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君才
鄉村振興,農民生活富裕是關鍵,促進農民增收是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通過強化現代農業和統籌城鄉發展、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系列重要戰略舉措,實現了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持續縮小。南江是革命老區、脫貧地區、盆周山區“三區”疊加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突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仍然面臨著嚴峻挑戰,進一步有效保障農民持續增收任務仍然艱巨。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進一步“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近年來,南江縣農村居民收入持續保持穩定增長,但與全省其他地區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現在區域之間收入差距較大、農民收入結構較為失衡、增長穩定性差等方面。在新的歷史時期,南江縣要堅持以鄉村振興為抓手,突破關鍵瓶頸,創新實現路徑,全力開創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嶄新局面。
破解現實難題
一是三產融合層次較低。南江縣作為農業大縣,糧食、生豬等生產始終保持穩定增長,但產業融合發展不充分,嚴重制約了農民增收。從縱向融合看,產業鏈條較短,產品附加值較低,從農田到餐桌的鏈條不健全,多停留在初級產品的生產環節,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未得到有效開發。從橫向融合看,鄉村產業發展還不充分,對農耕文化、傳統民俗、人文歷史及自然景觀等特色資源挖掘開發利用不足,農業與生態、文化、旅游、教育等產業融合不足。
二是發展要素支撐乏力?,F代農業發展必須依賴于人、地、錢和科技等發展要素的有效保障,但就現實情況來看,農村在發展要素流動和分配上明顯處于劣勢。一方面受人口外部非均衡流動影響,農村老齡化問題十分突出,加之土地規?;洜I程度偏低,“誰來種地”“如何種地”是當前面臨的嚴峻挑戰。同時留村農民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順應經濟發展的需求、緊跟國家惠農政策發展本地經濟的能力較弱,導致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效率不高。另一方面,農村金融和技術要素獲取困難,農村金融產品單一、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困難等問題,導致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貸款貴”。
三是增收機制不夠完善。當前,農村資源資產大量閑置難以盤活,農民承包的耕地、山林、水面和農房利用粗放,閑置浪費嚴重,村集體的各類資源資產同樣大量閑置,特別是財產性收入在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比低、增長滯緩,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夠健全,進一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優化支持政策至關重要。同時扶持政策體系還需加強,農業保險覆蓋率較低,部分主要農作物還未納入保險范疇內,防風險能力弱。
探索有效路徑
促進農民增收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要持續探索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路徑,推動農民收入實現更高質量增長。
推動產業提質,穩步提升經營性收入。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帶動農民增收最根本最有效的舉措。一是全鏈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按照“糧經統籌、農牧并重、種養循環”的思路,依托南江大葉茶、南江黃羊、南江金銀花、南江翡翠米等特色農業產業,全速推進農業產業園區“四中心”“三基地”建設,形成“1+1+N”農業產業化格局,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突出“2+1”優勢大品種核心地位,持續優化鄉村產業空間結構,打造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通過全產業鏈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創造更多就業增收機會,讓種植戶、養殖戶等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二是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實施農村居民“戶均十萬元收入”行動和“回引十萬人創業”計劃,引導在外成功人士返鄉創辦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支持群眾發展適度規模的種養業和庭院經濟。系統落實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做優翡翠米、菜籽油、高山核桃、青花椒等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把加工產業鏈留在農村,拓寬農民本地就業渠道。三是全力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南江在園區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基礎優勢,持續釋放國省市縣四級現代農業園區“農旅+”疊加效應,抓好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省四星級糧油園區創建,推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搶抓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培育挖潛,加快金華火腿豬源養殖基地、翡翠米精深加工等項目建設,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戶經營凈收入水平。
實施就業擴容,持續增加工資性收入。實現穩定就業是提高居民收入的基礎。一是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建立縣鄉村三級勞務服務體系,健全農村勞動力數據庫,用好用活全省39個欠發達縣域托底幫扶措施,持續深入開展“春風行動”,借助東西部勞務協作、成巴合作、江巴合作及省內對口幫扶,全力做好農民工穩崗就業、工資追討等服務,最大程度確保工資性收入穩定。二是持續拓寬農民就業渠道。依托產業園區、龍頭企業等平臺載體,大力推進以食品飲料為主導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挖掘用工需求,擴大就業規模,確保群眾就近就地就業。特別是要以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為重點,統籌重點項目、產業園區、以工代賑、公益性崗位等渠道,開展“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確保有勞動力的脫貧家庭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三是逐步完善技能培訓體系。創新農民工技能培訓體系,健全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的技能培養體系,提高農民工就業技能和競爭力。依托縣鄉村三級基層服務站點、定點培訓機構、樂業南江等網絡直播平臺,精準征集群眾技能培訓意愿,按需設置種植養殖、家政服務、養老護理、餐廳服務等職業課程,開展“菜單式”技能培訓,真正讓“小學徒”變身“大工匠”。
盤活農村“三資”,著力提高財產性收入。盤活農村資產、資源、資金,激活農民土地承包權、住房財產權、集體收益分配權,讓農民收入走上發展快車道。一是盤活資產。以文旅康養首位產業為牽引,推廣“三個三分之一”股權分紅等經驗,引導農民將土地、林地、農房等閑置資源入股到村集體經濟組織,借助鄉村旅游、非遺項目傳承,引進資本投入,開發建設民宿、鄉村游樂園區、農產品加工等,構建一批多業態、多形態的鄉村旅游經濟帶,讓農民獲益增收。二是盤活資源。全覆蓋推行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發證,持續深化農村綜合性改革,積極探索激活農村產權,扎實開展全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鼓勵農民依法采取轉包、出租、轉讓等方式流轉土地,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三是盤活資金。扶持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完善“公司+農戶”“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等聯農帶農機制,鼓勵農民將閑置資金入股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村集體經濟,按照入股比例提取分紅獲得收益,實現“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強化政策支持,全力保障轉移性收入。促進農民增收離不開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精準保障。一是全面落實惠農政策。足額及時兌現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種植補貼、退耕還林政策補貼等惠農政策,按時發放低保金、養老金、困境兒童補助、殘疾補貼等資金,定期開展“一卡通”資金兌付監管。突出農村低收入群體幫扶,統籌以工代賑、公益性崗位、生態護林員等政策,增強農民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二是用好本級激勵政策。持續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堅持將中央銜接資金60%用于產業發展,推動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健全完善農業支持政策體系,探索建立以獎代補、以效定補、先建后補等創新方式,及時兌現獎補資金,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加大對優勢種養大戶培育力度。三是用活金融支持政策。發揮金融“源頭活水”作用,建立全縣綠色企業庫,對入庫企業在貸款金額、期限、利率優惠上給予傾斜。同時,設立鄉村振興產業貸款風險補償金,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及優勢特色農業產品保險保障范圍和規模,降低農民生產經營風險,強化農民增收政策保障。