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
財政部會計司于2023年8月21日發布的《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規定》雖然沒有以數據資產為題,但實際在涉及數據資源作為資產的會計處理上,進行了一系列較大的突破。這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的一個重要進展。
首先是對“使用權資產”的界定,體現了所有權、使用權兩權分離,淡化所有權,強化了使用權的精神。
根據《規定》,企業在判斷相關數據資源是否可以確認為資產時,需要考慮的條件包括:(1)相關數據資源是由過去的購買、生產、建設行為或者其他交易事項形成的。預期在未來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不形成資產。(2)相關數據資源是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基本準則將“擁有或控制”定義為,企業享有某項資源所有權,或者雖然不享有所有權,但該資源能被企業所控制。
這里的控制,因限定“不享有所有權”,所以主要指自然控制,即使用權。相對的是作為所有權的法律控制。以租賃為例,在一定期間內,出租人將資產的使用權讓與承租人以獲取對價。而承租人主導已識別資產的使用,并獲得此期間內已識別資產所產生的幾乎全部經濟利益,則通常需要確認為“使用權資產”。
按照會計上的經濟利益實現方式,可以將使用權資產進一步細分為“企業使用的數據資源”和“企業日常活動中持有、最終目的用于出售的數據資源”兩類。數字經濟中“按使用效果收費”的“效果”,就是在使用中產生的銷售收入。
落入無形資產準則范圍的數據資源既包括企業“內部”使用的數據資源,也包括企業將數據資源用于“對外”提供相關的服務,如數據的授權使用等。平臺企業按數據資產使用效果收取租金,就屬于對外提供服務獲得的要素收放與財產性收入。而平臺內企業對平臺使用權資產的分享使用,則處于“企業使用的數據資源”范圍,可以同平臺企業分享資產收入,如現在流行的三七分成。
其次,對于數據資產,為企業提供了在入表之外定價的選擇。
《規定》的一個重要突破來自信息披露部分。規定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愿披露數據資源,包含未作為無形資產或存貨確認的數據資源。
《規定》包括:“企業應當單獨披露對企業財務報表具有重要影響的單項數據資源存貨的內容、賬面價值和可變現凈值”“企業對數據資源進行評估且評估結果對企業財務報表具有重要影響的,應當披露評估依據的信息來源,評估結論成立的假設前提和限制條件,評估方法的選擇,各重要參數的來源、分析、比較與測算過程等信息”“數據資源的應用場景或業務模式、對企業創造價值的影響方式,與數據資源應用場景相關的宏觀經濟和行業領域前景等”“企業對數據資源的加工維護和安全保護情況,以及相關人才、關鍵技術等的持有和投入情況”“數據資源的應用情況,包括數據資源相關產品或服務等的運營應用、作價出資、流通交易、服務計費方式等情況”等。
其突破在于,對無法確認為無形資產的數據資源,允許企業通過信息披露,使其影響市場價格,而不一定非采取入表的形式。
當然,如何防范企業虛假披露信息,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完善。應積極發展行業應用評估信息服務,借助行業對公允價值的評估,提高數據資源應用場景、業務模式價值評估的客觀性、公正性。加強理論研究與第三方評估,深入研究數據資源對企業創造價值的影響方式,向公眾客觀提供應用情況的信息,公正評價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