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輝 耿樂樂 胡秀武 鄧陳英 王艷 楊艷莎 梅瀾君
(江西省針灸醫學臨床研究中心 南昌市長蛇灸效應機制和督脈特異性重點實驗室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針灸科,江西 南昌 330006)
“調體防病”是中醫治未病的重要思路〔1〕。陽虛體質是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中醫偏頗體質類型,長蛇灸療法可有效改善陽虛體質人群畏寒癥狀,調節陽虛體質〔2〕。艾灸溫度是影響灸法療效的重要因素之一〔3,4〕,研究長蛇灸調節陽虛體質過程中施灸部位體表溫度特征,對指導臨床選取適宜體表溫度提升臨床灸效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采用接觸式溫度采集探頭監測陽虛體質受試者在長蛇灸施灸過程中的體表溫度,分析不同經脈施灸及不同療效程度受試者的體表溫度特征。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10月在南昌市洪都中醫院招募的陽虛體質受試者80例,納入標準:①年齡18~70周歲;②符合《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ZYYXH/T157_2009)》中陽虛體質判定標準者;③經患者知情同意后,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哺乳、妊娠或準備妊娠的婦女;②背部皮膚破潰或有感染性皮膚疾病;③合并心腦血管、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④精神病患者;⑤懷疑或確有酒精、藥物濫用病史者;⑥1個月內接受過長蛇灸治療或調節陽虛體質中藥者;⑦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 剔除和脫落標準:①無法接受長蛇灸治療或因懼怕治療不能配合者;②中途自行使用其他療法或更換療法者;③其他原因中途自行退出者;④受試期間,出現其他并發癥或急癥,需要采取其他治療者;⑤研究過程中,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者。隨機分為督脈組和膀胱經組各40例。采用評估者盲法,在完成統計分析之前,評估者和統計分析人員對分組情況不知情。本研究經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審批號:KY-2020-001)。膀胱經組脫落病例1例,其余病例按要求完成試驗過程。督脈組男2例,女38例,年齡30~70歲,平均(47±12)歲,病程1.5~10年,平均(4.6±2.6)年;膀胱經組男7例,女32例,年齡26~66歲,平均(46±11)歲,病程0.7~10.0年,平均(4.5±2.7)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陽虛體質判定標準 參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ZYYXH/T157_2009)》〔5〕中陽虛體質判定標準。受試者填寫問題后,所有分數的相加算出其原始分數,轉化分數=〔(原始分數-條目數)/(條目數×4)〕×100然后計算轉化分數,轉化分≥40分為陽虛體質。
1.3治療方法 督脈長蛇灸組:材料制備:長蛇灸用的艾絨由中藥艾葉加工而成,用模具固定形狀,3 cm寬、2 cm高。生姜末在治療前準備,不宜久放,用模具固定5 cm寬、2.5 cm高的形狀。艾絨及生姜長度根據受試者體型確定。研究人員:長蛇灸治療由2位擁有3年以上長蛇灸操作經驗的針灸醫師進行。治療醫師均為針灸推拿碩士研究生學歷,并均取得執業資格證書。研究人員在試驗治療前均經過統一培訓,規范量表評定、長蛇灸操作和溝通方式。施灸部位:背部督脈,“大椎”至“腰俞”穴。取穴標準:參考中國《腧穴名稱與定位》國家標準(GB 12346-2006)執行。操作過程:受試者俯臥位,暴露背部脊柱區部位。使用自制灸架(專利號:ZL201721222656.3.),鋪以4~5 cm寬、2.5 cm高的姜泥1條,姜泥條上鋪 2~3 cm寬、2 cm高的艾絨(約200 g,使用統一模具塑形),點燃艾炷頭、身、尾 3 點,讓其自然燃燒。待艾炷燃盡后,此為1壯,再鋪上艾絨復灸,每次治療灸3壯(約45 min)。灸畢,移去姜泥,用濕熱紗布輕輕揩干穴區姜汁。1 w治療1次,共12次。膀胱經長蛇灸組材料制備、操作過程及針灸醫師與督脈長蛇灸組一致,施灸部位平行移至背部左側膀胱經第二側線〔督脈旁開10 cm(3寸)〕。膀胱經第二側線上端起始于附分穴,根據經脈循行,附分穴上方督脈旁開10 cm(3寸)的背部區域已不屬于膀胱經第二側線。為臨床試驗需要,本研究仍以“大椎”至“腰俞”穴段相平行的督脈旁開10 cm(3寸)的背部區域作為膀胱經長蛇灸組的施灸部位。1 w治療1次,共12次。
