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健 謝華輝 何文濤 李明堃 沈明 張仁浩 牛天峰 羅靖
肛瘺是臨床上常見的肛腸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現為肛門疼痛、流膿、排便異常等[1]。該疾病的發病率較高,多發于青年男性。肛瘺可分為單純性和復雜性肛瘺,復雜性肛瘺有較多外口,治療困難[2]。臨床上肛瘺的治療方法包括括約肌切斷和保留兩種,對復雜型肛瘺行瘺管切開術會造成肌肉復合體損傷,導致肛門失禁等不良反應[3]。經肛門直腸黏膜瓣推移術(endoanal advancement flap,ERAF)是一種基于括約肌保留的術式,其對于括約肌功能有較好的保留效果[4]。經肛括約肌間切開術(transanal opening of intersphincteric space,TROPIS)是一種完全保留外括約肌的手術方法,其被看做復雜性肛瘺的萬能術式[5]。以上兩種術式對于復雜性肛瘺均有較好的效果,但是哪種術式的效果更佳尚無定論。本研究選取行不同手術的復雜性肛瘺病人,分析其療效和對肛管直腸壓力的影響。
一、對象
2018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復雜性肛瘺病人84例。納入標準:(1)術前經影像學檢查診斷為復雜性肛瘺;(2)年齡18~60歲;(3)可耐受手術;(4)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屬于特異性肛瘺;無法耐受手術;妊娠期和哺乳期病人。根據手術方式,將病人分為行ERAF治療組(E組,48例)和行TROPIS治療組(T組,36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以及身體質量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二、方法
1.手術方法:行椎管內麻醉(如有特殊情況則行全麻)。根據內口的位置靈活選擇體位:內口在后側用截石位,在前側選擇折刀位,在兩側選擇側臥位,對其行常規消毒、鋪巾后,再次消毒肛周皮膚。E組病人采取ERAF治療,操作方法:首先找到瘺管內口,瘺管周圍注射腎上腺素,以減少術中出血。在內口周圍做底寬頂窄的U形切口(底寬約為頂部的2倍),切口下緣在內口下方約0.5cm,切開黏膜層和黏膜下層,牽拉并向內口頭側進行約4 cm的游離,游離出帶黏膜層、黏膜下層和部分肌層的直腸瓣,使用抗菌薇喬線縫合修補內口處的括約肌層。切除內口周圍帶瘺口的部分直腸瓣組織,下拉游離的直腸瓣,使其覆蓋內口創面,確定無明顯張力后,使用2-0或3-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直腸瓣上下緣,并留置凡士林肛管引流。見圖1。T組病人采取TROPIS治療,操作方法:由主瘺管口對應的內口下方括約肌間溝處進行約2.5 cm的弧形切口,并沿括約肌間間隙使用彎血管鉗向上游離,充分打開括約肌間間隙,并達到肛管直腸環水平位置。然后從括約肌間隙處探尋內口,從直腸腔內切開內口周圍瘺管上的黏膜和內括約肌,擴大內口;再用艾利斯鉗將外口提起,由外口處開始行隧道式剝離,直至外括約肌外側壁,充分開放括約肌間間隙。若有無法剝離的瘺管則采用刮匙予以充分搔刮。最后將引流掛線或引流條或引流管置于括約肌間隙腔引流固定。對創面進行徹底止血和紗布加壓包扎。見圖2。

圖1 經肛門直腸黏膜瓣推移術:A:探查找到肛瘺內口;B:行U形切口直腸瓣縫合;C:切除直腸黏膜瓣標本

圖2 經肛括約肌間切開術 A探查內口并切開其周圍組織;B:從主瘺管對應的括約肌間溝處切入;C:充分開放括約肌間間隙;D:由外口行瘺管隧道式剝離;E:術后放置引流;F:復雜性肛瘺術前外口狀態
2.觀察指標:(1)術后3個月比較兩組病人療效。評價標準:創面愈合且臨床癥狀均消失為痊愈;創面愈合且臨床癥狀均得以改善為顯效;創面未愈合,臨床體征出現好轉為有效;創面未愈合且體征好轉不明顯為無效;(2)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創面面積;(3)兩組病人術前和術后14天疼痛情況和術后3個月肛門排便恢復情況。疼痛感受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滿分為10分,7~10為嚴重疼痛,5~6分為一般疼痛,3~4分為輕微疼痛,<3分為無疼痛[6]。肛門排便恢復情況采用Wexner失禁評分系統進行評價[7]:無則為0分;排便、排氣1個月內不超過1次,為1分;1個月內超過1次,但1周內不超過1次,為2分;每周超過1次,但每天不超過1次,為3分;每天超過1次,為4分。(4)術前和術后3個月肛管直腸壓力,采用固態高精度測壓導管進行測定,測量位置為距肛門20、30 mm處,包括收縮壓和靜息壓。(5)不良反應,一般包括傷口感染、尿潴留、便秘等。
三、統計學方法
1.兩組病人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結果表明,T組有效率高于E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病人臨床療效對比(例,%)
2.兩組病人手術情況比較見表3。結果表明,T組手術時間短于E組,術中出血量少于E組,且手術創面面積小于E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病人手術情況比較
