第一時間發現火情,根據火情及時采取相應措施,為防火工作的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3.3" 緊盯實戰,建立健全景區內專業滅火隊伍力量
第一,加強景區防火隊伍建設。要致力于建設一支專業、精干、高效且具有現代科技知識的景區森林防滅火隊伍,聯合林業部門、國家救援隊伍,定期組織撲火隊員培訓,重點講解林火燃燒要素、滅火常識、火場安全注意事項、滅火裝備操作與使用、班組滅火常識、火場緊急避險等知識內容,全面提升景區滅火隊員的業務素質。培養一批符合景區發展需求、滅火業務精通、快速反應的滅火力量,以保障現代森林防滅火技術裝備的有效運行,提高森林防火預測、預警和預報的準確性及消防滅火的高效性[5]。第二,探索建立森林消防站。按照林業、應急等部門規范,在重點景區內設置森林消防站,配備相應的人員、裝備、物資,不僅可有效加強森林消防國家隊與景區專業撲火隊的聯演聯訓,還能充分發揮國家隊“裝備精、業務強”與景區專業隊“活地圖”的優勢,以達到優勢互補、雙向促進,發揮最大的應急合力。第三,積極爭取政府財政投入。森林防火工作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需要長期投入、常抓不懈、久久為功。森林火災的發生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當地政府要承擔起主要責任,設立專項防火資金的持續投入,建立健全防火資金管理體系,合理分配森林防火資金,為景區森林防火技術革新、裝備購買、力量前置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撐。
4 結束語
重點景區森林防火工作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重道遠,關乎生態、文化與生命財產安全。通過剖析現狀與火險根源,構建完善的阻隔、防控體系及專業隊伍,意義深遠。各景區務必強化責任擔當,將防火規劃與景區發展協同推進,借科技賦能、火源嚴管、宣傳深耕,提升綜合防火效能,筑牢安全屏障,護佑景區永續繁榮,為生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讓自然瑰寶與人文勝景恒存,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多贏,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閆鵬,趙彥飛,馬玉春.中國森林防滅火的風險挑戰與思考展望[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24,19(1):117-126.
[2]梁旭光,吳庭富,何誠.林地腐殖質火陰燃特征研究[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2,41(2):257-261.
[3]劉小燕,程愛林,張峰玲,等.新形勢下森林防滅火工作面臨的新挑戰與對策探析:以浙江省青田縣為例[J].林業調查規劃,2024,49(3):194-198+205.
[4]方國,張潞,肖文武,等.森林防滅火工作現狀分析:以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曼稿子保護區為例[J].森林防火,2024,42(1):47-51.
[5]梁名娟.興安縣森林防火淺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4(5):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