1.4觀察指標 (1)陽虛體質評分:主要結局指標以《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ZYYXH/T157-2009)》中陽虛體質評分(轉化分)為主。陽虛體質分數0~100分,分數越高表明陽虛體質傾向性越高。評估兩組治療前后陽虛體質轉化分。(2)體表溫度:體表溫度數據采集使用8通路溫度測試儀(JK-8U,中國常州市金艾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使用8個溫度測試探頭,分別固定于施灸部位8個點,督脈組取相對分散的8個穴位:大椎、身柱、神道、至陽、筋縮、脊中、命門、腰陽關,膀胱經組選取與督脈組選取穴位同一水平,間隔10 cm(3寸)的部位〔為避開長蛇灸對膀胱經距后正中線5 cm(1.5寸)穴位溫度的干擾,選取距后正中線10 cm(3寸)的部位施灸并采集溫度,部分溫度采集點不屬于膀胱經循行范圍。〕定位參考中國《腧穴名稱與定位》國家標準(GB 12346-2006)。從治療時開始,每30 s記錄1次。治療時控制環境溫度23~26 ℃。
1.5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文獻方法〔6〕,以治療后陽虛體質評分改善程度作為療效評定標準。顯效:陽虛評分改善≥70%;有效:陽虛評分改善<70%,且≥30%;無效:陽虛評分改善<30%。
1.6安全性評估 記錄兩組治療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長蛇灸治療時的相關性不良反應(燙傷、皮膚過敏等),其他不良反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發生情況。
1.7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χ2檢驗。
2.1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后督脈組總有效率(72.5%,其中顯效9例、有效20例、無效11例)明顯高于膀胱經組(38.5%,其中有效15例、無效24例;χ2=9.272,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陽虛體質轉化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陽虛體質轉化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督脈組和膀胱經組陽虛體質轉化分均明顯低于同組治療前(P<0.05);治療后督脈組陽虛體質轉化分明顯低于膀胱經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陽虛體質轉化分比較(分,
2.3不同經脈體表溫度特征 督脈組平均體表溫度〔(42.55±0.12)℃〕明顯高于膀胱經組〔(42.16±0.12)℃;t=5.004,P=0.028〕;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多變量檢驗結果表明,不同測量時間對經脈體表溫度的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3.984,P<0.001);不同經脈和不同測量時間對經脈體表溫度的影響存在交互作用(F=2.787,P=0.005);進一步分析不同治療時間兩組的平均體表溫度差異,結果表明在第3、5、7、12次治療的督脈組平均溫度明顯高于膀胱經組(P<0.05),其余治療時間兩組平均體表溫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測量時間督脈組和膀胱經灸組平均體表溫度比較