3.兩組病人疼痛感受和肛門排便恢復情況比較見表4。結果表明,兩組病人術前VAS評分和Wexner 失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病人VAS評分和Wexner 失禁評分均下降(P<0.05),且T組病人評分低于E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病人疼痛感受和肛門排便恢復情況比較(分)
4.兩組病人肛管直腸壓力比較見表5。結果表明,兩組病人術前肛管直腸收縮壓和靜息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病人收縮壓和靜息壓均下降,且T組病人收縮壓和靜息壓均低于E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5 兩組病人肛管直腸壓力比較(mmHg)
5.兩組病人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見表6。兩組病人術后均有不良反應發生,其中T組發生尿潴留1例,傷口感染1例,便秘2例,而E組分別為3例、2例和5例。E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F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6 兩組病人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例,%)
肛瘺全稱為肛門直腸瘺,其在直腸疾病中發病率較高,目前臨床治療仍以手術為主。對于肛瘺手術方法的選擇是痊愈的關鍵[8]。ERAF主要通過竇道切除、直腸黏膜瓣成形和關閉內口等方法治療[9]。有研究顯示,ERAF對肛瘺病人具有較高的初次治愈率,最高能達到85%以上,但經該術式治療的復雜性肛瘺病人復發率較高,雖然能夠再次采用ERAF對病人進行治療,但對病人的損傷和效果有一定的爭議[10-11]。研究顯示,行ERAF治療的復雜性肛瘺病人的治愈率約為80%,僅有極少數病人出現術后肛門失禁,20%左右的病人在24個月內出現復發情況[12]。
TROPIS是一種新發現的肛瘺治療術式,主要通過開放括約肌間隙將膿液排出,且能進行持續引流,使創面達到二期愈合[13]。在引流中,若間隙中敗血癥未能徹底消除,則手術無效或疾病復發可能性升高[14]。TROPIS入路位置為括約肌,在操作過程中能較為輕松地探尋內口,同時該術式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護括約肌,使括約肌受到的損傷盡可能地減少[15]。此外,該術式能夠通過肛外聯合括約肌間隙引流,提高引流通暢度,使壞死組織得以排出,新鮮肉芽組織正常生長,促進術后恢復[16]。
本研究表明,對于復雜性肛瘺病人,兩種手術方式均有較高的臨床療效,其中T組病人的臨床有效率高達97.22%,而E組病人的有效率為87.50%,提示TROPIS能夠使復雜性肛瘺病人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但兩組病人有效率比較無明顯差異,出現該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研究樣本量納入不足。本研究結果表明,T組病人手術時間短于E組,術中出血量少于E組,且創面面積也小于E組,提示TROPIS手術治療復雜性肛瘺能夠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手術導致的應激性創傷。ERAF需要良好的手術視野,必須進行充分擴肛,使手術時間延長,而TROPIS入路方式較為輕松、精準,能夠節約手術操作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17]。比較兩組病人疼痛感受和Wexner失禁評分發現,兩組病人術前疼痛感受和肛門排便情況之間均無明顯差異,但在接受不同手術治療后,兩組病人疼痛感受和Wexner失禁評分均發生明顯改變,且T組病人疼痛程度更輕,Wexner失禁評分更低,提示TROPIS治療復雜性肛瘺能夠更好地改善病人肛門排便恢復功能。兩組病人術后肛管直腸的收縮壓和靜息壓均明顯下降,提示兩種手術方式均對肛門功能有較好的改善效果。其中T組病人的肛管直腸壓力低于E組,提示TROPIS能夠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使肛門功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兩組病人均出現一定的不良反應,且T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E組,其原因可能是TROPIS切口較小,對括約肌的損傷程度較輕,術后疼痛感受較弱,減少了對機體造成的應激性損傷,進而能夠較快使傷口恢復,出現不良反應如便秘等的幾率下降[18-19]。
綜上所述,相較于ERAF,TROPIS治療復雜性肛瘺的效果更好,該術式能夠縮減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術后疼痛,更好地保護肛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