2.4不同療效受試者體表溫度特征 受試者按照療效程度分為有效(治療后陽虛評分改善≥30%)和無效(治療后陽虛評分改善<30%)。結果表明,督脈組中治療有效者和治療無效者的平均體表溫度無明顯差異(P>0.05);膀胱經組中治療有效者的平均體表溫度明顯高于治療無效者(P<0.05);總樣本中治療有效者的平均體表溫度顯著高于治療無效者(P<0.05)。見表3。

表3 不同療效受試者平均體表溫度比較
2.5安全性結果 兩組試驗過程中未出現不良反應。
中國陽虛體質人群占比16.75%(108 015例樣本),是最常見的偏頗體質類型〔7〕。有學者認為體質是某些相關聯疾病的發病基礎,體質差異將影響其易感疾病類型〔8〕。陽虛體質與不孕癥、骨質疏松、腸易激綜合征、關節病、痛經、更年期綜合征、高血壓等疾病相關〔9,10〕。通過調節體質狀態來預防其相關疾病是中醫體質學說“治未病”的重要環節〔1〕。
艾灸具有溫補陽氣以治療虛寒癥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生姜作為長蛇灸介質,取其辛溫散寒之性,相較于傳統隔物灸法,長蛇灸施灸面積廣、灸量大,可有效降低受試者陽虛體質評分,改善陽虛體質。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調節經絡臟腑氣血,臨床常用于調節陽虛、寒濕體質狀態〔11〕。現代研究表明,陽虛體質存在神經-內分泌系統失調、免疫功能降低、能量代謝水平下降及腸道菌群結構紊亂等客觀機制〔12~14〕。以督脈為治療部位的傳統外治法可有效調節機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醇、性激素、甲狀旁腺激素等神經-內分泌系統激素〔2,15,16〕,調節免疫炎癥相關指標〔17~19〕,提高能量代謝水平〔20〕,調整腸道菌群結構〔21〕,以上研究從分子生物學角度說明督脈調節陽虛體質具備一定科學性。本研究結果初步證實督脈長蛇灸調節陽虛體質的優勢,體現出督脈調節陽氣的主治特異性。
影響灸法療效的因素包括灸材、灸法、灸時、環境及患者體質等,現代研究證實艾灸的溫度、光效應、艾煙效應與灸療均存在一定量效關系〔22〕,其中灸溫被認為是影響灸效最重要的因素〔23〕。目前中醫臨床研究中,體表溫度采集主要依靠紅外熱成像技術,該技術敏感性高,能較好地呈現出人體體表溫度及輻射軌跡〔24〕。但對于本試驗而言,受到長蛇灸燃燒時熱輻射干擾,紅外熱成像技術無法準確采集長蛇灸施灸時作用于人體體表的溫度。由于長蛇灸施灸過程中的體表溫度受人體自身體表溫度及艾灸熱輻射的共同影響,因此推測,長蛇灸治療后機體發生了某種生理變化,引起體表溫度的改變。生理狀態下,人體體表溫度保持相對恒定,但不同中醫體質間體表溫度存在一定差異〔25〕。如在紅外熱成像圖顯示的體表溫度中,陽虛體質受試者上臂、肩部、足跟等部位的溫度低于平和體質〔26〕,而陽虛體質受試者督脈各穴位的平均體表溫度要低于平和體質陰虛體質〔27〕。不同體表部位也存在體表溫度差異,例如陽虛體質受試者三焦溫度呈上焦>中焦>下焦分布的特點〔28〕、胃脘部多出現低溫特點等〔29〕。當人體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等功能狀態變化時,相應區域的溫度也會隨之變化〔30〕,這可能是本試驗中兩組受試者體表溫度差異的原因。但是發現在治療后期,并非每次治療的體表溫度都存在差異,即兩組的溫度差異狀態不穩定,這可能需要進一步大樣本試驗來驗證。
灸溫是影響療效的關鍵因素,不同施灸溫度,其臨床療效也有差異。在強直性脊柱炎中,督灸療效與體表溫度呈顯著正相關〔31〕。動物實驗中,46 ℃艾灸對大鼠心功能的調節作用強于38 ℃艾灸〔4〕。本研究結果也表現出類似的溫度趨勢,在治療有效的受試者中其體表溫度更高。瞬時感受器離子通道(TRP)蛋白家族成員TRPV1在溫度超過43 ℃時被激活,其激活的程度被認為是艾灸效應強弱的關鍵〔23〕。本研究中長蛇灸施灸時平均體表溫度接近TRPV1的激活溫度,此外長蛇灸所用的介質為生姜,其重要成分如姜酚等是TRPV1的有效激動劑〔32〕,這可能有利于艾熱對TRPV1的激活,并影響長蛇灸的有效施灸溫度。
綜上,督脈長蛇灸的臨床療效和體表溫度均高于膀胱經長蛇灸,治療有效者的體表溫度高于治療無效者。但是仍需進行更大樣本量的臨床試驗,以期通過一系列研究篩選出長蛇灸調節陽虛體質的最優效溫度,促進長蛇灸調節陽虛體質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